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任留柱
摘 要:《長物志》是我國古典造園史上的一本巨著。通過從《長物志》中的《水石卷》里所提到的“石令人古,水使人遠,園林水石,最不可無,要需回環(huán)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這一內(nèi)容進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對我國古代的理水藝術進行理論和手法上的論述,掌握其中的設計思想和宗旨,再結合當代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提出其對海綿城市建設的啟示。
關鍵詞:《長物志》;理水藝術;海綿城市
一、課題研究來源
該課題研究來源于明代蘇州文人文震亨(字啟美)撰著的一部關于園林營造的作品《長物志》,全書共十二卷。該作品從當代文人士子的生活品味出發(fā)進行著作,反映出了作者個人的一些生活思想和品味,也反映出了晚明時期文人雅士的日常真實生活細節(jié)和文化品質(zhì)?!端怼酚涊d:“石令人古,水使人遠,園林水石,最不可無,要需回環(huán)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盵1]其意為石可以使人感到幽靜,水可以使人心情曠達。園林之中,水、石最不可或缺。兩者的浩瀚之勢要布局得當,相得益彰。造一山,有壁立千仞之險峻;設一水,具江湖萬里之浩渺?!端怼分泻w了作者的造景思想和獨樹一幟的造景手法。該課題從中來研究分析古典園林理水藝術的思想和技法。
理水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的園林園林工程,也是園林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水也是一種重要的排水方式,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是穩(wěn)定山體和植被的重要手段?!堕L物志》里的《水石卷》介紹了水石造景,本文將詳細介紹理水藝術,深入探討作者的理水手法,展示我國古代園林水景獨特的藝術風格[2],推動現(xiàn)代水景設計的發(fā)展,并對當今海綿城市的建設起著重大的借鑒意義。
本文通過對《長物志》里理水藝術的研究分析,并對作者的水景造景的理念及技法的運用進行梳理和總結,以期有助于我國當代海綿城市的建設,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我們在對于古典園林的理水藝術應用的時候,不僅要傳承古典園林的理水的藝術手法,更要深刻領悟到園林理水藝術的思想文化內(nèi)涵,再結合以當代的工藝技術的應用和現(xiàn)代人們的審美特點,兩者融合一起才能將古典園林的理水藝術充分應用,塑造出符合當下環(huán)境的水體景觀,以及運用到海綿城市的建設中,為我國海綿城市的建設提供理論和技法上的支撐,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二、《長物志》中理水藝術的思想
文震亨提出來“園林水石,最不可無”的主導思想中,水和石是園林設計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長物志》一書提出“石令人古,水使人遠,園林水石,最不可無,要需回環(huán)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河萬里”的設計理念一語道出水石的它置要達到的效果,必須是打造出一座具有華山崛起的險峻陡峭,集合了萬里之河應有的浩瀚氣勢,強調(diào)以以小見大的設計方法為視角,突出自然山水的意境[3]。
三、《長物志》中理水藝術的手法
《長物志》一書的《水石志》部分其中有關水景的有廣池、小池、瀑布、鑿井、天泉、地泉、流水、丹泉這八節(jié)。其中直接針對其造景技法做出論述的只有四種(廣池、小池、瀑布、鑿井),其它(天泉、地泉、流水、丹泉)均是從其實用、品賞的功能性視角進行闡釋。但這四種園林水體非常具有典型性,基本代表了古代私家園林的主要造水方式。
(一)水池造景設計手法
“鑿池自畝以及頃,愈廣愈勝。最廣者,中可置臺榭之屬,或長堤橫隔,汀蒲、岸葦雜植其中,一望無際,乃稱巨浸?!顝V處可置水閣,必如圖畫中者佳?!薄半A前石畔鑿一小池,必須湖石四圍,泉清可見底。中蓄朱魚、翠藻,游泳可玩。四周樹野藤、細竹,能掘地稍深,引泉脈者更佳,忌方圓八角諸式。[4]”從以上敘述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文震亨強調(diào)開拓池塘要越寬闊越好,廣而氣勢愈勝,從而形成開闊和遠景的藝術效果,還強調(diào)池塘里要充滿魚,并在池邊種植柳樹,以突出花園湖泊自然棲息地的自然生態(tài)之美。
此外,為了增加意境深遠的效果,文氏提出了在水的最寬闊的地方設置亭閣。因此,錯落有致的亭臺豐富了水天的景觀輪廓,視覺上美觀而自然。以池水為中心,山水、花草樹木作為景觀和觀賞點并圍繞游泳池布置,并因地制宜,結合地形和亭臺樓閣,形成各種景觀,它不僅是文氏提倡的作為景觀的一種流行方式,也是現(xiàn)代園林中最常見的景觀方式。水池不僅可以為花園里增添生氣,還可以喂養(yǎng)金魚、野鴨和野雁,以展現(xiàn)出整個園林景觀園林力。這也是文震亨用整體的視覺觀點對園林進行自然美和生態(tài)美的創(chuàng)造。
(二)瀑布造景設計手法
“山居引泉,從高而下,為瀑布稍易,園林中欲作此,須截竹長短不一,盡承檐溜,暗接藏石罐中,以斧噼石迭高,下作小池承水,……水于山頂,客至去閘,水從空直注者,終不如雨中承溜為雅,蓋總屬人為,此尚近自然耳?!痹谖恼轮校恼鸷嘀饕岬搅藘煞N營造人工瀑布水景的方法:一種是通過把天然的雨水儲存作為池水的來源,另外一種是通過人工搬運把水儲存到山頂上。顯而易見,文氏喜歡用天人的雨水來建造瀑布,因為這樣的效果是天然的,并且優(yōu)雅美觀。但是人工瀑布是無趣呆板的。在現(xiàn)代園林的設計中,大部分都是由人工建造的瀑布,但瀑布的設計是多樣的,或是堆疊在懸崖下從懸崖引水,或是由多個瀑布、水簾、水墻和墻壁噴泉堆砌而成。
四、理水藝術對當代海綿城市建設的啟示
所謂“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管理,充分發(fā)揮建筑、道路、綠地、水系等生態(tài)系統(tǒng)對雨水的吸收、積累和持續(xù)釋放,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xiàn)自然積累、自然滲透和自然凈化的城市發(fā)展方式。并遵循海綿城市的六字方針“滲、滯、蓄、凈、用、排”的原則[5],把排水和雨水的滲透、滯留、集蓄、凈化、循環(huán)使用密切結合。
(一)自然理念“師法自然”
古典園林在布局營造中注重對自然山水的模仿和藝術處理,追求“雖為人造,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在設計手法和藝術水平上更能體現(xiàn)出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6],也是人類親拜自然、向往自然、熱愛自然的原始本性的體現(xiàn)。在設計中,多運用了寓意、象征、掩景、藏景、造景、借景、小中見大、大中見小等多種藝術技法。
這種師法自然的設計理念同時可以應用在海綿城市建設的概念中。海綿城市建設遵循符合自然的發(fā)展模式,順應自然,不破壞自然環(huán)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目標是保護原有的水生態(tài)系統(tǒng)并恢復被破壞的水生態(tài),促進低影響發(fā)展,以達到減少對城市原有水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
(二)模仿自然水體的形式以及作用
在中國古典園林營造中,有許多理水造景的手法可以用到海綿城市建設中,比如植草溝、雨水花園以及下沉式綠地,都可以從古典園林中借鑒。
1.池塘:采用石條、塊石或片石砌筑成整齊的駁岸。種荷花,養(yǎng)魚。
2.湖泊:是古典園林中的常見水體。它的形狀不規(guī)則,起伏不定,岸邊垂柳拂水,草地生長伸入水池里,藻類漂浮在水面上,湖水貼在岸邊,給人們一種水波蕩漾的感覺。一些湖泊建造了橋梁、島嶼和其他海灘。
3.江河:是不規(guī)則的帶狀水域,蜿蜒曲折。它通常以土岸為主,散落的天然石頭,種植在海岸上的藤蔓,呈現(xiàn)出自然的和野生的意境。
4.瀑布:利用屋頂雨水流注池中,略存瀑布之意。在假山中,一個小的食槽被放置在石頭后面以抵擋雨水,石頭的縫隙變成了一個小瀑布景觀。
以上是古典園林中的經(jīng)典水景造景,在園中挖掘土地建造水池有利于雨水的排蓄、營造小氣候和凈化空氣。它還為園中灌溉和防火提供水源。同時,在有限的空間環(huán)境中,通過對水的自凈,結合水生植物的種植,提高凈化效果,盡可能地增加水池面積,實現(xiàn)生態(tài)平衡。這些技法都可以運用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中。
(三)功能完善的水系統(tǒng)
一個大的水系由不同的小水系組成,大型水系組成一個更大的水網(wǎng)。在整個系統(tǒng)中,每個園林就像是一個組織系統(tǒng),而每個園林的各個水面就像一個細胞。那么,三山婺源地區(qū)就像一個器官,整個城市就像一個身體。細胞組成組織,組織形成器官,器官組成身體。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為了實現(xiàn)海綿城市的建設,必須一步一步地細化它,并將整個城市的“吸水”逐一分配給每一個雨水花園細胞的“吸水”。在建立完整的水網(wǎng)結構后,要求水體也要有完善的功能。在城市的低洼地區(qū),可以學習古典花園來收集附近的滯留雨水[7]。與此同時,人工建造的排水渠道是地面排水系統(tǒng),以確保雨水就近排放。
五、結語
通過對《長物志》中的《水石卷》的學習,了解了古代先人在建造園林水石中的設計思想和設計手法,“隨方制象,各得所宜”“雖由人作,宛如天開” “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等設計理念都適合海綿城市的建設。近幾年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是城市發(fā)展轉型的必然要求。并且總結和梳理古代文人雅士的智慧與經(jīng)驗是非常必要的,古代園林、水系營建中所蘊含的師法自然、因勢利導、理水手法等歷史經(jīng)驗與智慧均對當代建設海綿城市建設具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通過增加水道、濕地公園的面積,通過改變河道的硬質(zhì)鋪裝,恢復河道的生態(tài)功能。把古典園林的天人合一、師法自然思想傳承在今天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上,呼應當代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建設。
參考文獻:
[1]文震亨.長物志[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2]俞孔堅.“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J].城市規(guī)劃,2015,(06).
[3]張燕.《長物志》的審美思想及其成因[J].文藝研究,1998,(06).
[4]谷柳.《長物志》中的水石造景藝術研究[J].大眾文藝,2015,(18).
[5]李硯祖.長物之鏡——文震亨《長物志》設計思想解讀[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9,(05).
[6]李元.《長物志》園居營造理論及其文化意義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
[7]李黃山.中國古典園林理水藝術及其應用研究[D].河南大學,2013.
作者單位:
鄭州輕工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