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是學校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實現(xiàn)學校教育現(xiàn)代化必須加強學校信息技術的開發(fā)、建設、應用與普及。本文針對樹立科學的信息技術觀、特別是加強信息技術應用的運行機制和規(guī)章制度建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學校;信息技術;規(guī)章制度建設
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是一個國家教育現(xiàn)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從一定意義上講,信息技術應用的水平代表和反映著教育現(xiàn)代化的水平。很長時期以來,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及我國教育制度和我國基本國情的影響,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并沒有得到廣泛和深入的開展,主要表現(xiàn)首先是對信息技術的作用認識還不夠,把信息技術僅視為工具,而沒有把它當成是一種教學觀念,其次是對于信息技術的管理體制及規(guī)章制度尚待完善,各地區(qū)發(fā)展速度不夠平衡等問題。
一、 樹立科學的信息技術價值觀
信息技術并不是指單純的物質技術,也不是單純的教學方法、技巧和理論,而是先進教育思想理念與先進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產物。目前各學校信息技術硬件建設雖然還有差別,但都已初具規(guī)模,但在如何運用現(xiàn)代教育思想指導信息技術工作上還存在一些偏差認識,沒有真正發(fā)揮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潛在價值,只是把信息技術當作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點綴”。這對于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是非常不利的,必須從根本上把這種偏頗的信息技術觀念扭轉過來,樹立一種全新的、科學的信息技術觀。如何看待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價值取向,有“媒體決定論”,也有“媒體否定論”。前者認為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可以代替教師和學校的認識,后者則認為教育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人這個中心進行的,教育的實質就是“人教人”。而媒體的主要功能不應是傳遞教學的載體,更重要的是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和維持學生動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探索知識、延伸自己潛能的工具。只有正確把握信息技術與教育系統(tǒng)中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科學、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才能更有效地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推動學校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
二、 加強信息技術應用的運行機制和規(guī)章制度建設
暢通的運行機制和健全的規(guī)章制度是現(xiàn)代教育管理的基本基礎和重要保障。加強信息技術在學校教學中的運用,也必須建立起一些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和規(guī)章制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信息技術能夠廣泛地應用于學校教育實際并在學校教育現(xiàn)代化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1. 建立學校信息技術的培訓體系。要建立學校信息技術人才培訓中心,第一,要有計劃、有目標地對各類教職員工進行不同層次的培訓,不斷提高學校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術知識水平和實際應用能力??梢劳械胤礁咝=逃袚@項任務,定期培訓專業(yè)技術人員,各學校也可視情況進行相應的短期培訓或在職培訓。第二,不僅僅要對學校非信息技術工作者進行培訓,而信息技術工作者自己本身的隊伍建設更是信息技術發(fā)展的重中之重,但是過去,我們熱衷對其他的學科教師進行信息技術的技能培訓,卻忽視了自身隊伍建設。信息技術人員不再僅僅是技術操作型人才,還要成為課程設計和教學問題診斷專家,因此,對于信息技術人員的在職培訓任務還是很艱巨的。目前國際上流行的培訓模式之一“反思論”模式,主張教師的成長應該培植起“反思”的意識,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行為,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建構,從而獲得持續(xù)不斷的專業(yè)成長。對于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不妨借鑒這一范式,并針對信息技術的學科特點,創(chuàng)建有特色的培訓模式。培訓內容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a. 科學層次的學科領域知識,包括心理學、學習理論、技術科學、管理學、設計學等;b. 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包括信息技術學、教育傳播學及系統(tǒng)論、媒體理論與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及其教育應用、教學設計等;c. 哲學和文化學知識,包括教育哲學、技術哲學、媒介文化等等。培訓要理論與實踐并重,提高受訓人員的綜合能力,使其在信息技術教學科研、教學設計、課程開發(fā)、評價等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2. 健全信息技術應用與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在信息技術應用與管理方面,教育部出臺過一些法規(guī)規(guī)章,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也有過不少管理制度,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管理起到了良好的規(guī)范作用。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進步,現(xiàn)行規(guī)章制度有的已不能適應現(xiàn)在的要求,而有關新興技術的管理規(guī)定又未能及時出臺,因而造成實踐與管理相脫節(jié)。況且,教育本身對社會的反饋就有一定的滯后性。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門必須重視信息技術相關的法規(guī)規(guī)章的建設,現(xiàn)行的要盡快地修改完善,沒有的要盡快地制定出臺,已經不適用的要及時予以廢止。只有健全信息技術應用與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才能使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得到有力的保障。
3. 理順信息技術應用的管理體制。從全國學校的實際情況來看,信息技術的建設及其管理機制還有待完善,在具體某個學校中的信息技術中心,其工作中心是在其學校的層面上的,而在這個地區(qū)又存在市縣級的電教館,而同時其教育主管單位(當?shù)亟涛逃郑┯钟邢鄳牟块T來領導信息技術中心的工作。這在信息技術的建設與管理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協(xié)調,影響了信息技術優(yōu)勢的發(fā)揮。應采取得力的措施,調整理順其中的關系??梢栽谙鄳募墑e上建立一個機構專門負責信息技術的建設與管理,也可以依托現(xiàn)有的教育職能部門負責管理,但責權利必須統(tǒng)一。目的就是要確保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管理能夠協(xié)調一致的發(fā)展。
4. 強化信息技術應用的競爭激勵機制。在這方面,個別學校有一些好的嘗試與經驗,這是值得學習的,但總體還沒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致使學校部分教師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不高,在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勁頭不足,對于一些新興的教學技術和教學理念態(tài)度還很不明確。因而,必須想方設法充分調動廣大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可以把教師開發(fā)、運用信息技術的成績與教師的業(yè)務考核、職稱評定等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良好的競爭機制和學習環(huán)境,激勵廣大教師自覺地學習、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
參考文獻:
[1][美]Michael Molenda. The Meaning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陳常升.淺淡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實踐教學[J].新課程·下旬,2013(3).
[3]張豐志.淺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J].中國知網,2014.
作者簡介:
毛晟宇,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黑龍江省農墾建三江管理局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