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瓏,戴小娟
(1.宜豐縣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江西 宜春 336300;2.宜豐縣人民醫(yī)院普內科,江西 宜春 336300)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口服降糖藥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1999年)關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且使用2種以上作用機制不同的口服降糖藥控制血糖不佳,將符合條件的8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0例,年齡40~68歲,平均(56.7±5.3)歲,男13例,女27例,
病程2~12年,平均(7.5±2.3)年,對照組年齡41~70歲,平均(58.1±5.1)歲,男14例,女26例,病程2~13年,平均(7.7±2.5)年,兩組患者在臨床資料上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清晨7點~9點口服格列美脲3 mg/d,晚睡前21∶00~23∶00皮下注射甘精胰島素,起始劑量為0.15 IU/kg,根據患者空腹血糖進行適當調整,未達標每3天增加2 IU,達標后維持原來劑量
對照組:胰島素采用低精蛋白胰島素治療,其余治療同觀察組,劑量同觀察組。
1.3 觀察指標 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糖化血紅蛋白(HbA1c)、血丙二醛(MDA)、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記錄統(tǒng)計兩組患者發(fā)生低血糖發(fā)生事件情況,血糖控制達標判定,完全達標:FBG≤6.7 mmol/L,HbA1c≤7.5%,部分達標:FBG≤6.7 mmol/L,HbA1c≥7.5%,不達到以上指標為未達標[3-4],達標率=(完全達標+部分達標)/總例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對本研究數(shù)據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和例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糖控制達標情況對比 觀察組治療后血糖控制達標率為92.5%,對照組為8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控制達標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Glucose Control Standards in Two Groups
2.2 兩組患者相關生化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FBG、HbA1c、TC、LDL-C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FBG、HbA1c、TC、LDL-C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低血糖情況對比 對照組組所有低血糖事件發(fā)生率為25.0%,嚴重低血糖事件發(fā)生率為5.0%,夜間低血糖事件發(fā)生率為15.0%,觀察組組所有低血糖事件發(fā)生率為10.0%,嚴重低血糖事件發(fā)生率為2.5%,夜間低血糖事件發(fā)生率5.0%,觀察組所有低血糖事件、嚴重低血糖事件、夜間低血糖事件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相關生化指標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relate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表2 兩組患者相關生化指標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relate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FBG 15.2±4.2 5.6±1.5 15.6±5.0 6.7±1.6 HbAIc 8.9±2.3 7.0±1.8 8.8±2.4 7.9±2.1 TG 3.2±0.6 1.8±0.4 3.4±0.5 2.1±0.6 TC 4.6±1.2 3.3±0.7 4.4±0.9 3.8±0.8 LDL-C 2.8±0.6 2.1±0.3 2.9±0.7 2.6±0.4
表3 兩組患者低血糖情況對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hypoglycemia between two groups[n(%)]
2.4 兩組患者MDA和hsCRP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MDA、hs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MDA、hsCR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MDA、hsCRP水平對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MDAand hsCRP levels in two groups
表4 兩組患者MDA、hsCRP水平對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MDAand hsCRP levels in two groups
hSCRP(hs-CRP)1.32±0.56 0.73±0.31 1.29±0.49 0.92±0.34組別觀察組對照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MDA(mmol/L)3.87±1.23 2.02±0.45 3.91±1.31 2.87±0.92
2型糖尿病多在成人發(fā)病,其發(fā)病機制為胰島素不敏感或出現(xiàn)胰島素抵抗,胰島素處于一種相對缺乏的狀態(tài),其治療目標就是控制血糖預防并發(fā)癥,甘精胰島素是利用重組DNA技術生產新型一種長效胰島素類似物,降糖作用平穩(wěn)持久[5],本研究結果顯示出,在使用口服降糖藥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加用甘精胰島素,能夠有效控制血糖,優(yōu)于使用低精蛋白胰島素,研究結果觀察組治療后血糖控制達標率為92.5%,對照組為8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而且在低血糖發(fā)生統(tǒng)計結果中使用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格列美脲觀察組有低血糖事件、嚴重低血糖事件、夜間低血糖事件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型糖尿病患者機體處于高氧化應激狀態(tài),應激其原因與機體內高血糖、胰島素B細胞凋亡增多以及糖尿病的并發(fā)癥密切相關[6],大量研究液表明糖尿病患者氧化應激水平高于正常人[7-9],同時氧化應激亦能加重胰島素抵抗,氧化應激是機體胰島素抵抗的重要機制。MDA能導致多種生物物質發(fā)生交聯(lián)作用,MDA是脂質過氧化的最終產物,其含量能夠反應脂質過氧化和對細胞損傷的程度,MDA是反應氧化應激水平的敏感指標[10],研究結果中治療后觀察組MDA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使用甘精胰島素和格列美脲的觀察組MDA水平明顯下降,有改善機體氧化應激的作用,其機制可能是格列美脲屬于苯甲酸衍生物,能提高機體總抗氧化指數(sh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作用[11]。近年來糖尿病的的炎癥學說認為糖尿病史一種炎癥性疾病[12],在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中炎癥反應參與并介導動脈硬化,hsCRP是非特異性感染的敏感指標,多項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hsCRP水平高于正常人,提示炎癥反應與糖尿病的發(fā)生以及胰島素抵抗具有相關作用,從本研究結果中可以觀察到觀察組患者hsCR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且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反應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瑞格列奈具有降低機體炎癥反應的作用,其具體機制不明,可能與甘精胰島素其控制FBG血糖波動幅度小有關。
綜上所述,甘精胰島素與格列美脲聯(lián)合治療口服降糖藥治療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能夠明顯改善血糖水平,改善胰島素抵抗,減少低血糖事件發(fā)生,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