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汝 孫惠欣
基金項目:2017年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暨第九屆本科生科研項目;《延邊大學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工作實施方案》(延大校發(fā)〔2016〕89號)。
摘 要:雜劇作為元代興起的戲曲文學,出現(xiàn)了大量形象生動的商人形象,元代56部雜劇中有11部雜劇從正面塑造了商人形象,其中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一些有著高尚道德和崇高精神的儒商形象。最具代表性的有《東堂老勸破家子弟》中的李茂卿,《裴度還帶》中的王員外和《合汗衫》中的張員外與張孝友,從這些商人身上可窺探儒家的精神文化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元雜??;儒商形象;道德品質(zhì)
作者簡介:劉娜汝(1997-),女,漢,山東省人,延邊大學本科生;指導教師孫惠欣,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5--02
在元代,我國的戲曲藝術(shù)不斷發(fā)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成為元代文學的主流。正如游國恩評價的那樣“和群眾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話本、說唱、戲曲等文藝形式,在北宋時期本已得到長足的發(fā)展,這時則占有文壇主位。”[1] “代表了當時文學的最高水平?!盵2]
元雜劇類型豐富多樣,據(jù)考證,其中涉商題材的作品共有56本,在這些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性格鮮明的商人形象。在唐宋以來戲劇形式不斷成熟的基礎上,受元代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加上元代科舉的幾乎廢棄,商人便成為元代不容忽視的群體,據(jù)統(tǒng)計,在56部元雜劇中共塑造了79個商人形象,其中,有11部元雜劇中塑造了儒商形象。他們具有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氣息,并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來規(guī)范自己的商業(yè)行為,恪守商人倫理。正是這些儒商的出現(xiàn),改變了之前文學作品中鄙視甚至嘲諷商人的態(tài)度,商人這一群體也逐漸受到大家的尊重,影響至今。
一、誠信不欺的李茂卿
儒家認為,立身處世,應當以“誠信”為本??鬃釉凇墩撜Z·述而》中談到:“以四教:文、行、忠、信?!彼颜\信不欺作為自己教育的四個重點之一,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也談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他認為追求誠信是做人的道理。可見儒家十分重視誠信的價值,即所謂“儒有不寶金石,而忠信以為寶?!?/p>
到了元代,科舉考試時行時輟,儒生失去了仕進機會,[3]為了生計,一些人選擇了經(jīng)商。儒生的加入提高商人整體的文化水平,使商人的形象得到了改變,并出現(xiàn)了以《東堂老勸破家子弟》中李茂卿為代表的儒商形象。
李茂卿早年以經(jīng)商為生,多年辛苦奔波積攢下了一些家產(chǎn),但是他從不計較錢財,從未貪得無厭,“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深深鐫刻在他的腦海里,體現(xiàn)在他的行動上,如他所說“則理會的詩書是覺世之師,忠孝是立身之本,這錢財是倘來之物”?;诖?,趙國器才可放心將五百兩銀子和不孝子揚州奴托付于“有古君子之風”的李茂卿,而李茂卿也恪守了對朋友的承諾,用行動踐行了儒商的風貌。
趙國器將家產(chǎn)和兒子托付于東堂老李茂卿不久后便去世了,在他死后,其子揚州奴在朋友的引誘下,將田業(yè)屋產(chǎn)、解典庫和奴婢等都賣給了別人,將家財揮霍殆盡,落得個受窮的下場。幸好李茂卿受趙國器所托,暗中將趙家的家產(chǎn)轉(zhuǎn)買回來,為他守住家產(chǎn)?!拔掖嫦逻@一本賬目,是你那房廊屋舍,條凳椅桌,琴棋書畫,應用物件,盡行在上。我如今一一交割,如有欠缺,老夫盡行賠還你。揚州奴聽者?。ㄔ娫疲┠愀赣H暗寄雪花銀,展轉(zhuǎn)那移十數(shù)春。今日卻將原物出,世間難得俺這志誠人?!痹趽P州奴最受窮無助的時候,東堂老李茂卿將友人趙國器的財物一一交還給原主,并教導其子揚州奴走上正途,遵守了對朋友的承諾。
李茂卿不僅幫揚州奴守住家產(chǎn),還教育揚州奴改掉好逸惡勞、揮霍浪費的惡習,勤勞經(jīng)商;最終還遵守信義,將家產(chǎn)當眾如數(shù)歸還揚州奴。正如陳小玨在文章中評價的那樣“出自商人內(nèi)心的道義感——對朋友諾言的遵守,所謂一諾千金。而這種信義,正是儒家禮儀道德所推崇的內(nèi)容之一。他們身上,已然具有了儒者恪守尊禮的風范?!盵4]東堂老李茂卿誠信的品質(zhì)歷久彌新,值得后人學習。
二、樂善好施的王員外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商人是一個很有特色的社會群體”[5],在人們的印象中往往是與金錢為友,一門心思地向“錢”看。唯利是圖、貪財好色、為富不仁,似乎成了商人的代名詞,如《對玉梳》中的棉花商柳茂英,《蘇小卿月夜販茶船》中的茶商馮魁等。但在元雜劇中,也出現(xiàn)了像《裴度還帶》中王員外一樣仗義疏財、樂善好施的商人形象,這顯得彌足珍貴。
《裴度還帶》作者是關(guān)漢卿,其主人公王員外在汴梁城中開著一個個解典庫,家中頗有資財,是一個富貴的商人。他有一侄兒裴度,因父母雙亡,家境貧寒。王員外見他生活困苦,想帶著他一起做生意,但裴度斷然拒絕了王員外的一番好意,沉迷于科舉。王員外的夫人見裴度不領情便打算不再管他,但王員外始終惦念他這一侄兒,在了解到裴度志在科舉后,王員外表面上用言語刺激他讓他做生意,實際上是想讓他發(fā)憤圖強,早日成功。裴度去寺中讀書的時候,王員外也在暗中扶持他,拜托寺廟長者照顧他,他所做的這一切從未告訴裴度。在裴度功成名就之后,對王員外仍有一絲怨恨之意,因為在他心中王員外始終是那個只會羞辱自己的姨父,即便如此,王員外也未有絲毫的辯解,最后還是寺中的長老告訴裴度王員外為他所做的一切,一直觀照裴度在寺中的飲食,并且贈予裴度上朝赴選求官去的駿馬。裴度這才知曉真相,對王員外不勝感激。
《大學》有言:“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保寮蚁騺戆沿敭a(chǎn)看作身外之物,他們認為仗義疏財能修養(yǎng)自身的德行,《裴度還帶》中的王員外樂善好施,仗義疏財,對裴度給予無私幫助卻不求回報,頗具儒家風度。
三、重義輕利的張員外父子
儒家認為重利非君子所為,乃小人之舉。從孔子“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到孟子“何必言利”“舍生取義”,再到荀子“國者,巨用之則大,小用之則小。巨用之者,先義而后利;小用之者,先利而后義?!比寮蚁荣t們都對“義”與“利”的關(guān)系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人皆有好利逐利的本性,本性難移,因而,文學作品中商人形象的身上總是散發(fā)著濃厚的重利氣息也就不足為奇了。隨著元代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商人群體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在元雜劇中出現(xiàn)了像《合汗衫》中張員外父子一樣重義輕利的商人形象,這對改變?nèi)藗儗ι倘诵蜗蟮膫鹘y(tǒng)的思維定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合汗衫》的作者是張國賓,劇中的主要人物是解典鋪張員外與其子張孝友,張員外父子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兩人做了很多令人感動的事情。如一名叫陳虎的漢子因無錢付賬被店家在大雪天趕出門外,張員外父子見他衣著單薄凍倒在地上,心生憐憫,便主動上前救了他。父子二人籠火讓他取暖,熱酒菜讓他填飽肚子,熱情招待。不僅如此,張孝友還認他作義弟,贈予他綿團襖,并多給了他些盤纏,愿他早日為官立身。
張員外父子在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慷慨解囊,從不計較盈利得失。他們的出現(xiàn)顛覆了以往的文學作品中商人偷奸耍滑,貪小便宜,自私自利的形象特質(zhì),同時,他們身上所具備的善良仁厚、重義輕利的品質(zhì)也值得后世褒獎、學習。
在元代商業(yè)文化的影響下,元雜劇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商人形象,使得后世文學作品對商人形象的塑造也更加多樣化,影響深遠。“中國商賈小說植根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他所表現(xiàn)的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和生活經(jīng)驗,突出表現(xiàn)了‘儒商互補,理欲并重的特色。這對于今天正在努力加快市場經(jīng)濟建設的中國人來說,是一種非常有生命力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我們今天建立規(guī)范有序的市場經(jīng)濟和新的商業(yè)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鏡鑒?!盵6]元代雜劇中的儒商形象,充分展現(xiàn)了儒家文化與商業(yè)結(jié)合后互補互利的關(guān)系,無論是東堂老的誠信不欺,王員外的樂善好施還是張員外重義輕利,這些儒商的出現(xiàn)為社會帶來了一股良好的風氣,破除了長期以來因受重義輕利思想的影響而強加給商人的種種偏見,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他們的優(yōu)良品質(zhì)值得現(xiàn)代商人發(fā)揚,他們的高行義舉值得現(xiàn)代商人學習。
注釋:
[1]游國恩,《中國文學史(三)》,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第206頁.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05頁.
[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04頁.
[4]陳小玨,《元雜劇中的商人形象研究》(碩士論文),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第18頁.
[5]邱紹雄,《論中國古代商賈小說中的誠信》,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131頁.
[6]戴金波,《探尋中國古代商人的文化精神》,中國圖書評論,2005年,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