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靜
摘要: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歷史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而學好歷史對于學生來說是一件有利于促進其成長和發(fā)展的大事。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利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升中學歷史教學工作的質量。本文對中學歷史教學中案例的輔助作用進行了分析,文章從闡述案例教學法的含義入手,進一步從教學案例的設計要求、操作措施、最終成果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案例;輔助作用;含義;設計要求;操作措施;成果
對于中學生來說,歷史是一門非?;A的學習科目,而因為學習歷史需要記憶大量復雜而相對枯燥的知識點,因此學生很容易出現(xiàn)厭煩與畏難的情緒。而為了改善這一問題,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搭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局限,引入新的理念和工具。比如,在歷史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可以使同學們更深入地理解歷史知識,并且調動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對于歷史教學工作來說,案例能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一、案例教學法的含義
案例教學法指的是將案例引入教學中,使其成為重要的教學工具,而老師在整個中學歷史工作中,主要是發(fā)揮著教學案例的設計者和引導者的功能,在教學實踐中,老師對案例進行合理運用,引導同學們積極參與歷史學習的特定情境,從而做出深入的思考和共同討論,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tǒng)的知識傳輸模式的僵局。因為在中學歷史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可能會因為知識單一枯燥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因此可以采取案例教學等方法,形成全新的教學思路與戰(zhàn)略體系,改善教學的質量。因此完全發(fā)揮案例在中學歷史學習領域的輔助作用,是非常具有正面意義的。
二、立足教學目標,設定合理案例
(一)廣泛搜集材料
為了在教學中,充分引用案例,使案例發(fā)揮其特有的價值,就需要老師在教學階段選取最合適的案例加以利用,對歷史教材的實際內容做高度把握,選取其中能反應教學核心要求的部分,并且結合同學們的現(xiàn)實學習狀況和基礎能力,將與教學目標緊密貼合的歷史案例提取出來,通過科學的加工處理,形成合適的案例。而中學階段的歷史老師在對案例進行選擇時,首要出發(fā)點就是體現(xiàn)教學知識點的內容,可以在課內外廣泛了解并收集相關材料,擴寬各自的案例選擇范圍。毫無疑問,可供選擇的歷史案例來源是非常廣泛的,比如國內外名著、歷史文獻、影視素材和網絡信息等等。
(二)合理合計案例
老師得到了原始素材之后,還需要針對同學們的接受能力,對素材進行適當的加工、編纂,使其聯(lián)系到教學的知識點上去,帶領同學們對歷史案例做進一步的分析和解讀。而真正有效的歷史教學案例嗎,不只是要達到知識含量和目標針對性方面的要求,更需要具備足夠的吸引力,調動同學們的興趣點,以導讀等方式打造特定的問題情境,設置矛盾,引起同學們的思考,通過自行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當然,導讀的時間必須科學地進行設計,以使其充分發(fā)揮效果,一般情況下要求在四分鐘之內。
(三)案例分析
比如,中學學生在學習《辛亥革命》這段知識點的時候,老師為了合理運用案例教學法,可以首先設置一個恰當的問題,并且?guī)е鴨栴}讓同學們看課文,了解辛亥革命發(fā)生的社會條件和時代特征。而在具體的講解中,引起革命的背景、原因、人物、過程、結果等應該作為重點得到把握。教學時,老師可以概括背景,詳細介紹革命事件中的主要參與和領導人,展現(xiàn)他們的光輝事跡和感人品質,引起同學們了解的興趣甚至是情感上的共鳴,從而調動其對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結束后,老師要注意用合理的方法來對學習情況進行客觀評價和總結,為下次使用案例教學法積累經驗。
三、立足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教學案例
中學老師在整個歷史教學工作實踐中,其對案例的選擇應該盡量貼近生活實際。而一個學校所處的地域環(huán)境中,往往會帶有獨特的鄉(xiāng)土歷史資源和特色,比如歷史久遠的文字形式、影視作品、歷史遺跡等等,都是同學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歷史形式。老師可以適當地組織同學們去參觀與感受這些生活中的、身邊的歷史文化形式。老師在設計案例的過程中加大對鄉(xiāng)土文化資源的利用,可以使同學們感知到歷史和各自的關聯(lián),深化其對歷史的理解和知識的把握,從而起到改善教學效果的作用。
比如,中學學生在了解、學習與抗日戰(zhàn)爭有關的歷史知識點時,老師可以組織同學們自行閱讀課文,學會歸納抗日在不同時期的情況,并且思考同學們所在學生是否和抗日戰(zhàn)爭實發(fā)地存在聯(lián)系,追溯當時學校區(qū)域的情況,如果有可能的話,老師完全可以將本地區(qū)發(fā)生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英雄的故事向同學們講解出來。
四、建立現(xiàn)實案例,激發(fā)學生思考
在中學歷史教學階段,老師的工作使命,不只是在于要讓同學們學會自己主動了解歷史知識、掌握總結研究的技能,更要讓同學們通過學習歷史,變得更加明智,掌握積極思考探索的能力和正確的人生觀。因此,老師在完成中學歷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就必須認清自己應該承擔的使命,不只是要掌握知識的點,更要在把握現(xiàn)實生活狀況的基礎上,合理設計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教學案例,讓同學們在觀看和傾聽案例內容的同時,建立起其與生活的聯(lián)系,從而啟發(fā)同學們的思維和情感,能夠高效地記憶知識點,并且形成自主思考的意識和習慣。
例如,在學習中學歷史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一內容時,教師首先可以對資本主義危機發(fā)生的經過、原因、教訓等進行介紹,隨后引出2008 年發(fā)生的國際金融危機案例,因為這是學生可以親身感受到的經濟危機。在案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次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導致股價下跌、工程停業(yè)、人們失業(yè)等負面影響。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理解與認知。學生經過當代國際金融危機與歷史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進行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危機出現(xiàn)的共同特點和原因,同時也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我國避免經濟危機的思考,以達到歷史教學的目的。
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中學歷史教學中案例的輔助作用的分析,對于改善歷史教學質量有著極為關鍵的意義。工作人員需要明確案例教學法的含義;并且立足教學目標,設定合理案例,在廣泛搜集材料之后對案例進行合理地設計;除此之外,老師需要立足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教學案例,通過建立現(xiàn)實案例激發(fā)學生思考,進而達到既定的理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董文清.淺談初中歷史多媒體教學的幾點反思[J].文理導航(上),2010(3):80
[2]常建雄.淺談新課程初中歷史多媒體教學的作用與特點[J].實驗教學與儀器,2009(11):47-48
[3]朱慶強,劉月英.初中歷史多媒體教學運用的思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9(2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