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婷婷
摘要: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節(jié)目可以說是風靡大江南北,全國各地喜歡豫劇的朋友們都觀看這個節(jié)目。但是觀眾基本上是老年人。由此可見,河南豫劇的粉絲團都集中在了老年人的集體中。長此已久,我們的傳統(tǒng)劇種“豫劇”就會慢慢地被大家淡忘甚至遺忘。所以我們可以把這種傳統(tǒng)劇種引入到中小學校園,讓中小學的學生們多多的接觸和了解豫劇,從小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的重要。
關鍵詞:豫??;中小學;校園;意義
一、豫劇的起源和發(fā)展
豫劇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居全國各地方戲曲之首。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起來的。建國后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也是河南特有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
關于豫劇的起源,最初有三種說法。一種是由北曲弦索調(diào)直接發(fā)展而成,清代李調(diào)元的《劇話》中有的記載:“女兒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調(diào)。”人們據(jù)此認為豫劇是由“弦索”直接演變而來,形成于明朝;還有一種說法是明朝中后期,在中原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精華發(fā)展而成。依據(jù)是《清稗類鈔·戲劇》“土梆戲”的記載:“土梆戲者,汴人相沿之戲曲也”。另外一種說法是明朝末期在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后,與河南民歌和小調(diào)相結合而成。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大量資料證實,特別是相關人員在編修《中國戲曲志·河南卷》的過程中,各方面的專家進行了廣泛的調(diào)查和論證,結論為河南梆子最早的誕生地是在河南開封和開封周圍各縣。豫劇誕生在開封,絕非偶然,這得益于開封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樂舞活動。特別是宋代,開封作為首都,勾欄瓦舍遍布全城,宋代志書《東京夢華錄》有明確記載,當時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一個勾欄棚可容數(shù)千觀眾之多。這種文化氛圍與群眾基礎構成了孕育豫劇的必要條件。在改革開放前期,也就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遭到了巨大的損失。當?shù)氖粚萌腥珪匍_以后,在響應發(fā)展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號召下,河南的豫劇迎來了發(fā)展的鼎盛時期。1980年,在文化部的號召下舉行了豫劇流派調(diào)演,行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和地方風格的眾多派別。如“常派”“崔派”“馬派”等豫劇流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豫劇事業(yè)的發(fā)展。豫劇與其他劇種一樣,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和社會教育功能。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物質(zhì)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豫劇的娛樂性和社會教育功能都得到了的沖擊,得不到了充分的發(fā)展。
二、培養(yǎng)中小學學生對豫劇的興趣
培養(yǎng)中小學生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教學手段。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以認識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礎的,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培養(yǎng)出學生對某一物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們必須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豫劇的興趣。在學生的課堂中,我們要不斷地引入豫劇的元素和課程,讓學生們了解豫劇的形成、意義,不斷提高學生們對豫劇的心理傾向,從而慢慢地喜歡上豫劇。比如我們可以先對中小學生做一個簡單的調(diào)查,了解一下學生們普遍對什么歌曲感興趣,然后在課下教師們多做些功課,把豫劇也引入到這些作品中。通過各種形式把豫劇的元素灌輸?shù)綄W生們思想里。慢慢地,學生們就會對豫劇產(chǎn)生興趣,主動想學習豫劇?;蛘呶覀円部梢圆粩嗟亟o學生們創(chuàng)造聆聽、學習甚至表演豫劇的環(huán)境。因為學習環(huán)境也是改變學生學習興趣一種方式。學習環(huán)境不單單指校園環(huán)境,還有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大環(huán)境。中小學學生對很多的通俗歌曲特別的喜歡,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大環(huán)境,加上家長和老師們的配合,讓學生們也愛上我們的“國寶”豫劇。
三、豫劇走進中小學校園的意義
(一)提高中小學生的藝術文化修養(yǎng)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tǒng)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演變形成,是以“口語說唱”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表演藝術門類。作為中國的瑰寶“豫劇”更是塑造了很多的積極向上的情感。豫劇里面還有深厚的人文知識:文學的、美學的、藝術學等等。體裁多以歷史劇目為多,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在豫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增強了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二)豐富中小學生的課堂文化生活
目前中小學生的課堂文化生活還不是很豐富。大多都是傳統(tǒng)的授教方式。豫劇是以唱腔鏗鏘有力、抑揚有度、吐字清晰、韻味純美,加上精美的服飾,吸引眾多的觀眾。我們可以把豫劇這些特色引入到中小學的課堂中來,通過學生模仿豫劇的唱腔、臺步、肢體動作、服飾等多方面,來豐富學生們的課堂文化生活。比如大家熟知的豫劇名段《穆桂英掛帥》。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們在課下查閱大量的資料去了解《穆桂英掛帥》到底講述的是什么一個故事情節(jié),了解里面的英雄人物的那種精神。然后在課堂上欣賞一些名家的唱段,鼓勵學生們大膽地去模仿演唱。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們動手去畫一下演員們的服裝,甚至可以去嘗試著自己動手做一些演出的服飾。
(三)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瑰寶
“豫劇”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是需要我們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就目前的現(xiàn)狀來看,豫劇的粉絲團都集中在了老年人的群體里,很多的年輕人甚至是小孩都不喜歡豫劇,更不用說會演唱豫劇了。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我們可以從中小學學生開始抓起?,F(xiàn)在很多的家長都會讓自己的孩子學習音樂,但是大多數(shù)都集中在鋼琴、古箏、舞蹈等方面。學習豫劇的很少。因為很多的家長覺得學生學習豫劇似乎沒有什么用處。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我們教師應該正確地引導家長,尤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更值得我們的下一代去學習和傳承。讓更多的孩子們?nèi)チ私庠?,演唱豫劇,弘揚和傳承我們的民族文化。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節(jié)目就走出了好多豫劇小明星,甚至走上了中央電視臺的大舞臺,為全國的觀眾朋友們演出。
2006年5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豫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可見,豫劇在我國曲藝中的地位。對于河南豫劇來說,有的人覺得他的形式過于乏味、老套、內(nèi)容庸俗,但是對于中國的戲曲來說,尤其是對于河南而言,豫劇就是河南一張美麗的名片,充分展示出了河南人的生活魅力。我們不能讓這張名片被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們遺忘。我們有義務把這個瑰寶給傳承下去,并且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夏蘭.中國戲曲文化[M].北京:北京時代出版社
[2]靳麗芬.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資源[A].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3]范立方.《豫劇音樂通論》[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