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摘要】特級教師丁宏喜總結出《四文融合:古詩教學的新模式》。筆者嘗試以文字、文章、文化、文學為教學內容,建構《冬夜讀書示子聿》的課堂教學,努力實現古詩教學的“文字落實、文章上口、文化體認、文學有味”的教學追求。
【關鍵詞】 文字落實;文章上口;文化體認;文學有味
一、復習導入
出示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弊屚瑢W們誦讀,說一說這句古詩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接著出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闭f說這句詩又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
這樣的詩句學生已接觸過不少。詩的表面上是說一件事,一處景物,其實,背后卻隱藏著深刻的道理。我們通常將這樣的詩叫作哲理詩。教師告訴學生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新的哲理詩,大家可以從文字、文章、文化、文學這四個方面進行解讀。
【反思:小學六年級學生已學習了一定數量的古詩,在喚醒他們原有的古詩積累的情況下,再傳授一些蘊含哲理的詩句,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教給學習方法,為學生解讀其他詩歌打開“方便之門”。】
二、文字落實
1.板書課題,明白題意
題目中有一個生字“聿”,教師既要注意讀準字音,又要提醒學生避免與“律”混淆。子聿是一個人的名字,他是陸游的小兒子。筆者讓同學們讀題說一說詩題的意思,注意題目中的“示”是指示、訓示、的意思。那么陸游為什么要教育兒子?他是怎樣教育的,他教育的內容又是什么?帶著疑問,和同學們一起走進全詩。
2.朗讀全詩,理解字詞
筆者留有足夠時間讓學生自主朗讀全詩,要求讀正確,讀流利;接著指名讀詩,借機正音。
自讀自悟:你讀懂了哪些字詞?還有哪些字詞的意思還沒有理解?在交流過程中相互討論,查字典,讀資料,明白相關詞語的意思。
“學問”:讀書學習,有做學問的意思。
“無遺力”:用出全部力量,一點也不保留。
“始”:才。
“終”:到底,畢竟的意思
“絕知”:深入透徹的理解。“絕”表示程度深,極、最的意思。
“躬行”:親自實踐。“躬”是親自的意思。
【反思:字字落實是準確理解詩意,把握詩情的基礎。一首詩的題目,往往揭示了整首詩的主要內容,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所以先從題目入手,接著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說一說自己能讀懂的字詞的意思,再提出讀不懂的字詞相互研討,著眼“最近發(fā)展區(qū)”,力求讓學生“現在發(fā)展水平”,獲得最佳發(fā)展?!?/p>
三、文章上口
這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知道是什么原因嗎?輕聲細讀,慢慢品味,找一找原因。
1.讀詩句,感韻律
顯紅“成”和“行”兩個字,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這首詩是偶句押韻。因為“eng”和“ing”是相鄰的韻母,這在古詩中是被允許的,叫作“斜押”。
2.讀詩句,感節(jié)奏
讀詩除了讀出韻律,還要讀出節(jié)奏和停頓。學生先靜聽專家的錄音朗讀,后標出停頓號,讓學生跟著老師一起練習朗讀,再讓學生自由練習誦讀。
師: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在各自誦讀的基礎上展示品評,讓學生體驗誦詩的樂趣,提高誦詩積極性,以后遇到朗誦古詩活動,讀起來就有滋有味了。
【反思:古詩詞講究韻律之美,樂感極強,且節(jié)奏鮮明,跌宕起伏。詩詞的押韻、節(jié)奏以及停頓是它區(qū)別于其他文體的特點,也是讓人讀起來文章上口的原因。所以在讓學生關注讀音和詞意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發(fā)現、練習、把握詩詞中的押韻、節(jié)奏、停頓等知識技能,從而充分享受到這份音樂美所帶來的震撼?!?/p>
四、文化體認
1.說詩意,講典故
這首詩是一首哲理詩,它和我們講了什么道理呢?這就要引導學生品讀詩句,感悟詩句的蘊涵。
首先,結合第一句,說詩意講典故。
生:這句是說古人讀書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的,年少時下了工夫,到了年老了才能有所成就。
師:讀了這句話,同學們想起了哪些關于努力做學問的典故呢?
例如,鑿壁借光、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等。我先讓學生簡單講一講這些典故。接著,品讀第二句,再讓同學說說相關典故。
生:這句是說,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到底是有限的,要想深入透徹的理解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紙上”讓你想到了典故——“紙上談兵”,請簡要講一講這個故事,總結一下趙括失敗的原因。書本上的知識是機械的,需要通過實踐靈活運用。
2.品詩句,明道理
人們說文章不厭百回改,好詩不厭百回讀。這首詩里有兩處對比,分別是“少”與“老”、“行”與“知”。“少”與“老”是一組反義詞。教師先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悟到深層次的含義,懂得這樣寫才能更加突出古人做學問的勤奮和持之以恒。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人是青年時期刻苦努力,到后來壯年甚至老年才取得成就的嗎?
生:司馬光、蘇洵等。
“知”與“行”也是一組互相對比的詞,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在品讀中明白“知”是書本知識,“行”是實踐運用。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要將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結合起來,也就是知行合一。
在明白了做學問要持之以恒和知行合一的道理之后,讓學生再來讀一讀、品一品,背一背,將詩句銘記在心,終身受用。
3.賞詩句,學典故
這節(jié)課,我們回顧了一些成語典故,但是還要讓同學們要知道咱們古詩中的“用典”更是比比皆是。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學一學。
出示詩句: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恫辞鼗础罚ǘ拍粒?/p>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哆^故人莊》(孟浩然)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镀脐囎印殛愅x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懹巍稌鴳崱?/p>
學習這些典故,體會中國悠久的文化和厚重的積淀。“用典”其實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詞句使寫詩做文立論有根據、減少詞語之煩累,也有委婉表意、充實內容的作用。
【反思:《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所以在理解詩句的過程中,教者聯系詩中暗藏的成語典故,讓學生感受“用典”的精妙。接著在兩組詞的對比中,明白做學問的核心要素即——持之以恒、知行合一,從中感受詩句中的哲學智慧。最后引領學生品讀我們平時所背誦的古詩中的“用典”,明白“用典”的作用,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p>
五、文學有味
1.簡介作者
古人大都以詩言志,如果你想真正讀懂這首詩,就必須要了解這位詩人的經歷和創(chuàng)作背景。
出示: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二十歲時就立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壯志。可惜屢遭秦檜排斥,一生仕途坎坷。晚年他退居家鄉(xiāng),將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全部寄托在自己的子孫身上。他對小兒子說:“我今僅守讀書業(yè),汝勿輕捐少壯時?!焙髞硭募易逡栽娊虃鞒?,在中國文學史和教育史上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2.隨情練筆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陸游晚年所寫,此時他已經是七十四歲高齡。冬日寒夜,北風呼嘯,他渾然忘我,沉醉于書卷之中?;蛟S是看得太久,眼睛都要看不清了。回憶往昔,自己再也不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fā),策馬揚鞭、征戰(zhàn)沙場的少年。雖然年老但報國之心仍在,自己的文章、學識還在。這時他想起自己才二十幾歲的小兒子子聿,不禁感慨萬千,于是揮毫寫下《冬夜讀書示子聿》。
讓孩子們在這種情境下寫一寫這首詩的意思,讀詩的感悟,受到的教益,進一步理解陸游所說的做學問的道理,這樣的讀寫結合,水到渠成。
【反思:古詩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影響相當深遠。強化古詩對學生熏陶感染的力度和廣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者通過對陸游生平的補充,讓學生進一步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在隨情練筆的寫作過程中能更好體會陸游這首詩的含義。】
3.拓展總結
同學們,陸游在這年冬夜一共寫下了八首《冬夜讀書示子聿》,我們今天學習的只是其中一首。課后請大家將這七首與今天所學的結合起來讀一讀、品一品,相信同學們一定會收獲滿滿。
【反思: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什么是素質,當我們把學校里學到的東西都忘掉之后,所剩下來的才是素質?!彼奈娜诤系墓旁娊虒W,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就是要使學生們將這種“文”“?!痹谛牡?,積淀素樣,終身受用?!?/p>
【參考文獻】
[1](宋)陸游.劍南詩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6.
[2](宋)陸游.家事舊聞[M].北京:中華書局,1993.
[3] 張文勛.詩詞審美[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4] 任運昌.小學古詩詞教學改革略論[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9) .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