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炯
(常德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急診科,湖南 常德 415000)
急性呼吸衰竭是由于創(chuàng)傷、中毒等原因而造成患者在極短時間內出現(xiàn)喪失呼吸功能而缺氧(呼吸性酸中毒),對患者的生命質量造成嚴重威脅。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發(fā)病急促,且病情進展快,若未能夠給予及時有效救治,則會威脅患者的生命[1]。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討分析機械通氣聯(lián)合納洛酮對急性呼吸衰竭的療效及安全性?,F(xiàn)詳細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自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間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挑選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就診時間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中,有50例患者;性別:包括男29例,女21例;年齡21~79歲,平均年齡為(48.52±1.75)歲;發(fā)病類型:包括有3例一氧化碳中毒,6例有機磷藥物中毒,9例地西泮中毒,有7例急性呼吸窘迫,12例肺不張,有13例支氣管肺炎。研究組中,有50例患者;性別:包括男30例,女20例;年齡20~80歲,平均年齡(48.48±1.77)歲;發(fā)病類型:包括有4例一氧化碳中毒,5例有機磷藥物中毒,10例地西泮中毒,有6例急性呼吸窘迫,13例肺不張,有12例支氣管肺炎。兩者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guī)治療 兩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對癥治療,包括: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失衡、激素沖擊治療等。
1.2.2 對照組 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應用機械通氣。機械通氣具體操作:調整通氣模式為“同步間歇指令模式”;調整呼吸頻率為10~15次/min,調整潮氣量為12~16 ml/kg。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變化給予針對性的調整合適參數(shù)[2]。
1.2.3 研究組 研究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應用機械通氣聯(lián)合納洛酮治療。機械通氣具體操作方法與對照組相同。納洛酮具體用藥及劑量為:首次給予患者靜脈注射納洛酮
1.2 mg,持續(xù)觀察,每隔15 min給予患者靜脈注射納洛酮0.8 mg,待患者每分鐘呼吸頻率>15次,則可停止靜脈注射;將2.0 mg納洛酮與0.9%500 ml氯化鈉溶液混合,給予患者靜脈注射(滴注速度為30滴/min);持續(xù)觀察患者的病情情況,待患者恢復正常呼吸功能便可停止用藥[3]。
1.3 觀察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氣指標水平、臨床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2]結合本次研究工作內容以及患者經(jīng)治療后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進行療效判定,分為三度,包括顯效、有效、無效。若患者經(jīng)治療后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即為無效。若患者經(jīng)治療后發(fā)紺癥狀減輕,呼吸困難癥狀有所緩解,且血氣指標明顯改善,即為有效。若患者經(jīng)治療后發(fā)紺已消失,呼吸困難癥狀顯著改善,血氣指標已恢復正常,即為顯效。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和例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研究組與對照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有48例治療有效,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有39例治療有效,治療總有效率為78.00%;研究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s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n(%)]
2.2 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的血氣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與對照組的PaO2、PaCO2、pH值、SaO2等血氣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經(jīng)治療后,兩組的血氣指標水平均有改善,而且研究組改善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的血氣指標水平比較(x±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level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x±s)
2.3 研究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患者均無發(fā)生皮疹、皮膚瘙癢、嘔吐、抽搐、心律失常等明顯不良反應。
急性呼吸衰竭是臨床常見的急癥,主要是由于各種誘因作用下導致肺通氣功能障礙、換氣功能障礙[3]。急性呼吸衰竭的病情發(fā)展速度快,且病情嚴重,需給予及時有效的對癥治療,從而挽救患者的生命[4]。
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單一給予急性呼吸衰竭機械通氣的臨床治療效果不甚滿意,而且患者的血氣指標改善不明顯,患者的臨床病死率高[5]。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規(guī)對癥治療及機械通氣基礎上,聯(lián)合納洛酮治療,取得滿意結果。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體內β-內啡肽會極速上升,導致患者呼吸困難,進而發(fā)生缺氧狀態(tài)[6-7]。納洛酮是屬于阿片受體內源性阻滯劑,該藥物可以自由性通往血腦屏障,從而有效阻斷β-內啡肽的呼吸抑制作用,促進提高中樞神經(jīng)興奮性,使患者呼吸頻率有改善,從而快速緩解其呼吸衰竭癥狀[8]。
本組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效果低于研究組(p<0.05);對照組治療前的血氣指標水平與研究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經(jīng)治療后對照組血氣指標水平有明顯改善,但是改善幅度低于研究組(p<0.05);兩組均無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說明,機械通氣聯(lián)合納洛酮有助于改善急性呼吸衰竭的療效,改善患者的各項指標,無明顯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臨床給予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應用機械通氣聯(lián)合納洛酮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氣指標水平、提高臨床療效,且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