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斗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偷襲美國珍珠港,次日,美國正式向日本宣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
1945年2月,盟軍占領(lǐng)了硫磺島,但是傷亡慘重。1945年4月,盟軍發(fā)動沖繩戰(zhàn)役,慘勝的同時付出了傷亡7萬余人的代價。如果盟軍按照這樣的方式打下日本本土,預(yù)計盟軍方面?zhèn)鲈?00萬人以上,而這是盟軍難以承受的。
就在日本堅持負隅頑抗的關(guān)鍵時期,原子彈走上了歷史的舞臺。1945年7月16日,美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心中立刻有了底氣,在日本政府拒絕接受無條件投降后,杜魯門向軍方下達了命令:“把那個大家伙投到日本吧。”
美國軍方負責此事的委員會,很快呈交了一份包含日本本土17個城市的清單。而對于美國政府來說,選擇的標準就兩條:第一,能對日本造成最大的心理影響;第二,讓全世界人都知道原子彈的威力。
最終符合標準的城市只剩下了京都、廣島、小倉等少數(shù)城市,并沒有日本首都東京。因為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等城市在之前的多次戰(zhàn)略轟炸中,被摧毀的面積都超過了50%,這些城市的中心地區(qū)早已是一片瓦礫廢墟,如果繼續(xù)在上面扔一顆原子彈,誰知道這是原子彈炸的,還是之前普通轟炸的呢?選擇這些城市,顯然無法很好地起到震驚世界的作用。而且,如果直接毀滅了首都東京,可能會受到日本軍隊更加瘋狂的反撲,反而達不到逼迫日本投降的戰(zhàn)略目標。
所以,京都和廣島成了首選目標。當時,大多數(shù)人傾向于京都,京都不僅是軍火工業(yè)城市,還是日本的歷史文化中心,似乎更能起到震懾日本的效果。但是,擁有最終決策權(quán)的美國戰(zhàn)爭部長史汀生提出了反對意見。根據(jù)美國學者的記載,史汀生幾十年前曾在京都度過蜜月,十分欣賞京都的風景和歷史文化古跡,由此排除了京都?,F(xiàn)在看來,這一選擇是非常明智的,因為歷史文化古跡是屬于全人類的財富。另外,首選廣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它是日本的“軍都”。從1868年日本走向?qū)ν馇致蚤_始,所有的日本軍隊都是從廣島出發(fā),廣島都是當時日軍的作戰(zhàn)大本營,而且日本的國土防衛(wèi)軍司令部也設(shè)在廣島,也就是說,當時廣島的36萬人大多數(shù)都是為部隊直接服務(wù)的。1945年8月6日,廣島成為原子彈“小男孩”的最終歸宿。
然而,日本的瘋狂出乎所有人的預(yù)料,遭受原子彈轟炸后,日本政府試圖隱瞞廣島被攻擊的消息,決定頑抗到底。很快,美軍最高司令部決定在8月9日對日本再投下一枚原子彈。這次,美軍選擇了日本重要的軍工城市——小倉。然而,當轟炸機來到小倉上空的時候,小倉上空濃云密布。轟炸機用了45分鐘在小倉上空盤旋了三圈,不僅沒有可以投放原子彈的瞄準點,還遭到了日本高射炮火的猛烈攻擊。緊急時刻,轟炸機只得選擇備選城市長崎,然后,綽號“胖子”的原子彈將長崎變成了人間地獄。 兩顆原子彈終于促使日本投降。
(摘自《特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