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要:探究性學習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種學習方式的變革。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準確把握探究性學習的特征,努力走出探究性學習的誤區(qū),有效實施“探究”策略,精心構建適合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模式,讓探究性學習真正走進小學語文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含義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探究學習中,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得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tài)度的發(fā)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梢?,探究性學習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新奇愉快的精神體驗,更是一種有趣味的創(chuàng)造性的腦力勞動。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以及教學實踐。
一、語文探究性學習含義
語文探究性學習,就是將探究性學習方式引入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與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之中,在學生認真預習、多方查閱、專心思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帶著具體問題和任務去有目的地閱讀、觀察、采訪、試驗,指導學生憑借這種學習方式,去主動獲取語文知識,主動感受、理解和領悟,主動解決聽說讀寫實踐中的疑難問題,讓學生在主動獲取與實踐過程中,逐步掌握這種學習方式并形成習慣,進而促進學生不斷提高聽說讀寫質量與技能,發(fā)展思維,提升語文素養(yǎng),彰顯創(chuàng)新精神。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倡導探究性學習的意義
(一)正確把握和體現語文教育特點的需要
和其他學科一樣,語文同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這是無可爭議的。既然如此,就需徹底摒棄教師繁瑣的分析、講解或一問一答式的教學形式,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要培養(yǎng)這種能力,主要的途徑還應該是語文實踐,即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獲取和豐富學科知識,體會、掌握和運用語文課程的規(guī)律,形成并不斷提高識字與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事實上,語文探究性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性的語文教學活動。它需要學生用心感受、理解和領悟、耐心觀察、比較和發(fā)現、潛心調研、查閱和整理。
(二)使語文教學更有實效、更高效的需要
目前的閱讀教學中,仍然有那種不管學生預習程度、不顧學生認知水平而從原點開始、平均用力、串講串問的低效教學依然充斥著課堂。雖然耗費了大量而寶貴的教學時間,但學生對文本的感受與理解仍停滯在原有的認知層面。而要使閱讀教學更有實效、更高效,就必須以學定教,并通過引入探究性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閱讀教學課堂充滿活力。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倡導探究性學習的方法
(一)多措并舉,啟發(f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手段以聲、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學生,穿插讀、議、講,在有疑難處點撥解答,于無疑處設疑深究,做到對課文有理解,對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間讀出作品中的喜怒哀樂悲苦酸甜,加深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對語文的學習。引入新課時,我們往往用一兩話或者幾句話來煽動學生的情感,有時感情朗讀,有時巧妙設疑,以激發(fā)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二)創(chuàng)設情境,開啟學生自主探究的動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在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這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性學習。因此老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讓他們感覺學習是解決新的問題的需要。產生一種積極發(fā)現問題,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從而誘發(fā)探究的意識,激活探究的思維。讓學生在良好的心境下進行探究性學習。
(三)提供機會,激活學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過去的教學方式就是老師講學生聽,或者老師問學生答,時間都被老師的“講”或“問”占有,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失去了讀、悟、思、探的機會,成了教師灌輸的容器或被老師擺布的機器人。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讀、悟、思、探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去思考,去探究,讓學生這個閱讀主體獨立感受和駕馭文本。
(四)展開想象,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探究
1.教師綜述課題,學生質疑提練出探究課題
探究課題應當能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才能最具有針對性,可以發(fā)揮最佳效益,所以,由學生提出探究課題自然是最好不過了,教師若能從學生的質疑中加以提煉、升華,而最終形成探究課題,實為最佳策略。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寫,研讀有關的重點詞句并交流研讀體會。
2.通過解讀課文題目得出探究課題
“題”的本意是“額頭”,而“目”的本意是“眼睛”。把文章的題目比之為一個人的額頭和眼睛,道出了題目對課文的重要意義。在研讀一篇課文時,我們往往可以從題目中知其內蘊,窺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從解讀課題入手得出探究課題,可收到綱舉目張、提綱挈領的作用。通過學生反復品讀、深究、討論、爭辯,其間教師作適時、適度地點撥,以開闊學生的思路,理解文字內蘊。
3.在趣味活動中引出探究課題
探究性閱讀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變被動的消極接受為主動的積極探究。在學生的活動設計上,教師若能更多地讓學生覺得有趣,則活動自然會收到好的效果。
(五)特作批注,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教師還要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師,抓住文中的模糊點、交代不明處去探究,去探索,直陳己見。我們還可以告訴學生,使他們明白:書中的印刷空白,是黃金地帶,那兒可以寫下我們對問題的思考,可以寫下疑難問題,可以寫下自己讀書時所產生的靈感。讓學生真正把學習當作是自己的事情。
四、結束語
語文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動手、動腦去探究,在學習生活與社會生活中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我們看重的是探究性學習活動給孩子帶來的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獲得的那份實實在在的經歷和感受。適時的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能增強學生學習動力,培養(yǎng)探究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研究能力,逐步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社會所需要的研究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