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峰
摘要:語文教學中,詩歌的學習占了很大比重,同時詩歌的鑒賞也是考試的難點和重點。要學好詩歌鑒賞就要從最基礎(chǔ)的階段開始,只有對詩歌有了清晰的認識和濃厚的興趣,才能從根本上體會詩歌中的觀點,理解詩歌中的感情。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詩歌;鑒賞
當代學生深受21世紀新興文化的影響,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較少。詩歌由“詩”和“歌”兩部分組成,未譜曲的稱為“詩”,合曲之后的詩便是“歌”。最早的詩歌產(chǎn)生于先秦時期,主要記載和歌頌當時人民的勞動場景。因為先秦時期還沒有文字,只能依靠口耳相傳的形式來傳播和傳承,所以大部分先秦的詩歌都沒能保留下來。詩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其不同的特點,原始詩歌主要以人民勞動為主題;隋唐詩歌充滿了浮華艷麗之風;唐朝是詩歌的鼎盛時期,多為山水田園詩和邊塞詩。詩歌雖然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敘事繪景、抒情言志。詩人往往通過敘述一件事情或描繪美麗景色來抒發(fā)自己的志向和感情,只要學生能讀懂詩歌中的意象、體會詩人的情懷,就很容易在詩歌鑒賞中取得高分。那么怎樣才能讀懂詩歌呢?我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詩美如畫,愛詩才能懂詩
每一首詩都有它獨特的風情,每一首詩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或隱晦或直白,詩的美只有愛詩之人才能真正體會。中學生常常抱怨詩太難懂,其實并非他們讀不懂詩中的文字、看不懂詩中的美景,而是他們感受不到飽含在那字里行間的情感。對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讀詩歌是為了鑒賞,而鑒賞是為了考試,歸根結(jié)底他們并沒有把詩歌當成自己的興趣愛好,反而把它們當成了任務(wù)和負擔。詩本是美麗的東西,若學生背著考試的負擔去讀詩,帶著一種功利的心態(tài)去讀詩,甚至于在教師的逼迫下讀詩,又怎么能讀懂詩、讀懂情呢?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興趣,讓學生在愉悅和享受中讀詩,這樣才能真正理解詩的美、體會詩人的情。
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去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呢?首先要讓學生多接觸詩歌,教師應經(jīng)常為學生讀詩,與學生一起品詩、評詩,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在班上開展寫詩的活動,調(diào)動學生的寫詩積極性,讓學生之間互相改詩、評詩。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寫詩比賽,豐富學生的閱歷,鍛煉其寫作能力。相信在“詩”與“歌”的世界里,學生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二、讀詩從了解詩人開始
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寫詩風格,而同一個詩人在人生的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寫作特點,在讀懂一首詩之前首先要先了解這位詩人,了解他的生平、性格以及做詩的背景等。如唐代詩人王維,他曾在朝堂之上有所造詣,然而人到晚年便厭惡了官場的爾虞我詐、鉤心斗角,一心想要歸隱山林的他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山水田園詩。他的詩中常常描繪出一幅幅清新脫俗、質(zhì)樸恬淡的鄉(xiāng)野風光,讓人心馳向往,讀他的詩就像經(jīng)歷了一次心靈的洗滌般明亮、透徹?!霸娭杏挟嫛?,這就是王維的寫詩風格。在了解詩人,熟悉他詩風的條件下,學生更容易推測出詩人寫詩的心境以及蘊含在筆下的深情,所以讀詩首先應從了解詩人開始。
三、一切景語皆情語,由景至情
“借景抒情”是詩人最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又稱“寓情于景”,該種手法通過描繪景色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以樂景襯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當然也不乏以哀寫哀、以樂稱樂的手法,景中寓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如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春風十里,吹綠了江南的縷縷青絲,面對此情此景,王安石的心中卻不禁升騰起一股濃烈的憂傷,不知家鄉(xiāng)的春天是否也如這江南一般生機盎然?家中的親人是否還像離家時一般健壯安康?這皎皎明月何時才能照亮我歸家的漫漫長路?這是一首典型的借樂景抒哀情的詩,江南的三月春意盎然,而作者從此景中寫出的是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四、抓住“意象”,體會深意
每首詩中都有一個到幾個意象,這些意象便是詩歌的“眼睛”,它們可以透露出詩人的主旨和感情。那什么是意象呢?顧名思義,意象即寓意之物,是作者想要隱晦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時,借以抒發(fā)的景物、物體。
不同的意象蘊含著不同的寓意和感情,而這些寓意都是在幾千年的詩篇中沉淀、積累而來的。“月亮”這一意象常與思鄉(xiāng)聯(lián)系在一起,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都是以“月”這一意象來寄托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另外,還有傳說蜀王杜宇在被逼迫的情況下讓位給自己的臣子,自己卻含恨歸隱山林,死后他的靈魂化作杜鵑鳥,在山林之間啼血盤旋。后來杜鵑鳥便成了凄涼、哀傷的代表,詩句“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中的“子規(guī)”便是指杜鵑。教師在講解詩歌時,應重視意象的分析和解讀,引導學生體會意象中蘊含的深意。同時,還應該多給學生介紹一些常用的意象,以詩句為例進行講解,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讀懂詩歌,做好考試中的詩歌鑒賞不是一蹴而就的,依靠學生在平時的積累和沉淀,以及踏踏實實的苦練。作為教師,我們能做的就是教會學生讀詩的技巧,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廣泛的材料。對詩的敏感度還得靠學生長期的閱讀和思考來沉淀。從中學開始,學生慢慢接觸到詩歌這一體裁,所以中學是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和素養(yǎng)的基礎(chǔ)階段,應該尤為重視。詩歌本是美的化身,相信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步入詩歌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