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柳宗元是我國中唐時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但目前學界從語言學角度對柳宗元文學作品的研究尚顯薄弱。除柳宗元詩文校注外,一般散見附屬于文學、思想等其他方面的研究中。究其原因,是對仿古文言及柳宗元作品的語言學價值認識不足。本文將概述柳宗元詩文的語言學價值及研究現(xiàn)狀,并據(jù)此提出研究展望。
關鍵詞:柳宗元詩文;語言學;研究現(xiàn)狀;展望
作者簡介:鄧若瑜,女,碩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5-0-02
柳宗元詩文哲思高遠,簡古峻切。身為“古文運動”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成就文大于詩,開一代文風之先。目前學界在柳宗元生平、接受史、思想、文學理論、詩文創(chuàng)作、文學成就、作品考訂和文集整理、柳學的建立等各方面研究中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對柳宗元文學作品的語言學研究尚顯薄弱,除柳宗元詩文校注外,一般散見附屬于上述其他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是對仿古文言及柳宗元作品的語言學價值認識不足。
一、柳宗元詩文的語言學價值
(一)仿古文言的語言學價值及研究現(xiàn)狀
通常,魏晉以后模仿周秦書面語所寫的文言文被稱為仿古文言文,唐宋八大家散文是代表作。過去偏重仿古文言的文學和思想價值,忽視其語言學價值,導致唐宋八大家文學作品在文學史和漢語史中的地位相差甚遠。漢語史研究以偏口語性的書面材料為主,西漢以后的崇古等思想導致書面語和口語開始分離為兩套體系是學界共識。仿古文言既崇古又無法脫離現(xiàn)實,導致書面材料文白夾雜。因此,中古口語語料缺乏,研究出現(xiàn)斷層。但事實并非簡單如此,王寧指出:“唐宋仿古文言雖然是對先秦書面語的模仿,但受到當時口語的影響,又受到唐宋散文文體的影響,在書面語的發(fā)展上,與先秦語言已經(jīng)有了較大的差別,進展顯而易見。考察這種語言,對漢語史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盵1]仿古文言的語言學價值是否還可以挖掘,如何挖掘,如何從文言中剝離口語成分等問題,仍待新思路與新方法。
目前,專門針對仿古文言的語言學研究比較薄弱,且大多集中在唐宋八大家名作上,其中又以韓愈、蘇軾研究相對充分。其余各家作品也有從詞匯、用韻等方面的系統(tǒng)針對性考察,但總體而言探討十分局限。北京師范大學王寧、謝序華等學者主持“唐宋仿古文言與先秦文言句法比較研究”課題(2004),以謝序華《唐宋仿古文言句法》(2011)、《唐宋古文與<荀子>句法比較研究》(2015)等專著為代表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仿古文言語言學研究的缺失,為后續(xù)研究工作提供了經(jīng)驗與思路。
(二)柳宗元的語言觀
柳宗元多次提及古文的功用和價值,除“文者以明道”等文學理論外,也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等文章中表明其創(chuàng)作技巧和修辭原則主要是學習先秦兩漢著作,證明其詞匯、韻律、句法等語言運用存在仿古現(xiàn)象,值得探究。
柳宗元雖沒有像韓愈一樣明確提出“文從字順”的主張,但同樣堅持這一原則,并在語言的運用與規(guī)范上十分嚴謹,如《復杜溫夫書》:“但見生用助字,不當律令,唯以此奉答。所謂乎歟耶夫哉,疑詞也;矣耳焉也者,決辭也。今生則一之。宜考前聞人所使用,與吾言類且異,慎思之則一益也?!彼虒嗄耆诵形暮虾跽路ǎ撛~的運用同實詞一樣重要,疑問詞與判斷詞不可混同。對待修辭和語法的嚴謹態(tài)度,證明其文學語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當時的語用規(guī)范。
二、柳宗元詩文語言學研究現(xiàn)狀
雖然針對柳宗元文學作品的語言學研究相對薄弱,且大多零星夾雜于文學、美學價值論述中不成體系,但仍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整理:
(一)訓詁與詞匯研究
柳宗元文集,最初為劉禹錫所編三十卷,現(xiàn)已亡佚。北宋時對柳集的整理工作偏重音辨注釋,前期版本也已流失,北宋后期至南宋陸續(xù)有孫汝德《柳集全解》、文讜《柳集補注》、童宗說《柳文音釋》等訓釋材料。[2]以上各本初為單行,此后有各種綜合本,《增廣注釋音辯唐柳先生集》為最早集注本。前人成果豐碩,但一方面分散于各書之中,不便查找與應用;另一方面仍尚有不足,如該注而未注的典故、人事、地理,作品系年和真?zhèn)螒僮魃倘兜?。為此,中華書局《柳宗元集校注》(2013)針對以上不足進行全面整理,為柳宗元研究提供了可靠而齊全的文獻資料。此外,何書置《柳宗元研究》(1994)集中收錄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疑義與糾正,以及大量版本考據(jù)和字詞考釋勘誤,是當代柳學研究中鮮見關注語言學探索的專書。單篇論文仍以訓詁居多,如張進軍《<封建論>中“是矣”注釋質疑》(1997)、王雪樵《柳宗元故里地名考辨》(2001)、張萬銀《“欸乃”非吼聲》(2003)、杜純梓《柳宗元詩文中的湘方言詞箋注五例》(2004)、方有國《<種樹郭橐駝傳>的兩則注釋——“養(yǎng)”“性”》(2005)、周章?!?lt;始得西山宴游記>通假問題》(2011)等。
隨著對柳宗元詩文語言學價值認識的不斷提升,近年來出現(xiàn)了有系統(tǒng)性針對性研究的論文,如:王一民《柳宗元對先秦漢語的繼承和發(fā)展》(1996)表明柳宗元從先秦漢語中直接引用部分單音詞并規(guī)范和發(fā)展了詞義。石微碩士論文《韓柳詩復音詞研究》(2007)及《韓柳詩復音詞的總體特征》(2008)從不同角度分類描寫韓柳詩中復音詞的基本面貌,并據(jù)此論證了中唐時期復音詞的飛速發(fā)展。此外,還通過歸納《漢語大詞典》中對韓柳詩復音詞的引例,探討韓柳詩的語料價值及《漢語大詞典》在釋義和書證上存在的不足。鄭曉藝碩士論文《柳宗元散文復音詞研究》(2013)將柳宗元散文中出現(xiàn)的2376個復音詞進行分類描寫與歷時研究,將其劃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六朝和隋唐詞匯四個部分梳理脈絡。這些研究雖不完善,卻彌補了柳宗元詩文復音詞系統(tǒng)研究上的空白,并使韓柳詩的詞匯研究從傳統(tǒng)訓詁學向語義學發(fā)展,更具科學性。
(二)語音研究
柳宗元押韻險奇及以方言入詩等特點使得其詩文在語音研究上富有價值,如梁德林《論柳宗元詩歌的奇險風格》(2014)分析柳宗元善用險韻(專押包含字數(shù)較少的韻部,用艱僻字押韻,獨創(chuàng)拾余韻詩,首創(chuàng)增韻體等),從其強烈的個人特色中窺見時代的審美風尚。荀春榮《柳宗元詩文用韻》(1992)、儲泰松《唐五代關中文人用韻特征》(2002)是將柳詩文運用于語音研究的范例。荀春榮窮盡考察柳宗元近體詩、古體詩和韻文中體現(xiàn)的韻系、韻例和韻腳,通過與李白、杜甫、韓愈詩文用韻情況作對比,窺探唐代語音的實際情況。儲泰松利用柳宗元詩文材料系統(tǒng)探討時代及地域用韻特征和語音發(fā)展,將唐五代關中文人用韻系統(tǒng)歸納為28部,分4大類59小類,其間不少參差通押現(xiàn)象,可反映出唐五代通語的韻類分合以及關中地區(qū)的某些方音現(xiàn)象。以此為研究思路的學位論文有潘瑾《唐代永濟詩人用韻考》(2006)、葛曉靜《隋唐詩人入聲用韻研究》(2010)等。
(三)語法研究
古漢語語法尤其是文言語法相較詞匯、語音更穩(wěn)定,且歷來對仿古文言的研究不夠重視,因此其語法研究尤其薄弱。莫山洪《論柳宗元散文句法特色與駢散相爭》(2003)指出柳宗元的古文句法駢散結合,對后世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句法運用影響深遠。熊禮匯《中國古代散文藝術二十四講》(2010)討論了柳宗元論說文最常使用疑問句和反問句式,如“不……而……”、“況……乎……”、“可……乎……”等,通過句式的跌宕變化表達語氣的激憤。謝序華《唐宋仿古文言句法》(2011)選取部分柳宗元詩文為語料組成,但尚未發(fā)現(xiàn)系統(tǒng)針對柳宗元作品的語法研究。從現(xiàn)有成果來看,柳宗元詩文全方位的語法研究尚有較大挖掘空間。
(四)修辭研究
在專書方面,鄭子瑜《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辭偶疏舉要》(1992)自清沈德潛《唐宋八大家古文》中選出151篇,指出其修辭偶疏之處并試議修訂,是討論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辭的開創(chuàng)之作。學界亦曾圍繞此書的內(nèi)容和價值展開討論,如雷漢卿《<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辭偶疏舉要>指瑕》(2001)。
散見于各書中尚未形成系統(tǒng)性論述的情況較多,內(nèi)容包括修辭觀念和修辭方法,如蔣凡《文章并峙壯乾坤:韓愈柳宗元研究》(2001)在“韓愈柳宗元散文藝術之異同及其貢獻”一節(jié)中提到以下幾點,一是韓柳散文雖師承西漢司馬遷、班固,反對駢偶之體,但汲取《楚辭》以來辭賦的養(yǎng)料并加以創(chuàng)新;二是柳宗元善用排比與對比的修辭手法,排比增強議論與諷刺的氣勢,對比突出人物特質;三是以柳宗元山水游記為例進行煉字分析;四是對其語言音樂性的分析,如散文一般不押韻,但《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句尾存在間隔不等的押韻現(xiàn)象,《種樹郭橐駝傳》四字句、三字句與長句組合的音步變化呈現(xiàn)出靈動頓挫的節(jié)奏美等。沿此思路,還可從韻律句法學角度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論及修辭觀念的單篇論文還有唐朝闊《詞正、言暢、道明一一試論柳宗元的修辭理論》(1989)、劉虹《論韓愈、柳宗元的修辭觀》(1996)等。論及修辭方法分析的單篇論文,如郭蓮花《柳宗元對五種修辭的運用》(2011)分析柳宗元對顏色詞、數(shù)詞、聯(lián)綿詞、疊音詞以及復辭五種修辭的應用特色;胡靜《柳宗元的修辭觀及在論說文中的實踐》(2017)指出柳論說文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排比、引用、比喻、對偶四種辭格。但以上論述均為研究文學、美學價值服務,沒有建立在語言學研究的目的上。
三、柳宗元詩文語言學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無論在文白并存的語言事實上,還是文學語言本身的特殊之處上,仿古文言及柳宗元詩文在語言研究上的意義不可替代且有很大發(fā)掘空間。在后續(xù)研究中,要注重系統(tǒng)性,利用新角度、新理論、新方法,如認知語言學、韻律句法學等研究角度。除描寫外,還要加強演繹推理和理論闡釋,例如詞匯系統(tǒng),不僅需要梳理詞匯的歷史層次、復音詞新詞新義,還要從復音詞不同的分類角度考察其形成理據(jù)、動因;語法系統(tǒng)的考察整體較薄弱,詞法和句法的描寫與研究均未全面展開,詞類、構詞法與造詞法、句式、韻律句法等角度大有可為。其中,修辭造詞法還可將修辭與語法研究相結合;修辭系統(tǒng),可從廣義、狹義修辭(辭格)兩方面入手,探究修辭運用的理據(jù)、動因,分析其文本風格的生成原因、語體風格?;蚪Y合詞匯系統(tǒng),探究修辭手法對詞匯系統(tǒng)的影響,如修辭與固化成詞、詞義引申及變更的關系等。更重要的是,無論本體研究還是語用研究,都要將共時和歷時角度相結合,試圖在對比中梳理出中古漢語文白兩套系統(tǒng)某個側面的承上啟下的語言面貌,確定其在漢語史中的坐標,將上古漢語和近代漢語連綴成線。
注釋:
[1]謝序華著.唐宋仿古文言句法[M].北京:中華書局.2011:3.
[2][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1-4.
參考文獻:
[1]王晚霞主編.柳宗元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2]何書置著.柳宗元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1994.
[3]吳文治編.柳宗元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