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宰相虞允文身材高大,相貌雄偉,光明磊落,胸懷大志,特別是他待人寬厚,以德報怨,因此很得人心,前后出將入相近二十年,勛績卓著。一次,御史蕭之敏為某事彈劾虞允文,虞允文特別作了一份深刻的檢討交給孝宗,然后自行停職,聽候處理。孝宗一時拿不定主意,遂去拜見太上皇高宗,高宗十分平靜地說:“采石大捷時,蕭之敏在哪里?不要聽從他的意見,將蕭之敏罷官趕走?!彼^“采石大捷”,指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宋、金在長江邊的采石磯進(jìn)行的一次水戰(zhàn),擔(dān)當(dāng)宋朝將領(lǐng)的正是虞允文,宋朝以少勝多,擊敗了金軍,使宋朝轉(zhuǎn)危為安。
孝宗聽了高宗的一席話有了定見,他先是以妄奏之罪罷黜蕭之敏,然后在一把折扇上親題御詩賜給虞允文,以示寵眷和信任,慰留他繼續(xù)為國鞠躬盡瘁。虞允文立刻上書謝恩,接著明確表示蕭之敏是個品行端正的君子,他彈劾我是其職責(zé)所在,請求孝宗將其召回宮中以廣開言路。虞允文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和博大胸懷讓孝宗深為感動,命人將此事記載在《時政記》里,以旌表賢臣,遺澤后世。
朱熹為當(dāng)時名儒,在南宋士林中頗有影響,但是他對堅持抗金、力主北伐的虞允文頗有微辭,說他是“輕薄巧言之士”,又說他“繆為恭敬,未必真有信用之實”。顯然,朱熹所論有失公允,虞允文作為主戰(zhàn)派的領(lǐng)袖人物,其一生的盛德巨才、文治武功已經(jīng)說明了一切。但即使朱熹對他有許多誤解,他還是對朱熹非常敬重,當(dāng)孝宗向他詢問朱熹的情況時,虞允文給予高度評價,說朱熹的才華不在程頤之下,于是朝廷召朱熹入京。其實,虞允文與人為善、以德報怨的事例還有很多。令人不能理解的是,受到虞允文恩惠的人,常常以怨報德,不是排擠他,就是彈劾他,以至讓其他人看不過去。但虞允文對此似乎毫不在意,即便身為宰相,依然“我行我素”。如官至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的王之望,曾受虞允文的推薦,但王之望卻屢次在朝堂中排擠他。后來,王之望因罪丟官,虞允文請求朝廷循以往重臣罷官之例,授以資政殿學(xué)士,雖無吏守、無職掌,僅出入侍從以備顧問,但畢竟表示朝廷對其尊寵之意。
又如有一個叫章服的官員,平素與虞允文無冤無仇,卻聯(lián)合其他官員彈劾過虞允文。后來,章服被放逐到邊遠(yuǎn)地方很長一段時間,虞允文念其過去的功勞,為他請求在地方授予一個兼職。虞允文畢其一生,寬厚善良,以德報怨,雖每每受傷而不悔。這首先是因為他認(rèn)為這些人并非是心術(shù)不正的惡劣“小人”,在某些方面還是有過人之處的能臣干吏,身為宰相要有度量,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發(fā)揮別人的長處。另一方面,這也是他與生俱來的博愛天性使然,正所謂“道大能容,厚德載物”。《宋史》稱贊虞允文“慷慨磊落……為任重之器”,毛澤東的評價更高,“偉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允文去世后,朝野上下痛惜懷念,孝宗下詔追贈虞允文太傅,賜謚“忠肅”。
據(jù)《中國紀(jì)檢監(jiān)察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