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豆子
公益活動是一種回報社會的行為,參與公益的人通常用自己的行動向大眾傳遞一顆感恩的心。參與公益活動,可以說是現(xiàn)代公民應該具備的素質,在參與公益活動的過程中,既承擔著社會責任,也使自身的價值得以提升。
西方的教科書里常常提及:“公益是一門實踐的學 問?!?/p>
公益是伊斯蘭教法專用語,馬立克教法學派輔助立法、司法原則。阿拉伯語“伊斯提斯拉赫”的意譯,原意為“公共利益”或“福利”,亦稱“麥斯萊哈”(Maslahah),指法學家在創(chuàng)制律例、教法官在審理案件、決定法律適用時,出于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不拘泥于法律詞句,而采取靈活變通的方法、原則,以求得更公正的結論或判決。
在國外,公益事業(yè)的實施權在民眾的手中,商業(yè)、企業(yè)亦可加入其中。既能保證效率與質量,商業(yè)、企業(yè)也可通過廣告收回利益,政府只是扮演組織功能的角色。
根據(jù)蓋洛普研究咨詢公司的研究顯示,樂于助人的文化是積極經(jīng)濟因素的強力指標,包括GDP和長期的失業(yè)率,也包括其他各種好處,例如增加國民幸福感。
2015年,美國商業(yè)調查機構蓋洛普公司曾對140個國家,超過145 000人進行一項調查,詢問當?shù)鼐用褡罱欠裼邢虼壬茩C構捐款、為公益組織做志愿者或幫助有需要的陌生人。這份全球公民參與報告的調查結果令人振奮,報告顯示:當時全球74億人口中,有14億人會在特定的月份向慈善機構捐款,大概有10億個志愿者和22億人幫助過陌生人。
另外,“世界贈予指數(shù)(The World Giving Index)”也是用于衡量各國捐贈、自愿性活動和慷慨程度的一個全球性年度指標。據(jù)悉,“世界贈予指數(shù)”是由慈善救助基金會依據(jù)蓋洛普公司的問卷調查結果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的。2017年最新的“世界贈予指數(shù)”出爐,在139個國家中,最慷慨的國家和地區(qū)依序為緬甸、印度尼西亞、肯尼亞、新西蘭和美國。緬甸連續(xù)4年獲得第一名,不少非洲國家的行善指數(shù)上升,歐美國家普遍下滑,澳大利亞位列第六。
“世界贈予指數(shù)”排名
英國非營利組織慈善救助基金會(CAF)曾發(fā)布一項調查結果,伊拉克是對陌生人最熱心的國度,緬甸堪稱“最慈善”的國家。
根據(jù)2016年蓋洛普公司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伊拉克“活雷鋒”比例最高,81%的伊拉克人在調查當月曾對陌生人施以援手。伊拉克和利比亞人民飽嘗災難和戰(zhàn)亂之苦,反而最為慷慨熱心。慈善救助基金會管理人員亞當·皮克林認為,這一現(xiàn)象說明“社會具有極大的彈性,大規(guī)模的災難反而會激發(fā)集體人道主義反應”。
在捐款方面,緬甸排名第一,每10個緬甸人就有9個在調查前1個月捐過款;印度尼西亞排在第二,比例為75%;澳大利亞比例為73%,緊隨其后。
越富裕越慷慨嗎?結果顯而易見。一些國民收入較低的發(fā)展中國家的人民也非??犊貐⑴c慈善,超過九成的緬甸人參與過慈善捐贈,比例是一些國家的十倍以上。在斯里蘭卡,也有近半數(shù)的人參與過志愿者服務。
澳大利亞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國家,澳大利亞人不但積極參與志愿者活動,也經(jīng)??犊饽疫M行捐款,不光貢獻了寶貴的時間,也貢獻了不少財富。
根據(jù)Giving Australia 2016公布的數(shù)據(jù),2015—2016年,澳大利亞有超過八成的成年人,即1490萬人,向慈善機構或非盈利組織捐款,總捐款額達到了125億澳元。數(shù)據(jù)顯示,在此期間,澳大利亞人均捐款額為764.08澳元。
根據(jù)澳大利亞政府的統(tǒng)計,參與志愿者活動同時又捐款的澳大利亞人,平均要比不參與志愿者活動卻捐款的人,捐獻多了近一倍。數(shù)據(jù)顯示,有43.7%的澳大利亞人參與了志愿者活動,平均每人每周參與2.5小時,每年平均參與134小時的志愿者活動。其中,65歲以上的人群每年參與志愿者活動的時間最長,每年平均參加193個小時;而25—34歲的人群參與時間最短,每年平均僅參加98個小時。
這個數(shù)據(jù)并不是非常令人意外,25—34歲的年輕人通常是剛步入社會,忙于工作的年齡段;而到了退休的年齡后,人們可以支配的自由時間更多,也少了工作壓力,更有時間和精力去從事志愿者活動。
澳大利亞傳統(tǒng)募捐方式
到現(xiàn)在為止,澳大利亞傳統(tǒng)的募捐方式依舊被沿用了下來。電話詢問是當下最普遍的募捐方式,有近65.2%的人曾在電話上被詢問是否捐款,特別是年紀稍大的人群。但實際上,這些傳統(tǒng)的募捐方式的吸引力已經(jīng)大不如前了。
數(shù)據(jù)顯示,接到電話詢問募捐意向的人中,有超過3/4的人都表示不喜歡這種方式,僅有1/4的人依然會通過電話的方式進行捐款。同樣的,大多數(shù)人都不喜歡街頭募捐,僅有不到20%的人會進行街頭募捐。
可見傳統(tǒng)募捐方式的有效性在逐漸下降,為了應對這一趨勢,很多慈善機構都進行了科技投資,讓捐款者可以更加便利地通過線上或數(shù)碼的方式進行捐款。不過有人認為,盡管科技、社交媒體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建立的關系也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根據(jù)澳大利亞的調查公司(AMR)公布的2016年最新慈善信譽指數(shù)(The 2016 Charity Reputation Index)顯示,盡管公眾對慈善機構一些網(wǎng)絡的籌資方法仍抱有質疑,但是澳大利亞人對本土的慈善機構的信任度達到了6年內的最高水平。
在澳大利亞人最信任的s慈善機構名單中,澳大利亞皇家飛行醫(yī)療機構繼續(xù)穩(wěn)坐第一寶座,該機構已經(jīng)占領榜首長達6年;第二名是圣約翰救護中心;第三名則是心理健康類慈善機構(beyondblue)。
公益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公益可以成為一種態(tài)度,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有心公益,愛無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