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遠江
好情境的預設能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才思的施展,更好地突顯學生的個性。教學中教師巧妙地活用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啟迪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關注情境,從而為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提供支撐,為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發(fā)展提供沃土。
一、倒置教材,復原生活型情境
《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前言部分提出:“數(shù)學教學情境的選擇要貼近學生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痹诰唧w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內容,為學生量身定制一種可感情境,營造寬松、融洽的學習氛圍,讓他們置身其中,深入體驗教材的內涵,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學生由此積累的數(shù)學情感,必將轉化為探求知識的巨大動力。
如: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年月日》一課,教材從“看日歷——說一說,關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切入,以問題串形式呈現(xiàn),借助學生已有生活經(jīng)驗,回顧和整理對年、月、日已有的認識,并在交流中逐步完善。一位教師卻對本節(jié)課教材做了微調,把課后“猜生日”的習題前置,復原一個完整的生活型情境,收到良好的效果。
師:同學們,你們每年的生日都是怎樣過的?
生:(和家人一起過,請同學到家里一起過,到德克士或麥當勞慶?!?/p>
師:老師家鄰居明明真羨慕你們。因為他并不能每年都過生日,你知道這是為什么?
生:(各種不同的猜測。爸媽不在家或家里窮……)
師:明明今年8歲,而他只過了2個生日,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生:(疑惑的目光望著老師)這怎么可能?他什么時候出生的?
師:明明出生在2008年2月29日。
(師引導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2008~2016年的日歷查驗……)
過生日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幸福的事,他們很愿意聊這樣的話題,教師有意以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日情境作為教學的切入點,讓數(shù)學知識與學生生活零距離牽手,瞬間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學生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燃起強烈的求知欲,激發(fā)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由被動變?yōu)橹鲃樱a(chǎn)生了一種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期待感。這時教師揭示課題:“年、月、日”,并告訴學生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拓展教材,營造探究型情境
陶行知先生說過:“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睂W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質疑開始,又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得到發(fā)展。在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經(jīng)常會遇到障礙,出現(xiàn)“心欲求通而未得,口欲言之而未能”的時候,此時教師要為他們營造一個發(fā)現(xiàn)、質疑、探索的情境,啟發(fā)學生在思維“打結”后另辟蹊徑重新思考,便能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
如:北師大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學生在學習并掌握了圓的面積后,教師出示一道思維拓展題(如圖):“已知小正方形的面積是15平方厘米,求大圓的面積?!庇捎谑芩季S定勢的影響,學生一直認為:要求圓的面積,就必須知道它的半徑。而本題圓的半徑未知且在學生現(xiàn)有知識儲備下無法順利地求出來,此時學生陷入沉思……(教師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o]
生1:到底哪個數(shù)的平方等于15呢?
生2:如果正方形的面積是16平方厘米或25平方厘米就好了。
生3:老師這道題不能做。
學生個個抓耳撓腮,眉頭緊鎖……(孩子們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該怎樣求出圓的半徑這一問題上,解題思路一度中斷……)就在這時,教師輕聲問道:“圓中正方形的面積與圓的半徑有什么關系?”(小組繼續(xù)探究)
生4: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15平方厘米。
生5:圓的面積=π×r2=π×r×r。
生6:正方形的邊長正好等于圓的半徑,所以邊長×邊長就等于r×r,所以這個圓的面積就等于π×r2=π×r×r=π×15=47.1平方厘米。
上述案例教師適時在學生思維的“終結”處一點,為學生撥開云霧,幫助他們沖破“知道圓半徑是求圓面積的先決條件”這一思維定式,明白了要求圓的面積,不一定非得知道圓的半徑,讓他們從山重水復到柳暗花明,生成靈動的課堂。
三、替換教材,巧編故事型情境
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在數(shù)學課堂中適當引入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典故、趣聞等,可以幫助學生展開思維,豐富聯(lián)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識的學習。精彩有趣的故事內容比空洞的說教效果要好上百倍,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領略故事教學的神奇魅力。
如:北京著名特級教師劉德武執(zhí)教“可能與一定”一課,就很好地抓住學生年齡小、認識事物比較直觀的心理特點,巧妙地編串以下的故事情境,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師: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國家這樣規(guī)定:死刑犯在刑場上,有最后一次重生的機會。大法官會在盒子里放兩張紙,一張寫著“生”,一張寫著“死”。犯人不許看,抽到“生”就當場放生,抽到“死”就立即處死。他可能摸到哪一張?。?/p>
生:可能摸到“死”又可能摸到“生”。
師:這個犯人的命運怎樣?
生:可能活,也可能死。
師:這個犯人有一個仇人,仇人趁人不注意,偷偷把寫有“生”的紙片換成了“死”的紙片。(師演示)現(xiàn)在這個犯人命運如何?
生:一定死。
師:不幸中的萬幸。犯人有個好朋友看到了剛才換紙條的一幕,就悄悄地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犯人想了一夜終于想到了好辦法。什么好辦法呢?
生1:逃走。
師:要是我,能逃早逃了。
生2:把其中的一張紙片吃下去,讓大家看剩下的紙片。
師:是的。這個犯人的命運又由一定死變成了什么?
生:一定生。
劉老師“先入為主”,一上來就濃墨重彩安排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把數(shù)學問題巧妙地蘊含在故事情境中,讓學生在具體故事情境中感受數(shù)學的存在,并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劉老師以講述“生死牌”故事開場,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思維迅速轉移到課堂上來,為新課的順利展開打下扎實的基礎,學生也在故事中經(jīng)歷由“可能生也可能死”到“一定死”再到“一定生”的大起大落。新知識巧妙地融入生動有趣的故事之中,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試問,這樣生動的故事情境怎能不點燃學生求知的欲望?
一位學者有過一句這樣的比喻:“將5克鹽放在你面前,無論如何你都難以下咽,但是如果將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想必你早就開始享用美味佳肴了?!敝R之于情境,猶如鹽之于湯,鹽須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同樣,數(shù)學知識也需要溶入情境這碗湯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踐也證明用活教材情境,能使刻板、生硬的數(shù)學教材活起來,讓枯燥乏味的數(shù)學課堂變得靈動而有活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