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之
摘要:《臨床針刺事故防范》一書資料豐富,信息量多,以作者從事針灸臨床和科研近二十年工作中的所見所聞為實例,列舉了各類型針灸意外,并分析其導致的原因,大膽剖析,為讀者和中醫(yī)學者們提供了可貴的經驗總結。本文在總結《臨床針刺事故防范》的核心內容的基礎上,評價其對于學習針灸和臨床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針灸意外;預防及處理;中醫(yī)藥;評價
《臨床針刺事故防范》,由北京藏醫(yī)院的楊占林先生編撰而成,2010年由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該書自發(fā)行以來,受到海內外醫(yī)學界同仁的高度認可和好評,成為中醫(yī)針灸研學的重要書籍。本書具有資料豐富、層次分明的總體特點,既系統而詳細的介紹了針灸意外情況的處理辦法,又提出了預防針灸意外情況發(fā)生各項的措施,彌補了中醫(yī)針灸研究中的一項空白,對學習針灸和針灸臨床都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指導意義。因此,筆者通過拜讀這本中醫(yī)著作,對其特點和價值做出如下總結,希望能由此推而廣之,讓更多的中醫(yī)愛好者研讀學習。
一、寫作特點
楊占林,出生于名中醫(yī)世家,全美針灸中醫(yī)學會理事,北京藏醫(yī)院脊柱??浦魅危迨嗄甑墓ぷ鞣e累了極其豐富的臨床經驗,近年來撰寫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國內外發(fā)表優(yōu)秀或獲獎論文二十余篇。縱觀《臨床針刺事故防范》的寫作特點,我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引經據典、案例豐富、信息量多
楊占林先生本身從事針灸臨床和中醫(yī)研究工作近五十余載,近年來又多有從事文獻整理工作,這就為本書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足夠的理論和實踐材料。在臨床工作中,作者親眼所見和親身經歷的針灸意外案例就多達二十例。此外,作者又統計了國內外各種針灸事故共七百余起。整理文獻的工作讓作者了解到更全面、更系統的針灸理論知識,分別對感染、不同針灸方法的反應、血管受損情況、神經受損情況以及內部器官的損傷情況等意外進行全面總結和分析,并選擇大量針灸事故作為案例說明,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和五官各科。書中上述《內經》中關于針灸意外之源頭,下至當代國內針灸事故的各項報道;對內總結了建國以來公開報道過的三十余起針灸醫(yī)療事故的死傷情況,對外搜集了從三十年代日本的折針到近年來歐美國家的針刺感染等情況。除了傳統常見的集中針灸方法之外,還收集了電針、水針、耳針、頭針、穴位羊腸埋線等一些新的針灸之法。
(二)邏輯分明、理據相依、實踐性強
本書采用理論說明+案例分析的形式,分六部分進行闡述:概述、內臟損傷、神經系統損傷、血管損傷、針灸感染和折針、針灸反應。在概述部分,首先對針灸意外情況進行了概括性描述,古今中外,各有涉及;其次對針灸意外從機體狀態(tài)、生物學、化學等多角度進行分類;最后詳細介紹了每一種針灸意外的預防辦法和處理要求。在論述針灸意外的部分,首先分析了導致意外發(fā)生的原因,并補充性的說明如針具的使用方法、消毒措施和藥物用法等內容;其次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對應的防治措施和注意事項;最后,結合意外事故進行案例說明。總體而言,文章主次分明,結構嚴峻,層次清晰,邏輯嚴密,且對臨床實踐的指導性強。
(三)結合實際、預防為主
首先,在態(tài)度上,作者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在對針灸意外進行具體闡述的基礎上,不僅引用國內外各項實例資料,而且結合自身臨床實踐的經驗和教訓,深入剖析針灸意外,為讀者提供借鑒。其次,重點突出對意外的預防。在總論中一再強調提升臨床工作者的醫(yī)德、責任心和業(yè)務水平;在各章節(jié)的具體論述中,集中體現了中醫(yī)學的“治未病”和“預防為主”的核心思想。針對不同類型的針灸意外,如病史的了解(包括家族病史、過敏情況等)、病癥的分析、病種的判斷等情況均詳而論之;針對身體不同部位、不同的病種,從針具選擇、消毒辦法到行針方法和針后防護等情況均制定了詳細而嚴密的操作規(guī)范。以上種種,均對針灸臨床中防患于未然具有重要意義。
二、價值評估
(一)學術價值—獨辟蹊徑、填補空白
刺灸法作為中醫(yī)針灸的重要組成部分,連接著經絡、肺穴的基礎理論與臨床治療實踐。[1]縱觀古今中外,關于刺灸法的論著較多,但專門論述針灸意外的文獻書籍卻寥寥無幾。隨著中醫(yī)針灸在國際上的傳播,掀起了屬于中醫(yī)針灸的熱潮,帶動了針灸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使得許多新的針灸方法孕育而出,隨之出現的意外情況也逐漸增加。而針灸意外的頻發(fā)勢必會影響針灸聲譽,進而不利于其傳播和發(fā)展,基于這項考量,作者提筆而書,將大量已發(fā)生的針灸意外匯集成寫作材料,一是為了自警自戒,二是為了推而廣之,引中醫(yī)同道共引為鑒,盡可能的避免意外事故的發(fā)生。因此,此書的發(fā)表彌補了刺灸學理論研究的空白,豐富了中醫(yī)針灸學的理論研究,對針灸的推廣和弘揚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實用價值—措施具體、指導性強
通過翻閱當前主要的針灸文獻資料和相關書籍,不難發(fā)現大家對于針灸意外情況詳細的處理方式和預防措施都過于簡單粗糙,多是一筆帶過,或者僅僅是 “送有條件醫(yī)院緊急處理”的建議,使得讀者閱后仍然存在諸多迷惑。《防范》一書則彌補了這一空白,對針灸意外進行了集中而系統的說明,每一種針灸意外及其預防處理方法都有細節(jié)性說明介紹。比如,就氣胸這種病癥的預防和治療方法,作者不僅詳細解說了通用的背部肺穴的針刺方法,也強調針后觀察這一細節(jié),此外,還介紹了人工氣胸器、注射器抽氣法、外科手術的處理方法。針對因耳針保養(yǎng)不當而引起的耳軟骨發(fā)炎病癥,介紹了艾灸療法、消炎藥物、排膿穿刺等眾多的處理辦法。堅持由淺入深、從簡到難的原則,讓讀者全面領會,深得要領,有跡可循。
(三)普鐘長鳴、告誡后人
針灸意外導致的結果可大可小,必須引起醫(yī)者和患者共同的重視。當今社會,針灸意外主要分為技術事故和責任事故兩種,作者進行了分類說明和深入解剖。例如:辨證看待流行于日本的穴內斷柄埋針法,切忌過度追求強袱針感,不可盲目遵從《針灸大成》“腹深似井”之說,必須拒絕使用隔衣針刺等等,都是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建議。就針對隔衣針刺這種現象而言,此針灸之法的缺點在于:既不能清楚的審視身體部位,無法把握針刺部位的精準和深淺力度;也容易因為缺乏消毒措施而引起不必要的感染,從而造成醫(yī)療事故和悲劇。而有的病人因為害羞、怕麻煩等心理而不愿脫衣,部分醫(yī)生過于自信,以隔衣刺針顯示自己高超的醫(yī)術水平,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這些經驗和教訓必須認真汲取,稽古振今才能為師。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都應該作為學習和思考的材料,既引以為戒,也能引以為鑒。
參考文獻:
[1]賈春生,徐 晶,李曉峰,等.刺灸法效應特異性概念的提出及研究價值[J].中國針灸,2011(07):57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