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曉丹
摘 要: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網(wǎng)絡貸款逐漸進入人們視野。日前,愈演愈烈的高校女生“裸貸”風波震驚了國人,裸持這一新型民間借貸方式遭曝光后,引起了社會眾多人士的深思。從表面看裸持借貸完全出于雙方自愿,但因其自始即有違我國公序良俗及正常交易秩序,交易完成則存在涉嫌民法多種違法犯罪情形。以下將是對“裸貸”這一社會現(xiàn)象的法律問題探析。
關鍵詞:裸貸;物權擔保;人格權
一、何謂“裸貸”
“裸貸”是在進行借款時,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證的裸體照片替代借條。當發(fā)生違約不還時,放貸人以公開裸體照片和與借款人父母聯(lián)系的手段作為要挾逼迫借款人還款,甚至要求涉事女生陪睡,強制發(fā)生性關系。
二、“裸貸”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問題
(一)借款利率過高,法律不予保護。
根據(jù)2015年最新民間借貸司法解釋規(guī)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同時,借貸雙方逾期利率以不超過年利率24%為限。由此可以看出,“裸貸”中,不管是借款利率還是逾期還款利率,都超過了法律所規(guī)定的24%,其超出部分無效,不受法律保護,借貸人可以請求放貸人返還超過部分利率。
(二)擔保形式違法
擔保物權指的是為確保債權的實現(xiàn)而設定的,以直接取得或者支配特定財產的交換價值為內容的權利。擔保物權具有法定性。擔保物權對提供擔保的債務人或第三人的財產具有直接支配的效力。在“裸貸”這一社會現(xiàn)象中,裸照、裸體視頻屬于私密信息,不在法律所規(guī)定的擔保方式范圍之內,其實質是以個人隱私披露作為保證還款的條件,這種保證有違公序良俗,不能作為擔保物權的客體;同時也違反物權法定中的內容法定,因此借款人以裸照作為借貸的擔保,形式違法。
(三)侵犯公民人格權益。
(1)肖像權。
肖像權指公民對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現(xiàn)、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權利,即自然人所享有的對自己的肖像上所體現(xiàn)的人格利益為內容的一種具體人格權。根據(jù)《民法通則》相關規(guī)定,侵犯肖像權需要滿足兩個要件:一是未經權利人同意使用其肖像,二是以營利為目的。除此之外,惡意毀損、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或利用公民肖像進行人身攻擊等,也屬于侵害肖像權的行為。在“裸貸”現(xiàn)象中,放貸人未經借款人許可,擅自販賣借款女學生的裸照,裸體視頻用以營利,侵犯了當事人的肖像權利。
(2)隱私權與名譽權
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具體人格權。具體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等?!睹穹ㄍ▌t》規(guī)定,公民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民通通則》若干問題意見規(guī)定了侵害名譽權的行為?!肚謾嘭熑畏ā芬惨?guī)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奥阗J”事件中放貸人曝光借款人姓名、聯(lián)系方式、學校班級信息,又將借款人裸照等私密信息肆意兜售,丑化當事人形象,損害借款人名譽,侵犯了其隱私權、名譽權。
三、“裸貸”所涉及的刑事法律問題
(一)提供和兜售裸照、裸體視頻構成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
認識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必須明了該罪的行為方式、對象與目的。該罪行為方式在于廣泛傳播,侵害了社會善良性風俗,本罪的主觀目的在于牟利,這一目的對行為入罪標準具有決定意義。在“裸貸”中,放貸人收集并公布借款人裸照、裸體視頻等含有淫穢色彩的圖片、視頻,并且肆意在網(wǎng)上兜售、傳播,以牟利為目的提供給其他人觀看娛樂。行為人兜售、傳播的行為達到法定獲利數(shù)額或法定人次即構成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
(二)以裸照脅迫借款人及父母還款涉嫌敲詐勒索罪
該罪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行索要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或多次勒索的行為。在“裸貸”事件中,行為人以借款人裸照、裸體視頻等私密信息作為要挾,用以威脅借款人及父母支付高額非法利息。放貸者以此威脅討要非法利息的行為符合敲詐勒索罪的行為構造。如果涉案數(shù)額達到入罪標準,則應以敲詐勒索罪追究刑事責任。
(三)脅迫裸持女大學生提供性服務涉嫌強奸罪
該罪客觀上必須具有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使婦女處于不能反抗、不敢反抗、不知反抗狀態(tài)或利用婦女處于不知、無法反抗的狀態(tài)而乘機實行奸淫的行為。媒體報道中,裸持貸款的女大學生未按時還本付息,會被放貸者以公布裸照為要挾,要求借款人陪睡,甚至脅迫女大學生提供性服務,違背了女大學生的性自由意志,系采用脅迫手段與其發(fā)生性行為,涉嫌構成強奸罪。
四、結語
因此,在校學生要加強基本法律知識的學習,強化對網(wǎng)絡借貸風險的理解和認識,同時要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