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卉
摘 要:趙鐵山(1877—1945)名昌燮,字鐵山,晚年號柴翁、心隱庵主人,被書法界譽為“華北第一支名筆”,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書法家。趙鐵山一生于書法聞名于世,篆書、楷書、隸書、行書,四體皆精,一生潛心研究,取其精華,將自己高尚的品格與創(chuàng)作融為一體。趙鐵山在篆書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小篆,生動活潑,淋漓盡致。趙鐵山“以碑寫篆”,用漢碑入篆,開篆書之新面貌,在篆書史上作出了重大成就,為清代篆書史譜寫了光輝、燦爛的篇章。文章介紹了趙鐵山的生平事跡,以及他的書法藝術(shù)風格的成因,還有趙鐵山的小篆在字形、章法和結(jié)構(gòu)上的特點,最后寫了他的書法價值與影響。趙鐵山書法藝術(shù)對我們之后的研究有很大的價值,值得我們借鑒。
關(guān)鍵詞:趙鐵山;書法成因;小篆特點
一、趙鐵山生平簡介及書學淵源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古到今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我最敬佩和尊敬的是擁有“華北第一支名筆”稱號的藝術(shù)家,他就是趙鐵山,是華北地區(qū)的著名書法家。
(一)平淡“獨特”的人生
書法藝術(shù)的來源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任何一個書法家的創(chuàng)作思想都離不開周圍的人和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自身的性格、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趙鐵山雖然出生在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中,但性格卻很內(nèi)向,表面上好像對什么事情都不在乎,實際上卻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1909年,通過科舉考試,以第一名的成績?nèi)〉冒呜暽矸?,但趙鐵山本人不喜歡做官,加上辛亥革命時期清朝滅亡,于是他很快就回到家中,過著寄情書畫、平淡寧靜的生活,沒有離開過,直到1945年,他離開了人世。趙鐵山的書法成就是在這種不變的平淡的生活中造就的,就是在一種“獨特”的人生中形成的。
(二)刻苦專研,堅持不懈
趙鐵山在很小的時候就進私塾學習,從小就對金石書畫有一種異乎常人的熱愛。剛開始,臨摹歐陽詢的九成宮,之后又開始學習篆書和隸書。只有不斷的奮斗努力才會有所成就。趙鐵山老先生就是這樣,在書法上下了很大的苦功,他對書法有一種常人無法體會的熱愛,大部分時間他都是在專研寫字,在書法上他從來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學習。他對待每種字體和字帖,都仔細研究,觀察每個點畫的變化、字形特點等。他書寫從來都不是簡簡單單的臨摹,他有他自己的想法,他吸取各書家的精華之處,在此基礎(chǔ)上,融合自己的一些技法,創(chuàng)造出自己別具一格的趙式書風。
(三)情品交織,融為一體
1937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中國,到處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日本人侵略太谷之后,為了抗日,為了祖國,他放棄個人利益,他把祖國放在第一位。趙鐵山將這種愛國之情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他一生正直,淡薄名利,與世無爭,有一種淡雅脫俗之氣。正是由于這些高尚的品格,使得他的作品與眾不同。
二、趙鐵山獨特小篆風格特點
(一)趙鐵山小篆特點形成原因
清代時期,社會動蕩不安,變幻莫測,就是在這樣一個時期,碑學逐漸興起,取代了“帖派”,創(chuàng)造了“碑派”書法,占據(jù)主流地位。隨著碑學的振興以及碑派書家們的努力,之前地位不高的篆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其中趙鐵山的小篆獨樹一幟,在書法史上有不可估量的地位。
小篆又稱秦篆,秦始皇統(tǒng)一國家后,丞相李斯整理、改變了以前的字形,筆畫簡單化,經(jīng)過一番努力創(chuàng)造出來。趙鐵山小篆就是取法秦代李斯的書法特點,然后融合了吳讓之、鄧石如的寫法,形成了自己圓潤豐腴、秀麗挺勁、正直的獨特的小篆書風,而且在趙鐵山小篆作品中我們感受到濃烈的愛國之情。趙鐵山小篆,線條均勻,字大小統(tǒng)一,字形修長,章法自然,行列疏密分明,筆畫圓潤,筆筆流暢,結(jié)構(gòu)嚴謹,與時俱進,四體皆精,是中國書法史中的精華。
(二)特點
趙鐵山小篆每一個字寫法都不一樣,同一個筆畫都有很多種寫法,他追求細微的變化,起筆平穩(wěn),不隨意,行筆流暢果斷,收筆恰到好處,整個字每一筆、每一處都沒有缺陷。“水”字很難寫,雖然筆畫少,但很難掌握,先寫中間的長豎,起筆處的墨色很重,而且筆畫比較粗,這是由于趙老先生很注重起筆。起筆的好壞決定了這個字寫得如何,他在起筆處用的時間多,起筆之后,就順勢寫下去,中間行筆較快,沒有停頓,所以中間的筆畫較起筆會顯得很細。到了字尾,收筆的時候,速度變得緩慢,順著筆尖,將筆尖向上,順勢收尾。收尾比較自然,不做作,隨心所欲?!傍P”字筆畫很多,想要寫好這字不容易,筆畫與筆畫的銜接之處趙老先生都寫得很自然,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是筆畫末端收筆時,雖然是順勢收筆,但總會有細細的尖端出現(xiàn)。這些細小的筆畫就像是鋒利的匕首深深刺地向日本侵略者,趙鐵山的愛國思想在書法中展現(xiàn)出來。
轉(zhuǎn)折處多圓筆,有時也有方筆,方圓結(jié)合,需要調(diào)峰,理順筆鋒之后再行筆?!案摺弊肿笥覂晒P與中間相接時就需要轉(zhuǎn)峰,先寫中間的一筆,然后寫左邊的長豎,逆峰起筆,藏鋒于橫畫中,將連接處處理得天衣無縫,然后轉(zhuǎn)峰,中鋒向下,隨意收筆。之后再寫右邊的筆畫,同樣逆峰起筆,轉(zhuǎn)筆,中鋒行筆,放慢行筆速度,收筆完成。轉(zhuǎn)折處有很多種寫法,“銘”字的右半邊的“夕”起筆,直接調(diào)峰轉(zhuǎn)筆就行。但有的字這種寫法就不適合,“靡”的偏旁“廣”在轉(zhuǎn)筆處就不能直接行筆,在寫完第一筆的時候停筆,重新逆峰起筆,再行筆,兩筆之間就是方筆。如果直接行筆的話,兩筆之間就是圓筆,不同的寫法,筆畫不一樣,表現(xiàn)的效果就不一樣。趙鐵山的小篆,所呈現(xiàn)的字形是修長的,起筆重,收筆輕,圓筆、方筆結(jié)合。
趙鐵山的小篆在結(jié)構(gòu)上嚴謹,取縱勢,左右對稱,中和之美,主筆突出,主次分明,粗細對比明顯。“我”“徒”“靡”三個字,每個字之間左右對齊,字的中心都在一條線上?!拔摇弊值拿總€筆畫之間布白均勻,相互照應,相互穿插,結(jié)構(gòu)井然有序,長短變化。“我”字主筆是最后的一筆,修長,使整個字有向下的趨勢,主次分明,變化明顯,開端粗重,轉(zhuǎn)折處分明,末端纖細,使整個字穩(wěn)定,讓人一目了然,眼前一亮。
在章法上,布白均勻,疏密統(tǒng)一,平整勻落,穿插呼應,整齊劃一,黑白得當,落款嚴謹。圖中是趙鐵山先生的一幅小篆書法作品,正文共有九列,每一列的中心都一致,字的大小也一樣,有五行,每一行都整齊劃一,所有的字都很規(guī)整,都有自己的范圍。每一行每一列留白清晰,沒有污點。如第四和第五列,疏密有致,第四列,上面的字筆畫少,章法疏朗,下面的字多,章法緊密,第五列,上面集中,下面開張,這樣章法錯落有致。第一行和第二行之間,留有足夠的空白,使得布白均勻。第八列的“歲”和“則”筆畫不多,但相互穿插,留有足夠的空間,“實”和“體”的筆畫都很多,如果處理不好,筆畫會重合在一起,無法完成創(chuàng)作。這些小的方面都會影響書法創(chuàng)作的美觀。這樣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形成統(tǒng)一的規(guī)則,相互包含,章法就十分明確,這幅作品的留白章法處理得非常完美。落款也是章法的一部分,趙鐵山的落款與正文相得益彰,整幅作品完美詮釋了趙鐵山小篆書法的所有特點。
(三)總述
趙鐵山的小篆特點就是字形修長、峻拔,線條遒勁、不厚重,用筆嚴謹凝重,獨特之處在于將自己的愛國情懷融入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出正直、不屈不撓的精神。
三、趙鐵山書法藝術(shù)價值及影響
對書法堅持不懈的努力使趙老先生在書法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他的一生很平淡,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書法上。他努力學習碑學和貼學,篆書、隸書、楷書和行書,四體皆精,留下了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這些都是中華書法文化中的精華,對我們以后學習書法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還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在欣賞他的作品時,能使我們精神上得到滿足,豁然開朗,心情愉悅,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特別是他的書法中體現(xiàn)的正直和不屈不撓的愛國精神鼓舞著我們。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與社會文化相關(guān),是書法中的典范,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對我們個人素質(zhì)和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有著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用碑的寫法寫篆書是趙鐵山的一大特點,開啟了篆書的新面貌,在篆書史上影響深遠,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清代篆書史譜寫了壯麗篇章。通過對趙鐵山篆書的研究和闡述篆書藝術(shù)風格特點,讓我們知道書寫時要把握篆書的對稱美和它特有的秀勁,讓我們對清代篆書的發(fā)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提高,趙鐵山書法為后代書法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楊吉平.中國書法100年[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2]劉恒.中國書法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5.
[3]《歷代碑帖法書選》編輯組.趙鐵山篆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4]王鏞.中國書法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郭齊文.趙鐵山的書法藝術(shù)[J].晉陽學刊,1982,(03).
[6]郭美玉.書癡趙鐵山[J].文物世界,2009,(01).
作者單位:
山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