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琮
【摘要】博物館作為收藏、展示和研究文化遺產(chǎn)的場所,為社會文化發(fā)展和人類文明傳承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解說詞作為一種文化橋梁,在傳遞信息文化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交際翻譯理論體系下,譯者要使譯文更加符合讀者的習慣,譯時可根據(jù)原文和讀者之間的思維邏輯、表達方式差異等,巧妙地組織句法。交際翻譯理論對博物館展廳解說詞的翻譯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本文以紐馬克的翻譯理論為指導,以運城市博物館展廳解說詞的英譯本為例,探討了交際翻譯理論在信息型文本漢譯中的應用。
【關鍵詞】交際翻譯 博物館展廳解說詞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029-01
一、紐馬克交際翻譯理論
彼得·紐馬克是著名翻譯理論家,提出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交際翻譯是指目的語讀者產(chǎn)生的效果盡可能等同于原文讀者產(chǎn)生的效果。交際翻譯用這種方法能夠更好地傳達原文含義,讓目標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原作。紐馬克的交際翻譯以傳遞原文信息為重點,強調(diào)意義應優(yōu)先于形式,側(cè)重為譯文的受眾服務,主張根據(jù)目的語的語言、文化方式傳遞信息。交際翻譯將讀者放于首位,讓譯入語讀者在閱讀譯文時,盡量能夠產(chǎn)生與原語讀者閱讀原文時相似的效果。交際翻譯會使譯文更加流暢、簡潔。
二、運城市博物館及其展廳解說詞英譯本概述
作為山西省著名博物館,運城市博物館館內(nèi)文物達兩萬余件。該館將發(fā)揮文物管理、保護、展示等職能,挖掘文物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價值,提升科研水平,優(yōu)化服務質(zhì)量,為文明城市的建設作貢獻。
運城市博物館展廳解說詞英譯本的文本功能包括信息功能和教育功能。博物館的解說詞信息非常大,為游客介紹一個城市博大精深的文明。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文物,如果沒有詳細具體的解釋,外國游客可能陷入迷茫。所以該館展廳解說詞通過對某些歷史事件、重要人物的信息補充,讓外國人更深入地了解當?shù)匚幕瘹v史。博物館展廳通過展示其文物和標本,從文化、歷史等方面教育來訪者,提高運城的文化底蘊,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貢獻。
三、交際翻譯理論在運城市博物館展廳解說詞中的應用
1.語言層面
漢語中,詞的意義較模糊、獨立。中國人寫文章善用對仗、排比等技巧,常有同義重復現(xiàn)象。英語中,詞與詞之間有邏輯關系、上下聯(lián)系。運城博物館展廳解說詞多使用四字格及對仗結(jié)構(gòu),追求整潔。譯者在抓住主要信息,達到傳播文化的目的的情況下,可根據(jù)目標讀者的習慣,對冗余信息進行適當?shù)男薷暮褪÷?,保持譯文簡潔。
例1:原文:降州鼓樂,國之魂寶;萬榮笑話,遠揚海外;蒲州梆子,博大精深。
譯文:There are Jiangzhou Drum Music which is among the national treasures;Wanrong Jokes which spread far and wide and Puzhou Bangzi Opera which is of profoundness.
這句話采用四字格結(jié)構(gòu),結(jié)構(gòu)對稱,讀起來朗朗上口。英譯時,譯者重新調(diào)整了句型,用定語從句來表達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譯文體現(xiàn)了交際翻譯理論原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用英文習慣表達其含義。
2.文化層面
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文化。博物館解說詞的英譯不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更是兩國文化之間的交流。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采取一些翻譯方法使外國游客能夠理解和接受,比如有一些人名、朝代、歷史事件等,譯者需要使用增補的翻譯方法將相關的文化信息添加到譯文中。
例2:原文:唐武德三年,李世民率軍大破劉武周,為慶祝勝利,他的部隊曾于此表演了樂曲。
譯文:In the third year of Emperor Wude of the TangDynasty (AD 620),Li Shimin (second emperor of Tang Dynasty)led his army to defeat the warlord Liu Wuzhou. To celebrate the victory,his forces performed here music.
這句話所涵蓋的信息豐富。 “武德三年”和“李世民”對外國游客并不熟悉,所以翻譯采用增譯法,添加了“AD620”和“second emperor of Tang Dynasty”的文化信息,使國外游客能夠理解歷史。根據(jù)交際翻譯理論,譯者在譯文中向外國游客介紹了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增補了相關信息,達到了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
3.交流層面
中文中多獨立短句,英語中邏輯關系很重要。為了適應外國讀者的語言和交際習慣,譯者會增加“this”,“and”和“which”等關系詞和連接詞,使受眾能夠更直接的理解原文的含義。
例3:原文:運城文化的根脈蘊含著巨大的力量,已經(jīng)深深地熔鑄在了人們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之中。
譯文:The roots of the Yuncheng cultural contain great power,which has been deeply integrated in the vitality and creativity of the people here.
在這句話中,譯者增加了代詞“which”來突出兩個短句之間的邏輯關系,以便使外國受眾對于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更加清晰明了。在很多時候,譯者需要去增添關系代詞、連詞等等,來實現(xiàn)交際目的。
四、結(jié)語
博物館解說詞屬于典型的信息型文本,根據(jù)交際翻譯理論的要點,筆者認為博物館展廳解說詞的翻譯應該適應外國人的語言、文化和交際習慣。從理論上來說,該研究可以對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根據(jù)運城博物館解說詞的英譯情況來證實交際翻譯理論對博物館展廳解說詞英譯的強大指導力,這有利于博物館展廳解說詞翻譯實踐的發(fā)展,有效地將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參考文獻:
[1]Newmark,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a:26-41.
[2]李芳.中國博物館解說詞英譯策略[J]. 中國翻譯,2009(03):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