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靜昕
【摘要】共情是教師育人的一種能力和技巧,更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語言溝通,完成情感交流的一種藝術,需要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不斷的領悟和提升!教師與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二者都有共情的需要,希望對方能夠理解自己。只有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理解對方,就好像感受到對方的情緒體驗一樣,才能產(chǎn)生情感共鳴,譜出和諧的師生樂章。文章基于此對共情理論的理論與實踐進行分析。
【關鍵詞】共情理論 班級工作 模型設計 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208-02
一、“共情教育”的理論模型
(一)“共情反應”的涵義
共情(EMPATHY),是一種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Mayeroff(1971)認為,共情就是“關懷一個人,必須能夠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須能夠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樣,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樣從外面去審核、觀察,必須能與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進入他的世界,從內(nèi)部去體認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標與方向?!睋Q言之,共情即雙方存在共同的情感體驗基礎,產(chǎn)生情感共鳴反應。
(二)班主任掌握共情能力的必要性
共情能力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能力,有助于人與人之間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推動工作順利開展。有共情習慣的人少與發(fā)生沖突,能以適度的心情理解別人,以平和的心態(tài)與人相處。與他人產(chǎn)生矛盾時,以和平的方式或者以建設性的姿態(tài)去處理和解決。班主任的共情反應能夠觸發(fā)學生的深度情感,決定與學生交流的深度,增強對學生的影響力和管控力。
(三)掌握共情能力的方法
(1)學會傾聽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傾聽是全身心地聆聽對方的表達,不僅聽取其口語表達的內(nèi)容,還包括觀察其非語言的行為,有適當?shù)姆磻?,及時給予語言和非語言反饋,傳遞出老師聽了并且理解了。(2)適時表達尊重。尊重學生的個性,不主觀臆斷;接納學生的信念,不予批評;尊重其選擇或決定,不試圖替其做決定;善意理解其觀點與行為,而不是加以排斥;尊重其不同觀點,不做價值判斷。(3)學會換位思考與體驗。從對方角度為其行為尋找合理性,最大限度理解對方,這是“共情”的關鍵。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情緒體驗,不易準確準察覺,或不易精準地找到恰當?shù)墓睬楸磉_方式,傳達共情的情緒。這需要在不斷的互動交流中探索,達到理解與溝通。(4)實現(xiàn)共情教育方式的技巧。共情教育的前提是先傾聽,后反應,包括肢體語言和口頭語言。肢體語言如點頭、身體前傾、正視對方、示意繼續(xù)等,表達傾聽的意愿,鼓勵學生說下去。
二、“共情三步曲”模式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
(一)班干部選拔
筆者剛接手一個班時發(fā)現(xiàn)一個學生(A)與眾不同,因為她上課時總能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于是,筆者任命她為班長,任期一個月,三月重新競選。競選時只有一個學生(B)跟她競選,A同學以壓倒性優(yōu)勢勝出,她的管理能力得到大家認可。可是B同學當場痛哭,這讓班級氣氛有點尷尬。筆者馬上示意B同學到辦公室去,然后心平氣和地與她交談。共情第一步:學會傾聽,深入學生內(nèi)心世界。教師:能聊聊你此時的心情嗎?學生:我準備了一個月卻還是輸了,我覺得我的付出沒有回報。同學都用異樣眼光看著我,我都沒臉去面對同學了,我想轉到其他班去,可以嗎?教師:競選失敗了,確實不好意思面對大家,到新的環(huán)境也許會好一點。學生:老師,謝謝您能理解我,您還是幫我轉到其他班去吧。
共情第二步:準確共情表達,形成感情共鳴。教師:競選班長失敗內(nèi)心很痛苦,我很理解,我以前也有類似經(jīng)歷。當時,我到學校操場跑了五圈,之后就好多了。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總會遇到溝溝坎坎,要學會排解不良情緒。付出不一定有回報,但是,不付出就一定沒有回報。失敗了不要緊,以后還有機會。你想為班級做點事情,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這很好。但是,失敗了就退縮,可能永遠不會成功,關鍵是要尋找這次競選失敗的原因。
共情第三步:實施共情探究,引領學生自我成長。教師:你覺得同學們?yōu)槭裁床贿x你?學生:可能我平時只關注自己的學習。教師:你覺得一個班長需要具備什么素質(zhì)?學生:要學習好,還要人際關系好。教師:你覺得以后該怎么做呢?要多幫助別人,吃飯時也要多與同學們一起吃,不要老一個人吃飯。從此以后,這個學生開始主動地與大家打成一片……這樣經(jīng)過三步曲之后,她的痛苦感減輕了很多,并且領會了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
(二)座位安排
每個學生的位置由其表現(xiàn)來決定,表現(xiàn)是用分數(shù)來衡量的,每個學生的分數(shù)由德育考核量化分數(shù)的80%加上每次月考成績的20%構成,分數(shù)在全班進行排名,排名第一的同學先選擇座位,排名第二的同學后選擇座位,以此類推。結果在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xiàn)幾個同學爭搶座位的現(xiàn)象,于是,筆者把他們叫到辦公室調(diào)解。
共情第一步:學會傾聽,深入學生內(nèi)心世界。教師:聊聊你們打架的經(jīng)過好嗎?學生甲:某個座位是我們先看中的,而且我們分數(shù)比他們高,有優(yōu)先選擇權。學生乙:那個座位是我們先到的,我們雖然分數(shù)比你第一點,但是我不知道是你要選的座位。
共情第二步:準確共情表達,形成感情共鳴。教師:你們都想選擇好的座位,但是,先看中的還是先到的,按照民法通則的有關規(guī)定,好像都有權分享權益。你們可以去查閱相關法律條文……學生甲:那我先用手機百度一下(查了幾秒鐘),確實是這樣。學生乙:那我們誰坐這個座位,難道兩個人坐一個座位?
共情第三步:實施共情探究,引領學生自我成長。教師:是誰先動手打人的?這是確定的。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情,同學之間動手都不應該,我們應文明地解決問題。按照班規(guī)處罰你們,沒有意見吧?(學生都默認了)你們覺得應該如何避免此類現(xiàn)象?學生:第一個同學進去選完座位,第二個同學才可以進去選,以此類推就不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了。教師:這是我的錯,事先沒有安排得更嚴謹些……以后就按你們說的辦。所以,當問題產(chǎn)生了,不要急于去追究責任,而是應該冷靜地了解事情的經(jīng)過,并啟發(fā)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郭海英,蔣捍.論共情能力及其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的培養(yǎng)[J].江蘇教育,2016(5).
[2]姜楠,張守業(yè).班主任,你在班級管理中“共情”了嗎?[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