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劼
怨王孫·湖上風(fēng)來波浩渺
李清照
湖上風(fēng)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這首記寫秋天郊游的詞作,寫于詞人南渡前的早期,展現(xiàn)出一幅清新廣闊的圖畫,詞人不僅賦予大自然以靜態(tài)的美,更賦予生命和感情,由此可見詞人不同凡俗的情趣與襟懷。
“湖上風(fēng)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詞作開首,先對季節(jié)和景物作了交代:闊遠(yuǎn)的湖面上,輕風(fēng)吹來,碧波迭起。時節(jié)已是晚秋,湖面上唯有殘存著的點點荷花,還在散發(fā)出陣陣余香。詞人這幾句景物描寫,幾乎不著任何感情色彩。首二句的描述,似埋下蕭瑟的氛圍、悲秋的情調(diào),然而接下來卻筆觸一轉(zhuǎn),寫出游賞時的感受:“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蹦憧?,湖水還是那么清湛,秋山還是那么美麗,水光山色交相輝映,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美妙而又富于含蓄。詞人心胸寬闊、朗爽,不僅不感到悲,反以為喜、以為親。這里詞人不說自己面對湖光山色感到親切,反說“水光山色”與人親近。這種移情于物的表現(xiàn)手法,把自己陶醉山水之情更真切地表達了出來。
詞作下片,詞人集中筆觸描繪湖面景致?!吧徸右殉珊扇~老,清露洗、蘋花汀草”,湖面上已無夏日那種“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盛景,和“水面清圓,一一風(fēng)荷舉”(周邦彥《蘇幕遮》)的情致,但詞人睹此情形,絲毫沒有惆悵、悲涼之感,而是覺得枯老的荷葉和飽滿的蓮房,也一樣給人以歡愉。更何況還有臨近岸邊的蘋花汀草,似經(jīng)過清露潑洗過一番,清爽,蔥俊。這里用“洗”字,既把秋天肅爽、靜朗的特征勾畫出來,也把詞人不同一般的闊大胸襟給表現(xiàn)了出來。歇拍二句:“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這里的表現(xiàn)手法與上片末二句“水光山色與人親”相似。詞人明明是自己留戀這里的湖光山色,深深地沉醉其中,不愿離去,卻不明說,反而婉轉(zhuǎn)地說是眠沙鷗鷺舍不得游人離去,以致不肯理睬歸去的游人。這種表達手法,更深切、更含蓄地表現(xiàn)了詞人的情懷。
自古寫秋之作,往往多流露出一種悲傷情調(diào)。宋玉《九辨》中“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艾兮草木搖蕩而變衰”,可以說是悲秋之作的濫觴。沿此而下,或憑秋色以托怨情,或借秋風(fēng)以興別恨,少有不著一“悲”字的,至于歐陽修的《秋聲賦》,其蒼涼蕭索,更是集悲秋之大成。李清照的這首《怨王孫》,卻是以欣悅之情,飽嘗暮秋山水風(fēng)光的清麗空靈,造景清新別致,描寫細(xì)密傳神,巧妙地運用擬人化手法,寫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別具一格,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