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海
我的出游經(jīng)歷不是很多,有一個地方,卻讓我心心念念不忘。這個地方,就是大學校園。我去過的大學校園也不是很多,國內(nèi)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江蘇大學、蘇州大學、揚州大學、江南大學,韓國首爾的梨花女子大學也去過的。每次在這些大學里行走,傾聽這些大學校園的“語言”,都有一種關(guān)于校園文化和校園精神的感動,雖然我對其理解還很膚淺。
去清華大學是在十幾年前,那個時候,女兒正在讀高中,我也在學校教書。那些年,圖書市場上有兩本書,一本叫《在清華等你》,一本叫《在北大等你》,書的作者是各省市考上清華北大的狀元,他們進入了大學以后,寫自己的高考經(jīng)歷,寫自己的大學生活。我看了很是喜歡,就買來給女兒讀,也推薦給我的學生。我對學生說,讀這本書,不是說你一定真的要考進清華北大,你能夠在書里得到的,一是這些高考狀元自身的學習經(jīng)歷和體會,二是大學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激勵,這些都是我們?nèi)松溺R子。
那時還有一本書,叫《清華園的故事》,我也買了給女兒看。因為這些緣由,對于清華北大,我就有了一種崇拜的感覺,總想有機會定要去看看。那一年,正好有機會去北京參加一個全國高考研討會,會議休息期間,我在一位學生的陪同下去了清華大學。在這之前,我對清華大學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桐書寫的“清華園”三個字的校門,還有毛主席后來書寫的“清華大學”四個字的校門。那個初冬的上午,當我站在寫有“清華園”三個字的大門下面,一時間,竟有了一點恍惚的感覺。那個上午,學生陪我在清華閑轉(zhuǎn),我們還去尋找朱自清《荷塘月色》里寫到的清華荷塘。我的印象里,清華就是一個小社會,里面有各種教學、生活、運動設(shè)施,雖然在清華的匆匆一瞥不能夠使我哪怕稍微深刻認識一下清華,但校園無聲的“語言”還是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南京大學我去的次數(shù)就多了,女兒進入南大后,先是就讀于南大浦口校區(qū),后來又轉(zhuǎn)到鼓樓。我每次去南大,都喜歡在校園里隨便轉(zhuǎn)轉(zhuǎn),每次看到漢口路上南京大學正門上毛主席題寫的“南京大學”四個字,內(nèi)心就有了一種親切的感覺,也為孩子能夠在這里讀書而欣慰。南京大學給我留下的印象有它的建筑和文化,著名的北大樓、小禮堂、數(shù)學系大樓,還有南園,都是我流連忘返的地方。而我對南大最深的印象,還是校園里的宣傳櫥窗。我一直以為,學校里面的宣傳櫥窗,就是校園的一種“語言”,這種語言傳達著學校的精神和文化,傳達著學校的理想和追求,傳達著學校的昨天、今天和它的未來。我每次在南大閑轉(zhuǎn)的時候,一定會在它的宣傳櫥窗前做長時間的停留,看里面的各種文字,有做學術(shù)講座的,有學生的社會實踐匯報的,有文藝體育展示的,有各種考研輔導信息的,還有許多的國內(nèi)外學術(shù)交流的。每次駐足在這些文字和圖片面前,看學者的風采和學子的青春年華,我就想,倘為燕雀,眼界或者就在低矮的林間,而如果是鴻鵠,其志大概就會飛天了吧?我在南大校園里行走的時候,也想,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似乎都在以無聲的語言告訴我們,生活,原來也可以是這樣的,而我們自己,也可以有更好的努力。
那年去韓國,到了首爾,去了梨花女子大學。在去韓國之前,我在網(wǎng)上做了一些功課,里面就看到了許多關(guān)于梨花女子大學的文字介紹,那時,就心向往之。梨花女子大學在首爾市中心,學校沒有校門,門外的墻上刻有學校的?;?,有青年人在以校徽為背景拍照。去的時候,正好是下午上課的時候,各種膚色的教師走下大樓的臺階,往教室而去,很多學生身背背包匆匆走在去往教室的路上,校園里的這一幕,滿是青春的亮色。和中國的大學校園一樣,里面也有很多的公告欄,上面貼滿了韓文和英文的公告,我不懂那些文字,但還是很有興趣地看看,想象著里面的內(nèi)容。在校園里行走的時候,我對同行的人說,一個孩子,能夠在這樣的校園讀書,度過自己的青春時光,應(yīng)該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大學校園的“語言”,博大精深。我是這些校園的匆匆過客,但每一次在里面的經(jīng)過,都好像是在聽校園給我上課。上課的內(nèi)容,關(guān)乎校園的歷史、關(guān)乎校園的文化、關(guān)乎校園的追求。這些課的內(nèi)容,對于我們的人生,也是彌足珍貴。
(編輯 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