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達菊
[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經(jīng)過十幾年的實踐探索, 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仍然存在著教育目標偏離、教學思維簡單、教學方法形式化、教學過程低效化等問題。因此, 基于以人文教育為基礎、以多元視角為手段、以社會價值為取向、以踐行能力為目標的基本原則, 以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為標準, 通過閱讀教學、有效提問、比較法和創(chuàng)新思維來建立有效教學路徑。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 教學路徑; 核心素養(yǎng)
一、基于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原則
1.以人文教育為基礎。人文教育的核心涵養(yǎng)是人文精神, 使學生在人性、人格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上獲得提升, 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他人、處理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因此, 在人文教育中, 知識應當以價值為中心并歸于價值, 以進入人文問題的方式來激活自身并在價值中找到恰當?shù)臍w屬, 進而顯現(xiàn)自己的靈魂并進入學生的心靈。品德與社會課更在于以思想滋養(yǎng)價值的成長。
2.以多元視角為手段。第一, 以問題意識構建多元認知, 即以學生的需要為教學發(fā)展需要, 以學生的視角理解和尊重他們, 支持學生的獨特認知和表達;第二, 以歷史視角構建世界觀, 建立關系意識, 認識個體與社會的聯(lián)系;第三, 以全球視野增補社會范疇, 不僅以學校、社區(qū)、地區(qū)、國家為思考對象范圍, 更應建立全球共同體意識, 關注人類發(fā)展中的共同問題;第四, 以文化視角傳承民族文化, 積淀文化底蘊, 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第五, 以反思和批判精神促進思維創(chuàng)新和能力發(fā)展, 辯證地認識和理解事物, 敢于打破常規(guī), 勇于挑戰(zhàn)。這是核心素養(yǎng)尤為重要的方面。
3.以社會價值為取向。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框架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歷史教育、國情教育、道德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等, 樹立法制、權利、義務等社會責任意識,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培養(yǎng)忠誠、愛國、誠信、友善、尊重等道德情感和社會擔當, 認同國家公民身份并積極踐行, 提升文化自豪感, 關注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 構建學生認知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等, 都是學校教育重要的社會功能。
4.以踐行能力為目標。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有限的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 與學生豐富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 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 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 在發(fā)現(xiàn)中思考, 在思考中嘗試, 最后在解決問題中提高。教學內容包括可想象的、可看見的、可觸摸的、可經(jīng)驗的, 任何社會生活中對兒童有意義的題材, 都可以而且應該建立在課堂中, 從而使學生實現(xiàn)知行轉化、知行一致、知行合一, 進而形成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取向偏離價值目標。由于各方壓力, 學校對于主要教學學科的偏重使品德與社會課在課程設置、教師配備和教學管理等方面都較為薄弱。既有一些研究表明,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周學時數(shù)較低, 且常被其他學科擠占;教師多為兼職, 備課不充分, 應付傾向嚴重;教學以知識講授為主, 忽視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等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2.教學思維簡單、缺少突破。如果教師缺乏對教材的鉆研和拓展, 或僅從教材、從成人、從知識的單一視角出發(fā), 則會忽視學生眼中對事件不同層面、不同關系甚至不同角度的理解, 不僅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更忽略了利用學生實際生活情境增強學生認知體驗和實踐能力的可能。 如果不能從學生的認知需要、情感體驗和實踐經(jīng)驗方面進行關注, 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將很難取得突破。
3.教學方法重形式輕內涵。品德與社會課中常被提及的教學方法, 如觀察法、調查法、演講法、討論法、游戲法、角色扮演法等往往在教學中缺乏有機的聯(lián)結, 不是簡單羅列, 就是生搬硬套, 致使課堂效果遠遠低于預期。教師總是擅長使用“灌輸”“說教”“訓導”這樣的方式達到強化認知的效果, 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內在需要, 使得許多方法沒有被恰當使用并發(fā)揮效果。
4.教學過程忽視思維能力。具體教學實踐中提倡的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學習等方式在于激發(fā)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當前學校教育中, 盡管教師看似放手“讓學生學”, 但是學生大多仍然處于被動地位。答案只有標準的才正確, 規(guī)定只有學校要求的才合理, 表現(xiàn)只有教師滿意的才最好。這些都使學生的思想、行為、價值判斷等被限定在既有的條框之下, 難以實現(xiàn)自我價值, 也湮滅了學生發(fā)展的無限可能。
三、基于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路徑
1.以閱讀教學強化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文性是指教育為人的個性、完整性、歷史性而努力, 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擴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 致力于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討論與反思人生的意義。而人文教育須從閱讀開始, 這是提升內外涵養(yǎng)的基本方式。品德與社會課的閱讀教學應不同于語文課的閱讀教學。在此, 閱讀資料范圍更加廣泛, 涵蓋學科門類更加龐雜, 不拘泥于字、詞、句的認知和理解, 而是通過作為一種主觀性、個體性和反思性的知識實現(xiàn)對價值、人性、意義的追問和體悟。因此, 圍繞品德與社會課中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讀書指導和任務布置,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不僅要使學生走進閱讀, 更能從閱讀中走出來, 運用討論、對話、踐行和反省等方式, 使學生在掌握社會科學的知識體系和探究問題的過程中, 獲取獨立、自信、尊重、理性等素養(yǎng)。
2.以有效問題促進方法融合。有效教學必然需要一種能夠聯(lián)結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各要素的手段, 而“問題”恰是最好的切入。好的問題不只是“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 還有“怎么樣”“為什么不是”“假如”等其他非直接、非正向、非實然的問題, 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源于好的教學設計和提前預設。按照教學設計的步驟, 緊密圍繞某一主題或事件, 通過問題推動事件展開, 通過各種教學方法促進問題的解答和再生成, 同時, 以問題引導, 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共同創(chuàng)建中, 并在分析、討論和解決問題過程中, 實現(xiàn)學生知識綜合化、能力綜合化和素質綜合化的發(fā)展。
3.以比較法打開多元視野。因此, 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 應該以更加符合學生經(jīng)驗的方式開展環(huán)境教育、國際理解教育、媒介素養(yǎng)教育等, 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感受社會現(xiàn)實, 理性、客觀地看待社會問題, 認同和尊重社會價值, 并能做出適當?shù)男袨檫x擇。而比較法則是通向這種高階思維和深度認知的有效手段。比較法可以在歷史、地理、政治等不同學科的知識間建立起一種聯(lián)系, 通過比較, 可以明辨單一事物中的多種影響因素, 可以理解不同文化、制度、社會等環(huán)境下的差異、沖突與融合, 同樣也可以更好地認識、理解、包容和接納這個世界。
4.以創(chuàng)新思維構建實踐基礎。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可以通過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實地考察等, 使學生于發(fā)現(xiàn)問題過程中觀察、分析、判斷、嘗試, 最終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開放式的教學形式結合多元的考評方式, 可以幫助學生從認知、情感、態(tài)度、行為等方面具備為社會發(fā)展所需的知識儲備、技能基礎和思維意識, 從而使學生建立起認識世界的方法、改變世界的能力和擁抱世界的態(tài)度。
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基于常識, 但不止于常識。只有在尊重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 把握具體教學實踐, 挖掘教學中的可能路徑和實現(xiàn)方式, 于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嘗試, 使教育深入學生、深入社會、深入生活, 寓有形于無形, 才能使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真正發(fā)揮實際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