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勤 趙俊彪 潘錦輝 沈麗霄 應 潔
浙江省仙居縣中醫(yī)院 浙江 仙居 317300
反流所致嘔吐是食管下段惡性腫瘤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如沒有及時得到有效治療,除會引發(fā)和加重患者的軀體癥狀外,更有可能會加重腫瘤患者常見的心理問題。自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我科運用理中丸合陳皮竹茹湯加味治療食管癌術后嘔吐,獲效比較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腫瘤內科門診及住院就診的食管癌術后伴嘔吐患者4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4例。觀察組男15例,女9例;年齡50~77歲,平均59±4.5歲。對照組男17例,女7例;年齡48~74歲,平均56±5.1歲。兩組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嘔吐的診斷標準[1]。診見食管癌賁門癌術后出現(xiàn)嘔吐,反復發(fā)作,尤其在進食或平臥后發(fā)作,神疲乏力,面色皓光白,胸脘脹悶,時有隱痛,喜溫喜按,大便稀溏,舌質淡或胖、苔薄白,脈細弱。兩組均辨證為脾胃虛寒型。
2.1 對照組:予以口服奧美拉唑膠囊(浙江金華康恩貝生物制藥有限公司)每次20mg,1日2次;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每次10mg,1日3次。囑少食多餐,進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酸辣及茶葉咖啡等,適當運動,臥床時采用抬高床頭10cm左右或抬高頭胸位。
2.2 觀察組:上述治療基礎上,加服理中丸合陳皮竹茹湯。組成:生曬參、沉香曲、旋覆花(包煎)各9g,白術、陳皮、竹茹各12g,干姜、甘草各6g,大棗6枚。加減:乏力倦怠,面色皓光白,四肢不溫,加黃芪、吳茱萸;脘腹痞脹,加砂仁、厚樸、紫蘇;嘔吐吞酸,噯氣頻繁,胸脅悶痛,合左金丸辛開苦降以止嘔。
兩組均治療14天后觀察療效。
3.1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嘔吐控制,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好轉:嘔吐次數(shù)減少,或間歇時間延長,癥狀部分消失,實驗室檢查結果有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3.2 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中醫(yī)學中無食管癌賁門癌的名稱,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和癥候分析,可歸屬于“噎膈”“嘔吐”等范疇。《景岳全書》將嘔吐分為虛實兩類進行辨證論治,實證因邪氣犯胃,濁氣上逆所致,治以祛邪化濁,和胃降逆;虛證乃中陽不振,或胃陰不足,失其和降而成,治以扶正為主,或溫中健胃,或滋養(yǎng)胃陰[2]。食管賁門癌術后反流嚴重者,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日久以至于面色皓光白,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大便溏薄,舌質淡,脈細弱,辨證分析后當屬脾胃虛寒型嘔吐。
歷代醫(yī)家大多對各種腫瘤病機的認識,都以熱毒內蘊為主,故而治法上以清熱解毒為主,多用性味苦寒之劑。而食管癌術后嘔吐的病因病機為手術損傷脾胃,耗傷中氣,或術后化療及服用性味苦寒的清熱解毒類“抗腫瘤”中草藥,以致中陽不振,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寒濁中阻而引起嘔吐,治療必須以溫中健脾,降逆止嘔為原則。因而,采用理中丸合陳皮竹茹湯加味。方中生曬參、白術、大棗健脾益胃,干姜、甘草甘溫和中,陳皮、竹茹、沉香曲、旋覆花理氣降逆,并隨癥加減,共奏溫中健脾、降逆止嘔之功。
本次臨床觀察結果表明,理中湯合陳皮竹茹湯加味較單純西醫(yī)治療,更能改善食管癌術后嘔吐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且方法簡單,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對本病有一定優(yōu)勢,近期療效明確,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