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天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概念是最常遇到的教學內容。一般而言,教師都需要經歷概念的建立、概念的同化和概念的應用三個步驟。為此,對這三個步驟展開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關系到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掌握,以及數學學習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同化;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24-002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4.012
從數學概念形成的角度來看,其乃是主體對于相關數學現象在自身思維中的反映。對于任何一名數學學習者來說,唯有在實現對相關數學概念充分了解、認知的基礎之上,才能夠正確地實現對數學問題的化解。不過數學概念往往較為抽象,對于習慣于感性思維的小學生而言,有著一定的理解難度。有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借助有效的方法,使小學生能夠實現對數學概念的充分理解和掌握,進而在此基礎之上達到對相關數學概念靈活運用的教學目的。
一、概念的建立
概念的建立是概念教學最首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小學數學教學中關于概念的建立,教師應該著重對小學生數學概念感知的培養(yǎng),注重引導小學生實現對數學概念表象的認知,注重對數學概念本質屬性的揭示,以實現概念的建立過程。
(一)注重對小學生數學概念感知的培養(yǎng)
主體對于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是以對該項事物的外部感知為起點,因此可以說,如若缺少了感知,則主體便無法實現對事物屬性的洞悉。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向學生交代和講解數學概念時,應當為學生準備好內容充分的感性材料,以此使學生由感性認知著手,實現對相關數學概念的了解和認識。在組織學生進行感知活動時,教師要有意識地把感知的對象從背景中凸現出來,以便學生清晰地感知,同時變靜止的為動態(tài)的,給學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引導小學生實現對數學概念表象的認知
所謂的表象,是指基于知覺在頭腦內形成的感性形象。同時,表象亦是主體感知事物后所發(fā)生的必然結果,因此可以說,表象為主體實現對事物本質屬性的認識搭建了橋梁。通過建立表象,可以使學生逐步擺脫對直觀材料的依賴,克服感知中的局限性,為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奠定基礎。有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在為學生進行演示之后,應當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在此段時間內進行對數學概念表象的反思,同時,教師要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以便使學生實現認知的深化。例如,在講解完長方形的知識后,我要求學生想象生活中長方形的物體,諸如課桌等,由此使學生的空間思維意識得到培養(yǎng)。
(三)注重對數學概念本質屬性的揭示
當學生在對相關數學概念形成一定的表象認識后,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地探析概念的內涵,即概念所具有的本質屬性所在。例如,在“三角形的認識”的教學中,教師沒有直接將三角形的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通過概念來思考生活中經常會見到紅領巾、三角尺、三角旗等,鼓勵學生思考:這些物體是什么形狀呢?這些物體有什么共同特點呢?然后教師去掉圖中的顏色,只留下三個物體的外框,讓學生說說這三個圖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舍棄這三種物體的顏色、大小、材料等非本質的東西,抽象出三角形的本質特征:都是有三條線段組成的。如此,學生對于概念的掌握才能夠更加扎實。
二、概念同化
所謂的概念同化,乃指通過學生對相關概念的理解,采取下定義的模式,使學生了解到該項概念的內涵所在。借助此種方式組織教學的前提條件是,學生必須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初級數學概念,教師才能夠組織學生實現概念同化。從這個角度來看,概念同化通常情況下適應于高年級數學課程授課中使用。例如,在比較小數大小概念時,我們可以利用整數大小的比較的知識進行同化,或者可以借助圓角分等知識進行教學。教師可先出示654與543、8321與8436,讓學生回憶比較整數大小的方法,再出示例題,比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引導學生思考:2.35元和2.41元的整數部分完全相同,2.35元的十分位是3,表示3角;2.41元的十分位是4,表示4角,所以2.35元<2.41元。這樣一位一位地比較,使學生初步了解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在此基礎上出示下一道例題:比較0.07米和0.059米的大小。用同樣的分析方法,學生得出了正確的結論:0.07米>0.059米。這兩道例題都是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幫助學生建立起比較小數大小的概念。
三、概念運用
學習數學概念,其根本目的在于在實際的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能夠恰當地運用概念,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按照小學數學新課標的倡議,小學數學教師應當使學生在掌握數學概念的基礎之上,能夠自行對現實生活中一些較為簡易的數學問題加以破解。從以往的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情況來看,多數學生能夠對教師所講解過的數學概念達到熟記的水平,也能夠運用所習得的數學概念進行解題和運算。但是多數學生欠缺將所習得的數學概念運用化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幫助學生領會到數學概念的生活化運用技巧。例如,在教學“眾數”的概念之后,教師為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XX公司有10名員工,2名部門主管和1名經理。員工的月薪是1500元,部門主管月薪是5000元,經理月薪是8000元。請選擇平均數、中位數還是眾數來反映公司員工的月薪水平。在掌握了概念之后,學生運用概念,體會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興趣被大大激發(fā)出來。
四、結語
以上,我們從概念的建立、概念同化、概念運用三個維度就數學概念的教學進行了探索。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概念是必須要加以關注的教學內容,其有利于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為此,教師應該在概念教學中下足力氣,結合案例,切實鞏固學生的數學概念,夯實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為其后續(xù)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蔣小敏.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有效策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認識周長》教學課例的啟示[J].科學咨詢,2017(22).
[2] 鄒蔥芬.借助數形結合優(yōu)化概念教學——例談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數形結合”的運用[J].內蒙古教育,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