許啟勇
手機的問題
有一幅畫面或許你早已司空見慣:
臥室里,大床上,一“只”人斜靠在高高壘起的枕頭上,緊握手機,眼球突出,神情隨著拇指滑動或悲或喜。孩子拿著玩具期盼的眼神,他(她)視而不見;父母叫他(她)吃飯的呼喚,他(她)充耳不聞。周遭的一切似乎都與他(她)無關,無論十里春風還是三里桃花,在手機面前,全都黯然失色……
這“只”人,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你的孩子、妻子、兄弟……總之,如果不出意外,每個家庭都能輕易捕獲幾“只”。
有網友將這幅畫面稍作調整:把手機換成煙槍,竟也絲毫看不出違和感??磥硪话俣嗄昵拜倍局袊摹傍f片”已經改頭換面、再次襲來,嚴峻的形勢逼迫我們不得不再次打響這場新時期的“人民戰(zhàn)爭”。
可能有人會覺得危言聳聽——為了一只手機,至于嗎!但當你出現眼睛發(fā)癢、睡眠不佳、精神萎靡、做事拖拉等癥狀時,也許你會同意我的觀點。
借用《人類簡史》中所述小麥與人類的關系舉例:原本人類想利用小麥打敗饑餓,為它播種、除草、耕地、施肥,付出巨大的艱辛。最終,小麥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一片欣欣向榮,但照料它們的農民依然吃不飽穿不暖,命運絲毫沒有改觀。人類想利用小麥,到頭來只是反被小麥利用而已。
人類與手機的關系也與之類似,原本我們是在控制手機,而現在,更像是被手機控制,一分一秒都離不開它: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摁亮手機,每天睡前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機。在睡眠以外的大部分時間,即使正在工作、吃飯、開車……也會以極頻繁的節(jié)奏查看手機。如果有較長時間不能使用手機,回來之后,第一件事肯定是急不可耐地翻閱手機;如果忘了給手機充電不得不關機,你的表情一定是恍恍惚惚、木訥呆滯。
孔子曰,須臾不可離也,說的就是手機。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手機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手機可以是鬧鐘,可以是手表,可以是錢包,可以是電腦;手機能幫我們叫滴滴,能幫我們叫外賣,能幫我們聯(lián)系每一個朋友,能幫我們連接整個世界。
但有的時候,壞就壞在手機能做的事情太多。不絕于耳的手機提示聲,就像一片盛滿信息的汪洋大海。我們漂浮在上面,恰似一艘迷航的小船。
事實上,我們對于這個世界并沒有那么重要,為手機設置那么多功能也完全沒有必要。微信、
QQ、知乎、豆瓣什么的,少看幾次,我們也會活得很好。簡而言之,我們不過是落入了手機商的圈套。他們把手機做得越來復雜越來越超出實際所需,卻讓我們誤以為是越來越強大越來越不可或缺。
原本手機只發(fā)揮電話的作用時,已讓我們感覺時刻被鎖定,無處可逃;如今手機不僅是電話還是電腦,在讓我們被鎖定的同時,還被理所應當地要求處理本該在電腦上處理的事情。
沒想到,我買的居然是這樣一部手機。
但我們也不是沒有辦法擺脫手機的控制。運動、旅行、讀書甚至洗衣做飯,都比隨時隨地盯著手機有意義。關鍵看你能否下定決心。
譬如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就已經想好:白天,除非有事聯(lián)絡、鈴聲響起,決不看手機;晚上,除非領導要求、工作需要,一律關手機。習慣都是養(yǎng)成的,活了三十年,我就不信我還擺平不了一部手機!
寫作的問題
在我迄今并不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有兩個關鍵詞無法回避:踢球和寫作。實話實說,現在的我更喜歡踢球,不喜歡寫作。因為踢球是體育課,寫作是作文課。中國的學生,不論畢業(yè)多少年,基因里肯定都還潛藏著對體育課的熱愛以及對作文課的抵觸。
而我之所以會這樣,還有一個特殊原因:從大學畢業(yè)開始,即以寫作為生。你知道,不管多么熱愛一件事,一旦成為職業(yè),都很難不產生反感情緒——由此可見,所謂“上班”是多么的泯滅人性。但在出來工作之前,二者的地位在我心里其實不分伯仲:我喜歡在球場上帶球疾馳風從發(fā)絲穿過的感覺,也享受文章里一點小聰明引起身邊人共鳴時的得意。兩者猶如小時候夏夜里的螢火蟲,閃著光芒,上下翻飛,吸引我在田埂上奔跑追逐。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江西出版集團下屬的《足球俱樂部》雜志任編輯,這個地方我現在回憶起來仍是痛苦大于快樂。我的主編、副主編輪流折磨我,對我寫好的、編好的稿子,翻來覆去地改。雖然我很佩服他們的耐心,但每次看見自己精心準備的文稿被改得面目全非,我都心如死灰。整整兩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堅持下來的。不過就像一本心靈雞湯的書名一樣:《感謝折磨你的人》。正是這段魔鬼訓練般的經歷,讓我學到了規(guī)范的表達方式,養(yǎng)成了嚴謹的行文習慣,于是從《足俱》離職的時候我可以自信地說:我出手的文章,一般人挑不出毛病。
但沒毛病只是基本要求,想要在寫作這條路上走得更遠,必須要有自己的風格。我不知道自己是哪種風格,但我知道,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大師的作品可以滋養(yǎng)人,卻不見得適合其他人,與其成為“某某第二”,不如成為“我第一”。我愛看《神雕俠侶》,覺得寫作者也應該像楊過那樣,集百家之所長,融會貫通成專屬于自己的“黯然銷魂掌”。如何做到融會貫通?一條演藝圈的名言可以借鑒:最好的表演,就是不演。
難道最好的寫作就是不寫?當然不是。你會這么理解我也不怪你。我想表達的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就是最適合自己的寫作方式。也許有人跟你讀過一樣的書、聽過一樣的歌、見過一樣的人,但我敢打賭,沒有任何人和你擁有完全相同的經歷,譬如我:在城鄉(xiāng)結合部長大,在廣安中學讀高中,在南昌上大學,在江西出版集團找到第一份工作,在廣安日報社寫了五年多專欄,再到文聯(lián)做文藝編輯……如此普通的人生,我能斷定世上都找不出第二個,何況獨特如你!
當然再獨特,不能用文字表達出來也白搭。所謂作家與普通人的區(qū)別就在于此:作家能準確而生動地寫出內心所想,讓人感同身受;而普通人內心想的是一回事,表達出來卻又成了另一回事。如何才能擁有超強的表達能力?答案已在前文提到:多讀,集百家之所長。讀得多了,自然會想寫,寫得多了,自然成一派。但是讀和寫之間有個比例問題,至少得讀個一桶水,才好意思寫個一杯水吧。如果你只讀了一杯水,卻想寫出一個游泳池來,那也不現實,即使勉強做到了,這池子里也多半是你絞盡的腦汁,全無厚積薄發(fā)時的從容與自信。
可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哪兒還有精力去讀書?我的答案是,利用習慣的力量。習慣都是養(yǎng)成的,讀書也可以。先從自己喜歡讀的書開始,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閱讀量,像我,很多書都是早上上廁所的時候讀的,當然這畫面不太雅觀,或者如曾國藩,每天讀史十頁,你再忙忙得過曾國藩?然后讀你喜歡的作品的周邊,比如你喜歡魯迅的《吶喊》,那是不是可以再讀一下《彷徨》,由魯迅再延伸到民國時期的林語堂、梁實秋、胡適等,再由這些人延伸到跟他們相關的其他作者或作品。你的閱讀量漸漸充盈,收獲也越來越多,時間一長,你會發(fā)現,讀書已潛移默化成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和寫作水準也已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在目前的環(huán)境下,從事寫作仍然是個低性價比的工作,反正從文聯(lián)下屬的十多個協(xié)(學)會來看,作協(xié)里的富裕人群比例是偏低的。很可能你寫作多年,既沒有掙到名也沒有掙到錢,反而還落個神經病的頭銜。但這并不重要,寫作本就是很私密的事情,我們可以接受他人善意的批評或建議,也可以拒不接受世俗的目光和求備的指責。寫作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取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