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順江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作為一名剛走上下作崗位的戰(zhàn)地記者,不顧個人安危,冒著炮火硝煙,及時發(fā)回最新的戰(zhàn)況消息。
有一次,他搭乘一架飛往印度的運輸機去采訪時,巾途遭遇敵方襲擊。運輸機遭到嚴重破壞,他和機組成員被迫跳傘逃生,落在了緬甸和印度交界處的一片叢林里。一時間找不到同伴,也辨不清方向。夜幕降臨時,他遇到了一位當地人,這才明白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這里距離印度最近的城鎮(zhèn)還有140英里。對于平時習慣以車代步的他來說,徒步走這么遠的路簡直是天方夜譚,可如果待在原地等救援隊,要等幾個星期,在這期間很可能被敵人發(fā)現,怎么辦?
為了活命,在八月酷熱和暴雨的雙重侵襲下,他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他拖著疲憊的身體向前只走了一個小時,一只長靴的鞋釘就刺到了腳底,傍晚時那只腳開始起泡出血,疼痛難忍。晚上,他找到一處地方休息時,盤算著140英里的距離,心里就發(fā)怵,覺得難以抵達。可是他又想:絕不能坐以待斃,即使一瘸一拐也要朝著目的地移動。
第二天,他開始改變思路,努力控制自己,不考慮那個沉重的英里數,心里只重復一句話:走完下一英里!就這樣,奇跡出現了,憑著途中僅有的、堅定的念頭,他最終走到了印度,而此時,找不到他的戰(zhàn)友們已經將他的名字列入失蹤人員名單。他就是英國著名作家兼戰(zhàn)地記者西華·萊德。
萊德的逃生經歷公諸于世后,引起了很大轟動,不少年輕人將“走完下一英里”作為座右銘,激勵自己堅持實現目標。選自《生命時報》
素材解讀
成功不會偶然得來,腳踏實地才是正道。進步是一點一滴不斷努力換取的,每項重大成就都是由一系列的小成就累積而成。任何時候,只要走好腳下的每一步,就一定能實現你的理想。
適用話題
腳踏實地、積累、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