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理論角度來看,行為心理學之所以能夠輔助偵查訊問,主要是借助其能夠通過對人行為的觀察而洞悉人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對人的語言、動作、表現(xiàn)、情緒等一系列因素的分析來判斷人的口頭表述是否如其內(nèi)心想法一致、是否與真實客觀事實一致。本文以行為心理學的內(nèi)涵為切入點,客觀分析了行為心理學在偵查訊問實踐中的應用意義與運用方式,并結合理論學說提出了相關應用建議,以資參考。
關鍵詞 行為活動 心理活動 刑事偵查 偵查訊問
作者簡介:郭嘉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偵查與反恐怖學院17中隊禁毒一區(qū)(17偵查5區(qū))。
中圖分類號:D9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169
一、行為心理學的學理內(nèi)涵
行為心理學是上世紀初期形成的心理學流派之一,該學科主張心理學,不應該僅停留在意識層面的研究上,還要兼顧對人行為活動的結合評價與研究。即,心理研究要借助觀察人的行為來判斷人心理的變化,同時還要根據(jù)這些心理變化所產(chǎn)生的身體外部表象來進一步判斷人的心理活動。簡單地說,行為心理學即認為人的心理意識和精神活動,是很難預估且難以琢磨的,故而不應當單一地、片面地將研究重點放在心理層面,而要從整體出發(fā),兼顧對人的行為活動全方位的考察,以此結合心理的變化來對人的身體刺激表象進行綜合、全面地推斷,從而有效預測人的真實心理活動。
二、行為心理學在偵查訊問中的應用意義
偵查訊問活動主要針對刑事案件,是公安機關為查明案件真實情況,針對犯罪嫌疑人所開展的審訊和質(zhì)問活動。在此過程中,通過犯罪嫌疑人對相關問題的回答,來判定其表述的真?zhèn)?,并根?jù)實際情況決定是否移交起訴或開展進一步的偵查。實踐中,偵查訊問是公安機關最為常見的、有效查明案情真實情況的手段之一,通過追查和訊問犯罪嫌疑人能夠相對全面了解和發(fā)現(xiàn)案件線索。同時,偵查訊問也是公安機關收集和核實犯罪證據(jù)的直接途徑,是案件偵破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從理論角度來看,行為心理學之所以能夠輔助偵查訊問,主因在于行為心理學能夠通過對人行為活動的觀察,來進一步洞悉人的內(nèi)心世界活動;能夠通過對人的語言、動作、表現(xiàn)、情緒等一系列因素的分析,來更準確的預判人的口頭表述是否如其內(nèi)心想法一致、是否與真實客觀事實一致。
就偵查訊問實踐來看,行為心理學主要應用于各類刑事案件偵破之中,能夠幫助偵查人員提高審訊效率,降低破案難度,不僅具有極大應用意義,也是公安機關判斷案件的重要參考依據(jù)。因為行為是人心理活動的一種外在表象,這種表象很難偽裝,除接受過專業(yè)訓練的犯罪嫌疑人外,一般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都會通過神態(tài)、語言和肢體動作來對案件進行最真實的陳述,而這種陳述通常決定了案件能否順利偵破。此時,行為心理學的應用便能有效解決這一難題。如,通過對犯罪嫌疑人微表情、語言以及肢體動作等的觀察,能夠幫助偵查訊問人員綜合判斷犯罪嫌疑人是否是如實陳述,從而更快速、準確了解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狀態(tài),判斷犯罪嫌疑人表述內(nèi)容是否具有客觀、真實的效力。同時,通過對行為心理學的學習和研究,還可以進一步掌握偵查訊問中的技術要領,對于提升辦案人員偵查訊問能力、提升偵查訊問效率皆具積極作用。
三、偵查訊問實踐中對行為心理學的運用
(一)行為心理學在偵查訊問實踐中,對犯罪嫌疑人坦白供述的心理分析
受公安機關偵查訊問方式及手段不斷調(diào)整的影響,在偵查訊問過程中犯罪嫌疑人的認罪態(tài)度會經(jīng)常發(fā)生轉變,在供認與拒絕供認之間反復徘徊,尤其是在偵查訊問人員采取了正確的偵查訊問手段時,犯罪嫌疑人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反應都會呈現(xiàn)出一定的異常。因此,在這個過程中犯罪嫌疑人下意識心理行為所產(chǎn)生的表象行為,就是需要偵查訊問人員認真學習并掌握的。據(jù)實踐總結,犯罪嫌疑人在供認自己罪行時,通常會產(chǎn)生以下幾種心理行為:一是“情感需要”。有的犯罪嫌疑人雖然罪大惡極,但對于親情、友情,往往懷揣較大的愧疚感,因而在家人、親友、朋友的感召下,更容易供述自己的罪行。換言之,偵查人員在與犯罪嫌疑人做思想工作時,家人、朋友的語言、態(tài)度對其供認罪行的態(tài)度都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積極影響。所以,偵查訊問人員應適當運用“情感戰(zhàn)術”來感化犯罪嫌疑人,促其及時坦白供述。二是“生理需要”?,F(xiàn)實中,偵查訊問的環(huán)境通常較差,犯罪嫌疑人需要每日承受極大的供述壓力,在身體壓力和心理壓力的雙重作用下,大部分犯罪嫌疑人都是極其渴望能夠盡快擺脫這種困境,希望通過供述罪行來免于訊問之苦。偵查訊問人員應把握關鍵時機,適時切入,一舉攻破。
(二)行為心理學在偵查訊問實踐中,對犯罪嫌疑人抗拒認罪的心理分析
“拒絕認罪”通常是很多犯罪嫌疑人的“首選”表達。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在我國刑事案件偵破訊問過程中,超過七成以上的犯罪嫌疑人都存在僥幸心理,自認為可以逃避公安機關的追捕,即便被捕也不希望公安機關在短時間內(nèi)能夠獲得訊問成果。通過對犯罪嫌疑人拒絕認罪心理過程中的分析,可歸結成出以下幾各特點:第一是心存僥幸,自認為手段隱蔽,沒有留下相關證據(jù),罪行沒有暴露;第二是害怕法律制裁,認為不論認罪與否都要受到法律懲處,因而懷著絕望心理,消極應對公安機關的偵查訊問;第三是法律意識薄弱,存在違法性認識錯誤,對自首、坦白的認識不足,不了解認罪將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從而對偵查訊問產(chǎn)生嚴重抵觸心理,以期通過拒絕認罪來逃避法律制裁。
四、行為心理學在偵查訊問中的應用建議
基于前文所述,在刑事偵查訊問過程中善用行為心理學,將能有效提升審訊效率,加速案件偵破。總結實踐經(jīng)驗與學科認知,就行為心理學在偵查訊問實踐中的合理應用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一)重視模糊語言的適當運用
使用模糊語言是行為心理學在偵查訊問中的重要體現(xiàn),模糊語言有著較大語義范圍,可以掩飾偵查訊問的真實意圖,向犯罪嫌疑人傳達模糊的信號,引導犯罪嫌疑人如實陳述。同時,模糊語言的使用還可讓犯罪嫌疑人出現(xiàn)錯誤判斷,對其內(nèi)心多疑的心理特征進行相應攻擊,從而更快速地達到招供目的。從實踐出發(fā),偵查人員應當在下述情境中使用模糊語言:一是在訊問涉及個人隱私或是國家秘密時,使用模糊語言可以有效保護公民個人隱私和國家秘密安全,避免對犯罪嫌疑人的再度刺激,減輕其心理壓力,讓犯罪嫌疑人卸下心理防備,如實供述罪行。二是在無法準確判斷犯罪時間、地點及具體細節(jié)時,也可使用模糊語言,以此避免采用精確語言與真實犯罪細節(jié)不符,讓犯罪嫌疑人察覺偵查機關并沒有掌握相關證據(jù),從而產(chǎn)生逃避罪責的心理。三是在告知犯罪嫌疑人坦白供述的供述時使用模糊語言。通常,為了讓犯罪嫌疑人盡快、真實地供述案件情況,及早偵查破案,偵查訊問人員會采取某種利益引誘犯罪嫌疑人招供。例如,“只要認罪態(tài)度良好,將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減輕處罰。”此處就涉及兩種模糊語言的運用,一種是認罪態(tài)度良好,另一種是在法律允許范圍內(nèi)減輕處罰。然而這并沒有明確犯罪嫌疑人在如實供述后,一定會得到什么具體好處,也沒有給予犯罪嫌疑人明確的認罪態(tài)度良好的標準,但卻可以有效攻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線,達到偵查訊問的最終目的。
(二)把握時機選用精確語言
精確語言運用是偵查訊問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方式。精確語言表達要求偵查訊問人員所述內(nèi)容是確定的,是與被訊問人員具有相同理解方式的。實踐中,主要可在以下情境中適用——訊問犯罪嫌疑人姓名、身份、職業(yè)、地址等個人信息時。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精確語言可直接獲取相對真實的信息,同時,還可通過犯罪嫌疑人是否如實回答了這些簡單問題,來進行誠信檢測。即,犯罪嫌疑人如果在此類問題上進行虛假回答,說明其很大程度上有某種不可告人的秘密,從而推斷出犯罪嫌疑人對案件發(fā)生存有重大嫌疑。
(三)強化動作與面部語言的結合運用
動作語言和面部表情作為行為心理學的直接體現(xiàn),不僅種類繁多,對偵查訊問亦作用極大。首先是震懾作用。震懾是建立在偵查訊問人員與犯罪嫌疑人之間的一種偵查訊問觀感。審訊中,偵查訊問人員可運用手勢表達強烈情緒,達到震懾目的。如,單掌下壓的手勢來表明偵查機關有著排除一切困難,勢必破案的決心和魄力;也可以選擇叩擊桌面來形成嚴肅、緊張氛圍,震懾犯罪嫌疑人,使之審訊全程都處于被震懾的狀態(tài)。同時可以結合面部表情,如凌厲的眼神來達到震懾效果。審訊中,可采用俯視的角度來觀察犯罪嫌疑人的一舉一動,或不停在犯罪嫌疑人身上游走,或?qū)⒛抗馐冀K鎖定在犯罪嫌疑人的前額與雙眼之間,以此感受其此刻的心態(tài)是恐懼、堅定抑或不滿等。在審訊后期,偵查訊問人員還可通過來回踱步的方式來達到震懾效果,借由踱步發(fā)出的聲音與寂靜環(huán)境形成強烈的對比,營造出緊張氣氛,擾亂和打擊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線;或是反復在犯罪嫌疑人背后踱步,使之長時間在一種視線不可及的未知恐懼中,從而老實交代案件真相,認真回答偵查訊問人員的問題。其次是感化作用。除了震懾作用外,動作語言和面部表情也具有一定的感化作用。審訊過程一般很漫長,如果長時間將犯罪嫌疑人置于恐懼氛圍,有違人道主義。因此,偵查訊問人員可交叉運用審訊技巧,采用“懷柔政策”攻破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線。即,通過適當?shù)膭幼髡Z言拉近與犯罪嫌疑人的關系,從細節(jié)入手打動犯罪嫌疑人,使之能夠處于一種溫和的環(huán)境中,在平穩(wěn)的情緒下供述犯罪事實。例如,拍背、撫摸等方式都是向犯罪嫌疑人傳遞友善信號的行為,能夠使之體會到偵查人員動作中表露的同情心,從而消除對抗心理。又如,在審訊過程中,偵查人員可視情況調(diào)整坐姿,近距離正對犯罪嫌疑人,讓其感受偵查訊問人員是與之和平相處的,愿意聽其傾訴的,從而更愿意剖白內(nèi)心。同時,還可選擇與犯罪嫌疑人溫和對視,用平和的眼神進行交流,以達到傳遞溫暖、信任的目的,讓犯罪嫌疑人感受到偵查人員的善意,從而產(chǎn)生信任感,降低心理防備。
五、結語
綜上,不論是心理學的哪一分支,在刑事案件偵查訊問的整個過程中,偵查人員都應當時刻謹記心理學的核心要點——引導犯罪嫌疑人跟著自己的思路走,讓自己的思維主導犯罪嫌疑人的思維,及時找出犯罪嫌疑人的出發(fā)點,運用與之相適應的方式進行訊問,切忌給予犯罪嫌疑人停頓時間,以防其思考更多,減少虛假供述可能性,以期案件取得具有突破性進展。
參考文獻:
[1]劉擎.“心理溝通”訊問法應用探索——以賄賂案件偵辦為視角.人民檢察.2016(8).
[2]吳克利.職務犯罪案件偵查訊問攻略--心理強制與疏導的訊問方略.中國檢察官.2017(3).
[3]李小丹.受賄案中犯罪嫌疑人的應訊心理、行為分析及訊問策略.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4]楊慧.警察訊問話語中信息傳遞的提問新型模式及其心理分析.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17, 31(2).
[5]韓仁潔.試論我國偵查訊問制度的完善——以心理強制審訊策略的作用路徑為視角.公安海警學院學報.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