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孫勇
1.內江市市中區(qū)口腔醫(yī)院種植科,四川內江 641000;2.西南醫(yī)科大學,四川瀘州 646000
目前人類物質生活水平提升,人們對美學追求逐漸升高??谇环N植是目前修復口腔牙齒缺失的重要治療方式,可有效促進患者牙齒功能恢復,改善患者日常生活及口腔美觀狀況。但當前臨床實踐結果顯示,實施口腔種植患者,牙體種植后將隨時間延長出現(xiàn)牙槽骨吸收、骨量丟失、骨密度降低降低狀況,而牙槽骨寬度及高度是牙種植體的支撐結構,出現(xiàn)牙槽骨吸收后將直接影響種植體穩(wěn)定性,影響口腔修復效果及美觀度[1]。如何預防骨密度降低、牙槽骨吸收狀況是提升患者口腔種植效果的關鍵,也是口腔種植中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是當前拔牙新技術,是針對牙槽骨吸收形成的新手段。為了解拔牙位點保存技術的運用效果,該科室對2015年1月—2017年6月間30例口腔種植患者實施了拔牙后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及口腔種植,現(xiàn)報道如下。
擇該科室收治的60例口腔種植患者實施觀察研究,實施隨機數(shù)表分組:傳統(tǒng)組(n=30)、保存組(n=30)。傳統(tǒng)組中含有男性18例,女12例;患者年齡跨度 23~53歲,平均年齡 34.4歲(s=9.7);口腔種植原因:根折7例,牙周炎15例,根尖周炎8例;保存組中含有男性19例,女11例;患者年齡跨度23~54歲,平均年齡34.5歲(s=9.9);口腔種植原因:根折6例,牙周炎16例,根尖周炎8例。傳統(tǒng)組與保存組患者一般基線資料獨立樣本檢測結果符合對比研究標準 (P>0.05)。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內容。納入標準:實施臨床檢查符合口腔種植指標患者;單牙拔除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完成該次隨訪過程患者。排除標準:存在拔牙禁忌患者;拔牙位點存在急性炎癥患者;存在其他嚴重口腔疾病患者;存在嚴重合并癥及并發(fā)癥患者;妊娠、哺乳患者;治療配合度不高患者[2]。
傳統(tǒng)組實施常規(guī)拔牙及口腔種植,患者均采取局部麻醉,隨后實施患牙拔除,拔牙過程盡可能保持唇側牙槽骨壁完整,拔牙過程中避免向唇腭方向搖動?;佳腊纬螅扇⊥诔纵o助,將患者牙槽窩內相關感染組織、膿腫、跟進肉芽腫清除,隨后采取生理鹽水對創(chuàng)口進行清洗,待拔牙窩內出現(xiàn)鮮紅色血液時,實施常規(guī)壓迫止血及縫合處理。
保存組實施拔牙后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及口腔種植,麻醉、拔牙過程及牙槽窩處理過程與傳統(tǒng)組相同。另使用商希伯倫貿易有限公司瑞士蓋氏BIO-OSS骨粉對患者拔牙窩進行填充,實施不翻瓣技術完全填充,填充后保證骨粉高度突出牙槽嵴0.5 mm,填充完畢后使用吸收膠原膜對填充部位進行復及縫合固定,最后對創(chuàng)面采取明膠海綿縫合處理,對雙側牙齦實施減張拉攏縫合。所有患者術后均采取常規(guī)抗炎治療3~5 d,根據(jù)實際恢復狀況拆線,并定期實施復查,當患者牙窩愈合后,實施種植體植入,完成口腔修復過程。
①分析總結不同處理方式下患者牙體種植成功狀況。以患者牙體種植后種植體周邊骨質穩(wěn)定,X線檢查無放射性透射區(qū),無疼痛狀況表示牙體種植成功。②隨訪6個月,分析總結不同處理方式下患者種植效果。使用錐形束CT實施檢查,測定患者牙槽骨寬度、高度及骨密度狀況。③隨訪6個月,分析總結不同處理方式下患者牙槽骨美學狀況,根據(jù)患者牙齦狀況、軟組織色澤、種植體色澤、牙槽骨狀況評價,每項0~25分。以總分90~100分表示美觀,以70~89分表示基本美觀,評分<70分表示不美觀[3]。美觀度=美觀率+基本美觀率。④隨訪6個月,分析總結不同處理方式下患者種植后滿意度狀況。使用滿意度問卷進行調查,內容涉及口腔美學及口腔舒適度,總分0~10分,評分高低與滿意度高低正相關。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牙槽骨寬度、高度、骨密度及患者種植后滿意度評分,用t檢驗。用率表示種植成功率、牙槽骨美學,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保存組患者牙體種植成功30例,傳統(tǒng)組患者牙體種植成功25例。保存組患者牙體種植成功率100.0%較傳統(tǒng)組 83.3%明顯升高 (χ2=5.455,P=0.020)。
保存組、傳統(tǒng)組患者治療前牙槽骨寬度、高度及骨密度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保存組、傳統(tǒng)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牙槽骨寬度、高度及骨密度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P<0.05)。保存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牙槽骨寬度、高度及骨密度較傳統(tǒng)組均明顯升高(P<0.05)。 見表 1。
表1 不同處理方式下患者種植效果分析(±s)
表1 不同處理方式下患者種植效果分析(±s)
組別牙槽骨寬度(mm)治療前 治療6個月牙槽骨高度(mm)治療前 治療6個月牙槽骨密度(g/cm2)治療前 治療6個月傳統(tǒng)組(n=30)保存組(n=30)t值P值7.4±0.8 7.4±0.7 0.000 1.000 5.7±0.8 6.6±0.7 4.637 0.000 15.3±2.3 15.4±2.1 0.176 0.861 12.5±1.3 14.4±1.5 5.243 0.000 1.8±0.3 1.8±0.2 0.000 1.000 1.4±0.1 1.6±0.2 4.899 0.000
保存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牙槽骨美觀度較傳統(tǒng)組明顯升高(P<0.05),見表 2。
表2 不同處理方式下患者牙槽骨美學狀況分析[n(%)]
保存組患者種植6個月后種植后滿意度評分(9.2±0.3)分較傳統(tǒng)組(8.5±0.5)分明顯升高(t=6.575,P=0.000)。
口腔種植是當前臨床治療口腔牙列缺損的重要方式,是指采取外科手術方式將牙種植體植入牙體缺損部位上下頜骨內,待手術傷口愈合后在其上部安裝修復假牙的治療過程。采取口腔種植技術可有效改善患者口腔咀嚼功能及咬合功能,促進患者恢復日常飲食生活,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但實施口腔種植前需實施拔牙處理,但拔牙過程極易損傷牙槽骨,并導致牙槽骨功能性刺激損傷甚至喪失,引起患者拔牙后種植部位牙槽骨吸收,牙槽骨高度、寬度及骨密度均呈現(xiàn)明顯降低狀況[4]。而牙槽骨狀況是影響種植效果的重要因素,牙槽骨高度、寬度及骨密度下降均會引起后期假體植入過程難度加大,不僅影響種植成功率,還會導致牙槽骨美觀度下降,進一步影響口腔種植體整體美觀度。如何控制牙槽骨吸收狀況,改善牙槽骨整體美觀度是當前口腔種植中的研究重點。目前口腔種植技術明顯進步,臨床對于控制牙槽骨吸收的處理方式研究逐漸深入,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是當前臨床研究新型口腔處理技術。該研究中保存組患者牙體種植成功率100.0%較傳統(tǒng)組83.3%明顯升高,冷春濤等人[5]的研究中研究組(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患者種植成功率100.0%也明顯高于對照組82.22%,李雨軒[6]的研究中32顆患牙實施拔牙位點保留技術方式處理后再實施種植體植入時,均成功種植,說明實施拔牙位點保存技術處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口腔種植效果,提升種植成功率。
口腔種植過程中,拔牙窩在自然愈合過程中內部血流凝集成塊,且骨組織逐漸形成,牙槽骨將呈現(xiàn)不可逆性持續(xù)吸收狀況,導致患者種植區(qū)牙槽骨骨量下降,牙槽骨寬度、高度、骨密度明顯下降,最終影響患者周邊軟組織穩(wěn)定性,并導致種植部位骨量不足,導致種植失敗發(fā)生[7]。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是指在患者拔牙后即刻對拔牙窩進行處理,通過一定措施最大限度減少牙槽嵴吸收、保存拔牙位點骨量,保存良好骨質的處理方式。該次研究中,對患者隨訪6個月,保存組、傳統(tǒng)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牙槽骨寬度、高度及骨密度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但保存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牙槽骨寬度、高度及骨密度較傳統(tǒng)組均明顯升高,李洪波等人[8]的研究中,觀察組(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患者術后6個月牙槽骨高度及牙槽骨寬度也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實施拔牙位點保存技術處理后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牙槽骨吸收狀況,減少牙槽骨量丟失,為牙體種植提供良好基礎。分析優(yōu)勢為:①該次研究中使用的拔牙位點保存技術融合了骨引導再生和微創(chuàng)拔牙技術的優(yōu)勢,在拔牙過程中可盡可能減輕患者拔牙位點創(chuàng)傷,可盡可能保存患者牙槽骨完整性,減輕患者拔牙窩內部血管損傷,保證牙槽窩血液循環(huán)正常;②用BIO-OSS骨粉進行牙槽窩填充時,該骨粉主要成分為提純的牛骨基質和膠原基質,其中提純的牛骨基質可誘導及引導骨再生,促進成骨細胞增殖,抑制破骨細胞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牙槽骨吸收及丟失狀況;③BIO-OSS骨粉可與其他生長因子共同促進牙槽窩內內環(huán)境穩(wěn)定及平衡,促進牙槽窩新骨形成,通過引導支架促進新骨組織長入;④填充后使用可吸收膠原膜覆蓋處理可為患者牙槽窩提供人工屏障,為新骨的形成過程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便于骨細胞在屏障內有效空間生長,進一步改善牙槽骨骨量,為種植過程提供基礎[9-10]。
當前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升,人們對美的追求層次逐漸升高,在口腔種植中,人們不僅關注口腔種植效果,人們對口腔種植美觀度要求也越來越高。該研究中保存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牙槽骨美觀度及患者種植滿意度平均分均較傳統(tǒng)組明顯升高,說明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可有效滿足患者需求,改善種植美觀度。
綜上所述,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可有效改善牙槽骨吸收狀況,改善口腔種植患者牙槽美學效果以及植后美學效果,提升口腔種植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