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忠遠 李魁菊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教學方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作為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者,可以說是決定新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因素,所以,如何轉變教學思想,怎樣進行角色定位,已成為新課程改革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化學 教師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087-02
傳統(tǒng)的化學教學主要以“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多為死記硬背,所以傳統(tǒng)的化學教學存在著許多弊端,針對這些弊端,新課程在許多方面做出了改進。更注重知識的應用性,在知識的傳授上以“思考與交流”,“活動探究”等形式出現(xiàn),在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性的同時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從過去的應試教育中走出來,轉變自己的傳統(tǒng)角色,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多元化的角色發(fā)展。
一、教師要成為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
教學情境是指知識在其中得以存在和應用的環(huán)境背景或活動背景,學生要學習的知識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要在其中得以應用[1]。一方面,合理的教學情境可以幫助學生重溫舊經(jīng)驗、獲得新經(jīng)驗,促進知識技能的體驗鏈接,從而有利于主動地建構和探究,最終有利于學生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合理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力,提高學習效率和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合適的教學情境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密切結合所學內(nèi)容,并且結合實際生活,使情境材料具有真實性,同時,情境材料要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具有探究性、趣味性。例如,在講解《重金屬的污染和防治》時,教學情境可以創(chuàng)設為,短片介紹發(fā)生在日本的水俁病和痛痛病事件。如果條件允許,則可選用視頻播放短片的方式進行講解,讓學生更加直觀、深刻的認識到重金屬污染的嚴重性,這樣,既從本質(zhì)上增強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也使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學習達到理解、記牢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學生會因為這一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方式而喜歡上化學這一科目。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2]例如,在對苯的化學性質(zhì)進行探究學習時可據(jù)其結構簡式提問,1.苯分子內(nèi)是否存在著類似乙烯的碳碳雙鍵,它是否能發(fā)生加成反應和氧化反應?2.猜測苯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鍵特點,如何設計實驗驗證?由此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實驗,通過實驗觀察到苯并不能像乙烯一樣和溴水及高錳酸鉀發(fā)生反應,由此分析歸納得出結論,苯分子中并沒有類似乙烯的雙鍵,而是介于單鍵和雙鍵間的一種獨特的鍵。又如在探究醋酸和碳酸的酸性強弱時,教師不必立即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經(jīng)驗思考,并親自設計實驗驗證。這樣,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有了一個由表及里的探究過程,也把化學的科學性、趣味性以及實用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了。
二、教師要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然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化學課堂不再僅僅是教師的舞臺,而是教師和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場所,所以,化學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再僅僅是韓愈所說的“師者”,更為重要的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努力打造一個平等的交流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和老師能夠平等的對話,變“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權威身份為平等的首席。在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盡量多的組織學生感興趣的且具有探究性的學生活動,而教師則以主導者的身份積極深入的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去,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傾聽他們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需求,提供給學生必要地的啟發(fā)和引導,成為一個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個發(fā)現(xiàn)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一個學生意見的收集者、分析者和評價者[3]。這就要求化學教師大膽的創(chuàng)新和探索,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含量,提高教學組織能力,以平和的心態(tài)構建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勇于在課堂上使用“誘導”方式教學,精心設計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拋給學生,引導學生思考[4],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提出他們自己的觀點和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最后,教師再對學生的思路、方法等進行評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對學生“標新立異”的地方進行指導評價,并對這種“新”和“異”進行鼓勵,切莫對其視而不見或冷嘲熱諷。
新課程改革下的化學課堂,要求化學教師不受傳統(tǒng)教學經(jīng)驗的影響,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探究式的教學為主,擺正位置,以平和的心態(tài)變身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充分認識到學生在整個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并及時的給與糾正和補充,才能在保證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有效調(diào)控探究活動的方向并保證探究活動的效果。
三、教師要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
新課程改革下的化學教學要求教師要從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中走出來,摒棄“重知識、輕能力”、“重內(nèi)容、輕方法”的弊病[5]。教師的職責不在于進行單純的知識傳授,而在于怎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首先,高中化學新教材被分為兩個必修模塊和六個選修模塊,知識量大,難易程度不等,加上學生們的接受能力各有差異,如果教師面面俱到,毫無選擇地將所以知識仔仔細細的教給學生的話,反而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使結果適得其反。其次,現(xiàn)代科學知識量大,知識結構復雜且更新速度快,在短短的幾年教育時間里,教師不可能將所有知識都完整的教給學生,所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最后,隨著網(wǎng)絡、多媒體等新型教育工具的不斷發(fā)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加多樣化了,也更加方便了,這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并非長遠之計。所以,教師在給學生傳播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如何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尋找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脈絡,并教會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尤其是在當前信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教師所能直接傳授給學生的知識相當有限,遠遠跟不上知識的更新?lián)Q代,更多的知識要靠學生自己去獲得,因此,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和方法比單純授予知識更重要。
四、教師要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學習者
傳統(tǒng)的教育活動和研究活動是分離的,教師在人們眼中是一個“教書匠”的角色,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研究則被認為是專家們的專利。這種教學與研究的脫節(jié),不僅會影響教師自身的發(fā)展,更是會嚴重影響學生的發(fā)展。一方面,課程的改革必然會引起教育者的不適應等問題,例如,如何結合所學知識設計既貼合實際生活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探究活動,如何能保證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如何安排選修課程的教學等。面對這一系列新課改帶來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許多教師顯得不知所措,原有的教學經(jīng)驗更是顯得捉襟見肘。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教師角色,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并針對問題收集資料,或與同行進行研究探討,為新問題尋找解決的答案并積累經(jīng)驗,最后形成規(guī)律性的認識。所以化學教師必須從“教書匠”轉變?yōu)椤敖逃摇?,要實現(xiàn)這樣的角色轉變,不能只是紙上談兵,也就是說,這樣的研究必須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研究,是為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而不是脫離教學實際而進行的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教學能力,再對新老教材做出對比并熟悉其優(yōu)劣的基礎上結合已有的教學經(jīng)驗和新課標的要求,對新教材不斷補充、創(chuàng)新,認真研究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最后探究出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把理論應用到實踐,再把實踐提升到理論的高度,逐步變身為研究型的教師,只有這樣才能從容面對現(xiàn)代教育的挑戰(zhàn)。教師還必須通過學習,很好的掌握現(xiàn)代教育理論和各項技術,提高自己獲取、處理、呈現(xiàn)教學信息的能力,發(fā)揮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益。
五、教師要成為具有豐富扎實的學科知識結構的終身學習者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學科知識結構則是工程師手中的畫筆,面對純潔如白紙的學生,即使是再好的工程師,如果缺少了一支好的畫筆,就永遠都無法繪制出優(yōu)秀的作品,甚至是毀了那一張張珍貴的白紙。所以,作為新課程改革下的化學教師,一定要德才兼?zhèn)?,具有豐富而扎實的知識功底,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如果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淺薄,知識結構模糊、混亂,教起課來,必然會索然無味,甚至錯誤跌出。相反,學識淵博、專業(yè)知識過硬的教師則能使整個課堂妙趣橫生。教師是一位終身的教育者,也就意味著教師首先必須是一位終身的學習者,一方面,新時代的學生對科學知識的需求已經(jīng)大大增大了,僅憑教師以往積累的知識和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是遠遠不能滿足其需求的,另一方面,當前的知識日新月異,在不斷的更新?lián)Q代,教師只有不斷的學習,更新、擴大、和重建自己的學科知識結構,才能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在當前化學課程改革中,倡導的是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被賦予了更多、更深刻的角色,教師應該對自身的角色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定位,要轉變教學觀念,擺正角色位置,不斷更新知識,不斷完善自我,真正實現(xiàn)教師的角色轉變。
參考文獻
[1]劉新知.化學教學論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5-136.
[2]李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化學教師角色定位[J].教師,2010,(16):17-19.
[3]劉志德.語文教學中發(fā)揮學生主體探究與合作[J].中國基礎教育研究,2006,(01):23.
[4]楊穎.課改中化學教師的角色定位[J].中國校外教育,2009,(09):14.
[5]陳海波.現(xiàn)代技術條件下教師角色定位的思考[J].文教資料,2008,(2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