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梅
(江西省人民醫(yī)院肌電圖科,江西 南昌 330006)
神經系統(tǒng)副腫瘤綜合征是原發(fā)腫瘤的遠隔影響導致的腦和神經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該病屬于全身癌腫的遠隔效應[1]。神經系統(tǒng)副腫瘤綜合征的臨床表現(xiàn)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吞咽困難、肌力減退、運動不協(xié)調、記憶力減退等。神經系統(tǒng)副腫瘤綜合征的臨床表現(xiàn)并無特異性,容易與其他疾病所導致的神經或肌肉受損癥狀混淆。因此,對神經系統(tǒng)副腫瘤綜合征進行有效診斷對其治療具有重要意義[2]。肌電圖檢查是診斷神經系統(tǒng)副腫瘤綜合征的一種有效手段。本次研究旨在探討神經系統(tǒng)副腫瘤綜合征患者的肌電圖特點,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神經系統(tǒng)副腫瘤綜合征患者72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所選患者經臨床診斷均已確診。患者均有麻木、頭暈、行走不穩(wěn)等臨床癥狀。所選患者中已排除因中毒、嚴重感染等引發(fā)的周圍神經損傷患者。72例患者中男41例,女31例,
年齡32~72歲,平均年齡(61.35±2.57)歲;另選取同期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的健康者72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照組,
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齡32~73歲,平均年齡(62.37±3.11)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全部患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采用keypoint肌電誘發(fā)電位儀測定神經電圖。進行測定時被測者取仰臥位,將室溫控制在22~26℃之間,后刺激被測者皮膚。①對患者尺神經、正中神經、脛神經進行檢測,得出周圍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在檢測過程中,將參考電極放在被測者肌腱處,記錄電極則放置于肌腹處,按照鞍形電極進行刺激,并保證該神經上所有神經軸處突處于興奮狀態(tài)。②采用鞍形電極對被測者試試重復電刺激,靈敏度為0.5 mV/D,速度為5 ms/D,濾波為20 HZ~10 kHZ,對F波進行測定。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周圍神經電圖,對尺神經、正中神經、脛神經的感覺、運動傳導速度、末段潛伏期、波幅進行比較。比較兩組運動神經F波檢出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數(shù)據輸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1.0表格中,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神經感覺、運動傳導速度比較 對照組尺神經、正中神經、脛神經的感覺、運動傳導速度顯著快于觀察組,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感覺、運動傳導速度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ensory and motor conduction velocities in two groups
表1 兩組神經感覺、運動傳導速度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ensory and motor conduction velocities in two group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感覺(m/s)運動(m/s)脛神經49.52±3.41 36±5.31a尺神經56.14±3.11 44±2.82a正中神經59.15±5.28 43±4.38a脛神經59.08±4.71 34±6.14a尺神經58.34±5.11 43±5.37a正中神經60.38±4.57 48±3.57a
2.2 兩組神經運動末端潛伏期比較 觀察組尺神經、正中神經、脛神經的運動末段潛伏期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運動末端潛伏期比較Table2 Comparisonofneuromotorterminallatencyintwogroups
表2 兩組神經運動末端潛伏期比較Table2 Comparisonofneuromotorterminallatencyintwogroup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脛神經4.13±0.71 5.51±1.34a例數(shù)72 72尺神經2.38±0.74 3.41±0.67a正中神經3.11±0.67 4.65±1.08a
2.3 兩組神經感覺、運動波幅比較 對照組尺神經、正中神經、脛神經感覺、運動波幅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見表3。2.4 兩組運動神經F波檢出率比較 觀察組運動神經F波的檢出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神經副腫瘤綜合征在臨床中是一種較為罕見的綜合征,發(fā)病率并不高。據相關臨床資料記載,該疾病是由于潛在的惡性腫瘤或惡性腫瘤遠隔效應致使神經系統(tǒng)受到損傷形成的,經病理檢測為一半以上的神經副腫瘤綜合征病理為肺癌,淋巴癌、卵巢癌等癌癥病例,而神經系統(tǒng)癥狀可在發(fā)現(xiàn)癌腫的同時或之后出現(xiàn)[3]。對應神經系統(tǒng)癥狀則會出現(xiàn)在發(fā)生腫瘤后出現(xiàn),部分伴隨腫瘤一同出現(xiàn),患者臨床癥狀即可單獨存在也可呈現(xiàn)出疊加狀態(tài)[4]。
神經副腫瘤綜合征的準確診斷對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在臨床診斷中,主要通過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結合經相關檢查得出的影像學、臨床癥狀以及肌電圖,從而得出準確的檢查結果。近年來肌電圖在神經副腫瘤綜合征的診斷中應用日益廣泛[5]。從解剖學角度來看,通過對肌電圖的觀察,可為醫(yī)生提供神經和肌肉損傷的客觀依據,且為肌肉病的定位、定性、半定量以及病變程度等提供可靠信息。肌電圖在神經副腫瘤綜合征的診斷中是一種可靠的并且相對特異的檢查手段[6],通過對神經進行一定程度的電流刺激,將肌肉或神經的的運動和感覺的反應波進行記錄,而且肌電圖所包含的檢查項目有運動神經傳導速度針極肌電圖、感覺神經傳導速度、F波等。
表3 兩組神經感覺、運動波幅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nerve sensory and motor amplitude in two groups
表3 兩組神經感覺、運動波幅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nerve sensory and motor amplitude in two group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感覺(μv)運動(μv)尺神經10.14±3.25 6.11±2.72a正中神經8.06±3.82 4.75±2.28a脛神經9.05±1.2 4.07±3.04a尺神經5.88±1.41 4.07±1.37a正中神經9.54±2.31 6.24±2.14a脛神經5.74±2.21 3.5±2.51a
表4 兩組運動神經F波檢出率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detection rates of F wave in two groups of motor nerves(%
表4 兩組運動神經F波檢出率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detection rates of F wave in two groups of motor nerve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脛神經96.74±2.25 70±18.51a例數(shù)72 72正中神經98.32±1.24 65±9.14a
本研究主要使用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對運動神經傳導速度、F波、運動神經末段潛伏期、波幅等進行檢查,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是臨床中一種對周圍神經傳導功能的診斷方式。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尺神經、正中神經、脛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明顯慢于對照組,該結論可作為神經系統(tǒng)副腫瘤綜合征的一個特異性特征[7-8]。針對周圍神經疾病的檢查主要觀察F波,通過對神經近心端的傳導速度進行測定,得出測定結果。結果顯示,觀察組運動神經F波的檢出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在資料中,脈沖電流刺激神經干是神經肌電生理學方法中的誘發(fā)電位,而在對應中樞部位或神經干記錄誘發(fā)的動作電位,主要對波形、潛伏期、波幅、傳導速度等進行觀察。經結果顯示,觀察組尺神經、正中神經、脛神經的感覺、運動波幅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肌電圖所具有的這些差異均可以作為診斷神經系統(tǒng)副腫瘤綜合征的重要依據。
綜上所述,神經系統(tǒng)副腫瘤綜合征患者周圍神經電圖,對尺神經、正中神經、脛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末段潛伏期、波幅與健康人比具有顯著差異,可以作為診斷神經系統(tǒng)副腫瘤綜合征的重要依據,為神經系統(tǒng)副腫瘤綜合征的診斷提供了重要參考,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