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花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1-0143-02
音樂教科書是按照國家教育部頒布的音樂教學大綱要求,根據音樂學科的特點及教學任務,針對各學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編選和組織的具有一定范圍和深度的教學體系,它是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考核音樂教育質量的依據。教科書更是許多有著豐富一線教學經驗的優(yōu)秀教師們,經過多次研討、提煉編著的。它關注了學生德育與美育的培養(yǎng);并具有科學性和極強的可操作性。因此,作為音樂教師必須嚴格、有效地使用好教材。真正做到以教材為抓手,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受;提升學生對是非善惡的審美標準,激發(fā)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現(xiàn)行我縣小學音樂教科書屬湘教版湖南文藝出版社發(fā)行,整個教材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單一課是指在一節(jié)課中,主要進行某一種教學任務,完成一項主要的教學任務的音樂課。如合唱課五年級下冊音樂第4課《讓我們蕩起雙槳》,是一節(jié)以演唱為主的單一課,教材編排了簡短的二聲部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合唱技能;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聽一聽,唱一唱》中,意在訓練學生的視唱練耳技能與聲部融合時的聽力。在這樣的訓練中,學生的合唱技能得到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訓練,達到積少成多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其實這才是音樂教育的宗旨,喚醒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享受。另外欣賞課、器樂合奏課都是安排一個學習任務,或者說圍繞一個學習內容,展開相關的技能訓練等。綜合課是指在一節(jié)課中有許多教學內容,完成多種教學任務的音樂課。如在一節(jié)課中將唱歌、器樂、演奏、欣賞及音樂常識等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使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變化學習內容和變化學習方式。我們所使用的湘教版音樂教材,從每一課內容的編寫上看,高年級段大多數課型屬于綜合課,其中包括(演唱、聽賞、練一練、演奏、歌表演、音樂知識、讀譜唱歌)。例如同版本五年級下冊的第3課,包括《吹起羌笛跳起鍋莊》(演唱課),《瑤族舞曲》(民族管弦樂合奏)聽賞課;《坐上火車去拉薩》歌表演;《吹豎笛》演奏四個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僅這一課,將學生的唱歌、聽賞、律動、器樂技能都得到了訓練,這樣的設計很好的執(zhí)行了《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要求。但從實際教學出發(fā),一節(jié)課根本無法完成綜合課所包括的教學內容,因此編者將綜合課里涉及到的內容又分成了若干個單一課。
通過近些年嚴格、合理地使用教科書,學生的綜合技能有所提高。同時在大量的聽課、評課中發(fā)現(xiàn)了更多教科書的精彩之處與同仁們分享:
一、教科書重視對學生的德育滲透
從教科書整體看無論選曲還是練習,都選編了具有愛國主義思想情感的歌曲。例如五年級下冊第6課《盧溝謠》、《松花江上》、《長城謠》這三首歌曲都描述了祖國母親在戰(zhàn)亂中所經受的磨難,時刻提醒學生“勿忘國恥”,“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再如同冊第1課《小鳥,小鳥》,通過歌唱優(yōu)美的歌詞,幫助學生不僅用語言記憶春天的美景,更是用旋律的起伏與肢體的律動來表現(xiàn),小鳥飛翔時的特點和快樂。讓學生意識到鳥類是人類的好朋友,人類應該保護它們,而不應該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讓小鳥無家可歸。這也是激發(fā)學生環(huán)保意識的思想教育課,而在音樂課中卻能做的“潤物細無聲?!?/p>
二、關注了我國民族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音樂
根據義務教育的需要適當增加了新的教學內容,選入大量少數民族音樂作品,增加了學生了解和學習各民族文化的機會,促進民族大團結。如五年級下冊《瑪依拉》哈薩克族民歌、《掀起你的蓋頭來》維吾爾族民歌;同時選入各地區(qū)民歌,豐富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同版本教材六年級上冊第3課《猜調》云南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重慶民歌;更有大量民族的傳統(tǒng)曲種、戲曲音樂常識和選段,打通學生模仿傳統(tǒng)文化的渠道,如戲曲選段《我們是工農子弟兵》,還將民族器樂納入教材,如“吹豎笛”、小學高年級都涉及到的鑼鼓打擊課,讓學生通過演奏實踐,更好的感受和熱愛音樂,以此提升學生對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興趣。
三、開啟外國優(yōu)秀音樂作品欣賞
教科書在每期編排中,都列入多首外國名曲的欣賞,以此拉大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遨游在跨國度的音樂海洋里,通過聆聽、感受、表現(xiàn)作品,達到能記憶片段音樂的目的,使學生思維能力、記憶能力得到發(fā)展。使學生具有初步感受音樂、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如五年級上冊《匈牙利舞曲》(勃拉姆斯),下冊《土耳其進行曲》(莫扎特)。單從兩部作品的作曲家來說,都是極有影響力的世界級音樂家。其中莫扎特三歲就能譜曲,被譽為“音樂神童”;勃拉姆斯與巴赫、貝多芬齊名,被列為“三B”之一。這樣的編排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更為學生開啟了接觸外國優(yōu)秀作品的大門。
四、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敏感度
教科書每期的編排都注意到,教材進度與季節(jié)的聯(lián)系。每年春季開學都會選編一些描繪春天的歌曲;如同版本五年級下冊《渴望春天》(莫扎特),《新疆之春》(小提琴獨奏),使學生把語言里的春天,轉換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春天;從靜態(tài)的春天到動態(tài)的春天。在秋季開學又會選入一些贊美秋天豐收的歌曲,如同版本五年級下冊《嗯嘿呀》,讓學生體驗勞動人民在豐收時的喜悅心情。這樣的編排不僅關注到了學科的融合性,而且讓學生學音樂更加接地氣;不光用音樂幫助學生記住季節(jié)的特點,還能使學生對于季節(jié)的變化做出相應的感觸。
音樂教學應該按照音樂教科書的內容進行教學,避免出現(xiàn)離開教科書“隨意”進行音樂教學的情況。當然,更不能允許將內容不健康或不適合學生學習的歌曲、樂曲當做音樂教材進行教學。音樂教材的使用必須注意及時總結經驗,防止使用的隨意性和盲目性。音樂教學必須體現(xiàn)音樂課程的審美體驗價值。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xiàn)音樂和音樂創(chuàng)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并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達到音樂藝術凈化心靈,啟迪智慧等的作用,由此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同時更要培養(yǎng)學生快樂的有感情地開演唱歌曲,生動的地表演歌曲內容。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作為音樂教師一定要努力做到,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動情地歌唱,動情地跳舞;讓每一位學生對音樂的敏感度更高,使每一個學生在音樂中絕對快樂的成長;讓每一位學生都愛上音樂,使音樂成為每一位學生的心靈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