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蘇顏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我們教師在重視點撥、指導學生讀的同時,更應重視多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感知體味。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
一、讓學生在自讀中感知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會意,欣欣然?!苯處煈o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讀書,讓學生通過眼前所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悟,而老師只要退至后臺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例如在教《凡卡》一課時,李老師講凡卡非人生活的第八自然段時,她給學生營造想象的氛圍:配上緩慢低沉的音樂,適當?shù)恼Z言導入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后讓學生認真聽自讀課文,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結果學生自讀后紛紛發(fā)言:“老師,我看到幾個臉上流著血?!薄袄蠋?,我看到了老板娘冷漠的眼光?!薄袄蠋煟铱吹搅嘶镉媯兊膲臉幼??!薄l(fā)言非常精彩。的確,教學中老師重視先營造氣氛然后用豐富、優(yōu)美、正確、清晰、生動形象化的語言去范讀,哪怕只是一段,甚至是一句,有意識地讓學生想象,對學生想象力的提高,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正因為教師給了學生自己讀,自己思考的時間,因此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師解答,其他的學生就幫他們把疑難解決了。
二、讓學生在讀中領悟
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常比較、揣摩,養(yǎng)成習慣?!苯處煈摳鶕?jù)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以學生自己的領悟為主。教師的“點”必須“點”在關鍵之處,“撥”必須“撥”在疑難之處,無疑而“點”則不如不“點”。這樣, 才能真正體會到蘊含在作品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那份情懷。
如教學《小鹿的玫瑰花》時在初步分析了課文后,我問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學生一致回答沒有白栽,但當問到為什么沒有白栽時,大多數(shù)學生的回答卻僅僅是因為玫瑰花很美。顯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存在問題,如果這時教師對他們進行點撥啟發(fā),學生也能理解,但這種理解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體會。為此我沒有馬上對課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讀”為主,讓學生找找描寫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微風、黃鶯的話,并展開想象,想象微風、黃鶯當時還會說些什么?還有那些動物他們還會說些什么?再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分角色表演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充分進入角色,從小動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從而深刻地體會到“為別人創(chuàng)造幸福,自己從中也能得到快樂?!边@種感受顯然是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所不能達到的。
三、讓學生在讀中達情
“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闭嬲拈喿x,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感悟文章的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如:在教學《美麗的西沙群島》。這一課文用了非常優(yōu)美的語言對西沙群島的美麗風光和豐富的物產進行了描繪,但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對海島的奇異景色和豐富的特產是很模糊的。因此,上課前我用大量的動畫圖片制作成課件并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上課時,通過多媒體把一個景色奇異的海島展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伴隨著優(yōu)美悅耳的音樂教師進行范讀,學生們仿佛置身于其中,隨著老師的朗讀欣賞了瑰麗無比的海水,豐富的物產,美麗的貝殼,各種各樣的海魚,笨重的海龜,還有樹林中的海鳥。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潛移默化中不僅聲入學生之耳,而且情入學生之心。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我們語文教學應“讀”占鰲頭,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之中,成為真正學習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