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第一難題就是遇上文言文,面對文言文時學生多表現(xiàn)出恐懼感,但初一是學生中學階段打基礎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可塑性非常強,因此有效引導初一新生學好文言文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有效性;新生;文言文;興趣;方式
剛剛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生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熱情,但是一遇到文言文一切都變了,課堂氣氛沉悶,對于學習過程中不斷強調地重點字詞,總是不能很好地分辨、記清楚,對于文章所蘊含的深刻道理不能完全理解,背誦速度較慢。進一步地調查中,更加讓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初一學生中有90%的人不喜歡學習文言文。其原因多集中于文章讀起來詰屈聱牙;文言詞匯難懂;文章含義不好理解;知識點太多等方面。于是我在教學中一直嘗試著改變教授方式,研究如何有效地引導初一新生學好文言文,努力讓學生們從初一開始就不排斥文言文,并能最終能愛上文言文。
一、 提升學習興趣
文言文經(jīng)歷幾千年的淘洗,積淀了華夏五千年文化的精華,承載著極其璀璨的人文精神,在推動國民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方式,不能讓學生覺得那是過去的事,與我們現(xiàn)在沒有任何關系,要讓初一新生們體會到我國文言文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和精髓。
(一) 重視導入
俗話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樣在文言教學中一個好的導入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在不斷地嘗試用新穎的導入足夠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比如說在學習《〈世說新語〉兩則》時,我用提問的方式先讓學生回想有關古代機智少年的故事,很快得到了學生們的回應,他們爭先恐后地回答,小結了他們的內(nèi)容后,我提出向他們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于是學生們很快進入了故事中。再如學習《河中石獸》時,生澀的文字,難懂的物理原理,讓許多學生望而生畏,于是我找到了另一個切入點,提問學生“一個很重的物體掉入河中,數(shù)十年后,我們在河的什么地方能找到它?”學生馬上進入狀態(tài)思考這一問題,并給出各種答案,很順利地就導入課文,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們學習本文的興趣。
(二) 學會賞美
初一的課本中有許多沉淀著中國博大精深文化的文章,其中有著古人總結的學習方式、方法,有著傳奇的民間故事,有著神奇的技藝,有著瑰麗秀美的自然風光,有著令人欽佩的寬廣胸襟,這些才是文言文學習真正的“精髓”。所以在學習時不能把文言文教學孤立起來,在文言文教學中同樣要重視聽說讀寫的訓練,要讓文言文教學和現(xiàn)代文、作文教學融為一體,幫助學生把握美點,從而讓學生感受美。
首先是欣賞人物的美。在課本選取的不少文言文中,都展示了作者的傲氣風骨和人性美德,這些應當被我們一直傳承下去的,所以,在文言文的講授中,要將古仁人的警句與現(xiàn)代人生的智慧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人性美。比如從《陳太丘與友期》中,在引導學生看到了陳太丘之子元方的聰穎機智同時,要注重引發(fā)學生思考小小年紀就知道維護父親的尊嚴這種行為恰恰體現(xiàn)出了父子之間感情的深厚。
其次是理解文化的美。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的古國,我們看到的每一篇文言文都蘊涵著古人智慧的結晶。比如《詠雪》中勾畫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畫面,兩代人在富有文化氣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種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傳承;《雖有嘉肴》通過比喻論證,層層深入,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突出了實踐的重要性;《木蘭詩》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聰明勇敢、堅毅質樸、不慕功名利祿的巾幗英雄形象。所以在文本的講授中我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古文化的欣賞與理解。
二、 加強誦讀訓練
誦讀是學生形成文言文語感的一個重要途徑,誦讀能加深學生對課文語言的理解。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老師范讀引導很重要,如果教師能夠準確而富有感染力地做好范讀,那么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就能非常直觀地感受著文章的腔調、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也能初步地領會原文意思,從而也激發(fā)了自己的誦讀欲望。在誦讀的過程中指導也要準確。讀準字音,讀清句子;讀準語調,讀出情感;有需要的情況下分角色誦讀,加深學生對文本人物的解讀。比如在學習《陳太丘與友期》《孫權勸學》中我們就可以采取分角色誦讀的方式,帶給學生新鮮感的同時,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對文章的感悟。通過多年的教學工作,我發(fā)現(xiàn)只有通過吟誦,才能把理解的東西化為自己的語感。
誦讀能有效地陶冶學生審美情趣,同時也誦讀具有獨特的道德修養(yǎng)、思想情操的浸潤功能。如果說閱讀古詩文是我們超越時空和古圣賢心靈對話的話,那么誦讀古詩文就是我們“替”古圣賢抒發(fā)思想情感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學生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的過程。古人稱作詩為“吟詩”,因為只有放聲“吟誦”,才能體現(xiàn)詩歌的節(jié)奏、音律、神韻來,學生在放聲誦讀這些作品的過程中,同時也就在體味古人苦心孤詣創(chuàng)造的聲樂美。通過有聲語言再現(xiàn)作品的藝術形象,從而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美學感受。因此,加強誦讀訓練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又陶冶了他們的情操。
三、 改進教授模式
為了應付中考,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單純的教學生如何去翻譯課文,這種灌輸式的方法,往往增強了學生們對文言文學習的反感、恐懼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嘗試新的方式,尋找并改進舊的教授模式。
首先通過引導,教會學生翻譯文言文的技巧,并使其能在翻譯文言文的過程中熟練運用。教學生翻譯五字法“留、替、調、補、刪”。留,就是國號、年號、地名、官名、人名、書名等可照錄;替,用現(xiàn)代漢語詞替換古義詞;調,調整語序使之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慣;補,補出省略的成分,使之意思完整;刪,刪去沒有實在意義的詞,不譯。在實際應用中,隨時點評總結,讓學生不再單純地去死記硬背,從最初的丟三落四到現(xiàn)在大部分學生都能在注釋的幫助下準確翻譯文章,學生漸漸感到翻譯句子也不會望而生畏,再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
從《〈世說新語〉兩則》開始,我就幫助學生一起總結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的文言現(xiàn)象和“之、于、其、以、而、則、為、乎”八個虛詞的用法。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夠獨立總結文言現(xiàn)象了,一年下來,八個虛詞的幾種常用方法,學生們也已基本掌握。每篇文言文講完后,我都要上一節(jié)總結課,讓學生小組總結以上內(nèi)容,然后到黑板板書,每次學生們都是爭先恐后,看著學生學習文言文積極性高,我感覺很安慰。
四、 重視課外積累
在方言文教學工作中要注重積累,“厚積薄發(fā)”。知識積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礎,有計劃的積累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古漢語的語言材料和知識,而且易于使知識轉化為能力,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從初一開始我讓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個筆記本,建立“文言文知識庫”,有計劃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整理。如詞匯的積累,要求學生對掌握的實詞、虛詞進行整理。對每篇課文的詞語積累不能只限于該篇,要回顧、翻查以前學過的意義和用法,并隨著新課的學習去豐富,即做到縱向積累與橫向積累相結合。推薦篇幅及內(nèi)容合適的文言或者半文言的文學作品,拓寬學生文言文閱讀范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而在文言文教學中我會經(jīng)常從課外搜集和整理了一部分短小的文言文,這些文言文既短小,又有一定的趣味性,能有效地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文后,配合相應的習題,達到閱讀與訓練的有效結合,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總會給人一種枯燥乏味感,尤其是剛剛接接觸文言文教學的初一新生,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在歸納和總結中細細品味過后,帶給人的卻是濃厚醇香,只要我們老師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加強誦讀訓練,改進教授模式,重視課外積累,就能有效引導初一新生學好文言文。
參考文獻:
[1]周小蓬.有效教學的法則與證驗[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
[2]何玉春.交流——提高有效教學的途徑[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8(04).
[3]林慧.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再思考[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8(12).
[4]朱浩亮,冀桐.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教學與管理,2006(36).
[5]智德慧.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優(yōu)化[J].教學與管理,2010(35).
作者簡介:
劉存吉,陜西省漢中市,陜西省漢中市西鄉(xiāng)縣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