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玉 潘 宇 楊亞平 詹 臻 張軍峰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癌性不全性腸梗阻(MBO)是指原發(fā)性或轉(zhuǎn)移性惡性腫瘤造成的腸道梗阻〔1〕。不全性腸道梗阻的總病死率為8%~13%,且目前尚無可以阻止其形成的方法〔2〕。多數(shù)腹腔腫瘤(腸癌、胃癌、卵巢癌、子宮內(nèi)膜癌等)患者至疾病晚期,都可能出現(xiàn)MBO,嚴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常見的西醫(yī)治療MBO的手段有手術、支架介入、藥物及姑息治療等,中醫(yī)在MBO的治療方面有其特色。本文采用平胃散及中藥外敷治療腫瘤晚期MBO獲得一定療效。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江蘇省中醫(yī)院腫瘤內(nèi)科住院的患者,年齡59~76歲,中位年齡68歲。納入標準:①經(jīng)病理及影像學確診的惡性腫瘤晚期患者;②卡氏評分>30分,預計生存時間>1個月;③有腹脹腹痛、惡心嘔吐、肛門排氣排便減少等癥狀,查體可見腸鳴音亢進或減弱;④立位腹部X線片證實為不全性腸梗阻;⑤經(jīng)反復治療效果差,無繼續(xù)化療條件或不愿繼續(xù)化療,自愿口服中藥;⑥中醫(yī)辨證。排除標準:①不符合入選標準;②卡氏評分<30分,預計生存時間<1個月;③明確診斷為完全性腸梗阻,需禁食、胃腸減壓并不能口服中藥患者;④西醫(yī)治療(化療、靶向治療等)有明確療效并且愿意接受西醫(yī)治療的患者;⑤合并心、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者。最終入選病例80例均為腹水患者,其中結(jié)、直腸癌36例,胃癌28例,卵巢癌12例,子宮內(nèi)膜癌4例;男32例,女48例。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四組,每組20例。對照組男5例,女15例,平均年齡(67.20±5.45)歲;單純平胃散治療組(治療組1)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齡(66.30±4.68)歲;單純中藥敷臍治療組(治療組2)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齡(67.70±3.84)歲;平胃散合并中藥敷臍治療組(治療組3)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齡(68.95±3.69)歲。4組間性別、年齡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西醫(yī)對癥治療 維持水電解質(zhì)及酸堿平衡,靜脈營養(yǎng)支持,糾正低蛋白血癥,利尿,有明確感染者控制感染等對癥治療。
1.2.2中藥治療 平胃散組成:厚樸10 g,陳皮10 g,枳實10 g,枳殼10 g,生甘草6 g,炮姜6 g,生地15 g,蒼術10 g,麥冬10 g,木香10 g,枇杷葉10 g,炒谷芽10 g,炒麥芽10 g,茯苓皮20 g,南沙參15 g,焦神曲10 g,生山楂30 g,檳榔10 g,地骷髏15 g。經(jīng)江蘇省中醫(yī)院住院中藥房煎藥機統(tǒng)一濃煎為200 ml,每次口服100 ml,每日2次。中藥敷臍藥物組成:芒硝 5 g。將芒硝打粉敷于神闕穴,每日1次,持續(xù)24 h。
1.2.3用藥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醫(yī)對癥治療;治療組1在西醫(yī)對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平胃散口服;治療組2在西醫(yī)對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敷臍治療;治療組3在西醫(yī)對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平胃散口服加中藥敷臍治療。1 w為1個療程,均持續(xù)治療2個療程。
1.3療效觀察
1.3.1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擬定。 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恢復排氣、排便,體溫、血常規(guī)、血液生化及腹部X線影像恢復正常;顯效:腹痛減輕,恢復排氣、排便,無惡心嘔吐,體溫、血常規(guī)、血液生化及腹部X線影像恢復正常;有效:腹痛減輕,有排氣、排便,無惡心嘔吐,體溫、血常規(guī)、血液生化及腹部X線影像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體溫、血常規(guī)、血液生化、腹部X線影像均無改善,甚或加重。
1.3.2梗阻癥狀評分 采用等級評分法,見表1。顯效:梗阻癥狀完全緩解,恢復正常的排氣排便,或治療后評分增長≥8分;有效:梗阻癥狀部分緩解,時有排氣和排便,或治療后評分增長≥4分組<8分;無效:梗阻癥狀未緩解,無排氣或有少量排氣,無排便,或治療后評分增長<4分。
1.3.3中醫(yī)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評分標準表,見表2。積分比=(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顯效:70%≤積分比<100%,有效30%≤積分比<70%,無效:達不到有效標準者。
表2 癥狀評分標準表
1.3.4生存質(zhì)量 根據(jù)卡氏評分標準評定,增加≥10分為改善,減少>10分為減退,變化<10分為穩(wěn)定〔4〕。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1四組臨床療效比較 一般治療組痊愈0例,顯效0例,有效3例,無效17例,有效率15%;治療組1痊愈、顯效均0例,有效8例,無效12例,有效率40%;治療組2痊愈、顯效均0例,有效10例,無效60例,有效率50%;治療組3痊愈2例,顯效4例,有效13例,無效1例,有效率95%,對照組有效率明顯低于各治療組;治療組3的有效率明顯高于治療組1、治療組2(P<0.05)。
2.2梗阻癥狀評分對比 一般治療組痊愈顯效均0例,有效3例,無效17例,有效率15%;治療組1痊愈、顯效均0例,有效8例,無效12例,有效率40%;治療組2痊愈、顯效均0例,中藥外敷臨床有效10例,無效10例,有效率50%;治療組3痊愈2例,顯效4例,有效13例,無效1例,有效率95%,對照組治療有效率明顯低于各治療組,治療組3的有效率明顯高于治療組1、治療組2(P<0.05)。
2.3各組中醫(yī)臨床癥狀改善比較 一般治療組痊愈、顯效均0例,有效2例,無效18例,有效率10%;治療組1痊愈、顯效均0例,有效4例,無效16例,有效率20%;治療組2痊愈、顯效均0例,有效4例,無效16例,有效率20%;治療組3痊愈2例,顯效0例,有效12例,無效6例,有效率70%,對照組治療有效率明顯低于各治療組,治療組3的有效率明顯高于治療組1、治療組2(P<0.05)。
2.4治療前后生活質(zhì)量評分對比 治療組3治療后卡氏評分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P<0.05)。見表3。
表3 各組治療前后卡氏評分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
2.5安全性評價 根據(jù)WHO抗癌藥物毒性分級標準,患者治療后均復查血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未見明顯毒性反應。
遠處組織器官的侵犯轉(zhuǎn)移幾乎是所有惡性腫瘤至晚期的共同并發(fā)癥,對于腹腔及盆腔腫瘤而言,腸梗阻是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最常見并發(fā)癌性腸梗阻的腫瘤為卵巢癌(5.5%~51%),結(jié)直腸癌(10%~28%),胃癌(30%~40%)〔5〕。不全性腸梗阻是腸梗阻的前期表現(xiàn),治療主要以內(nèi)科保守治療為主,但許多患者經(jīng)西醫(yī)反復對癥營養(yǎng)支持、藥物(如奧曲肽)抑制腸道分泌及促進胃腸動力治療后,惡心嘔吐、進食困難及大便不通等癥狀并未得到明顯改善,效果并不理想。楊賢淵〔6〕運用大承氣湯保留灌腸成功緩解了9例非絞窄性腸梗阻。朱凱等〔1〕研究發(fā)現(xiàn),健脾理氣湯能有效提高不全性腸梗阻的治療效率,同時還具有抗腫瘤作用??梢姡嗅t(yī)藥在治療腸梗阻方面具有明顯療效。
平胃散最早見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燥濕和胃的代表方劑,能化宿食、消痰飲?!冻煞奖阕x》中記載:用蒼術辛溫燥濕,可散可宣者,為化濕之正藥;厚樸苦溫,除濕而散滿;陳皮辛溫,理氣而行痰,以佐蒼術之不及;甘草中州之藥,能補能和,使?jié)袢ザ敛粋掠谄胶鸵病,F(xiàn)代多項研究〔7~10〕表明平胃散有促進胃腸道蠕動的作用。雷其山〔7〕用平胃散治療特發(fā)性胃輕癱綜合征,療效優(yōu)于口服莫沙必利。李金昌等〔8~10〕研究證實平胃散有促進腸道蠕動作用。同時,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平胃散中厚樸所含的脂體類及揮發(fā)油類物質(zhì)可以抑制人體胃腸功能的胃酸分泌和胃腸道潰瘍等,與枳實聯(lián)合可提高胃動素水平〔11〕。另一方面,枳實本身可以明顯提高胃底平滑肌的張力,促進胃運動,加速胃排空,并可以通過改變小腸的峰電活動,加強小腸平滑肌張力及運動能力,從而進一步促進其消化和吸收〔12〕。枳殼興奮胃腸平滑肌,增強胃腸蠕動〔13〕。木香、檳榔具有促胃動力作用〔14,15〕。平胃散中的其他藥物可通過保護胃黏膜等方式作用于消化系統(tǒng)〔16~18〕,外敷中藥芒硝也有促進胃腸道蠕動的能力〔19〕。
綜上所述,平胃散結(jié)合中藥外用治療安全可靠,值得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