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宇
【摘 要】目的:分析臨床藥學指導在細菌性肺炎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治療的細菌性肺炎患者7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4例常規(guī)用藥,觀察組36例在用藥中給予臨床藥學指導,比較兩組治療情況。結果: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64.7%,耐藥率14.7%;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8.9%,耐藥率2.8%;經比較兩組治療總有效率、耐藥率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細菌性肺炎患者治療中提供臨床藥學指導,能夠提升治療效果,減少耐藥現(xiàn)象的發(fā)生,值得推廣。
【關鍵詞】細菌性肺炎;臨床藥學指導;耐藥性
【中圖分類號】R96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1
細菌性肺炎屬于肺炎常見類型,同時也是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主要致病菌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桿菌等,對體弱、年幼、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均有重大威脅[1]?,F(xiàn)階段細菌性肺炎多需采用抗菌藥物加以治療,而抗生素的應用和醫(yī)院抗感染治療效果之間密切相關,對抗生素的使用給予監(jiān)控,在提升感染患者治療水平、提高醫(yī)院服務質量方面意義重大。因此,我院在為細菌性肺炎患者展開臨床治療時,嘗試性的引入了臨床藥學指導的干預模式,以期盡可能提高抗生素應用的合理性,且取得了顯著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治療的細菌性肺炎患者70例,均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實用內科學》[3]明確診斷且獲得患者知情同意。
將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齡23-74歲,平均(46.5±4.5)歲;病程2-15d,平均(7.1±1.8)d;
觀察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22-77歲,平均(46.5±4.8)歲;病程3-16d,平均(7.5±1.6)d;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用藥,根據(jù)醫(yī)師經驗給予抗生素治療。觀察組在用藥中給予臨床藥學指導:
(1)由經驗豐富的臨床藥師定期查訪,讓臨床藥師和患者多加溝通,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給出針對性、合理性的藥物干預意見,且藥師參與到疑難病例的探討中。
(2)在患者用藥中,臨床藥師根據(jù)患者藥物過敏史、一般情況等選取藥物種類,制定用藥方案,并編寫相應的干預信息,包括用藥指導、用藥方案、藥物不良反應、藥物咨詢、應用管理情況等。以藥代動力學、藥效學等知識為依據(jù),為患者講解用藥方法、劑量,并對藥物治療療程合理安排。選用的抗生素應保證有效性、安全性。
(3)在抗生素應用期間展開過程監(jiān)控,當患者有不良反應出現(xiàn)后及時給予應急處理,并為所有患者建立用藥檔案,對治療資料、抗生素應用情況加以記錄;在治療全程展開藥物監(jiān)測,并對治療效果加以評價,分析耐藥發(fā)生情況。
(4)用簡潔明了的語言為患者講解治療藥物情況,包括藥物機制、用藥期間注意事項,并告知未遵醫(yī)囑用藥會引發(fā)哪些不良后果,增強患者的疾病防治意識。
(5)定期抽檢患者痰液樣本,掌握致病菌的進展狀態(tài)和生存情況。
1.3 療效判定
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治愈:患者咳痰、咳嗽等癥狀完全消失,體肺部哮鳴音完全消失,溫恢復為正常狀態(tài);
好轉:患者咳痰、咳嗽明顯減少,肺部哮鳴音明顯緩解,體溫恢復或接近正常;
無效:患者體征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有所加重。
治療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shù)×100%。比較兩組患者耐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研究數(shù)據(jù)以SPSS 20.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對比時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64.7%、88.9%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2.2 兩組患者耐藥情況分析
經分析,對照組5例患者耐藥,耐藥率為14.7%;觀察組1例患者耐藥,耐藥率為2.8%;觀察組患者耐藥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臨床藥學屬于醫(yī)療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現(xiàn)階段醫(yī)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和醫(yī)院的發(fā)展、建設息息相關。在醫(yī)療科技不斷進步背景下,臨床藥學的重要性逐漸凸顯。
為提高醫(yī)院合理用藥率,各大醫(yī)院響應衛(wèi)生部關于臨床藥學質量監(jiān)控的號召,在臨床質量中引入了臨床藥學干預。在這一背景下,我院也開始在部分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中展開臨床藥學指導。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僅感冒的臨床治療來看,部分醫(yī)院的處方中應用抗生素的概率達到了70%[4],而抗生素不合理應用不僅會導致細菌耐藥性的出現(xiàn),同時也會導致藥物所致不良反應風險增大,甚至可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因此,在對疾病治療中開展臨床藥學干預,需以抗生素藥效學與人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為依據(jù),結合感染部位、致病菌類型、感染程度以及患者的病理、生理情況制定抗生素應用策略,并且對抗生素應用展開質量監(jiān)控,定期舉行疾病會診及探討,盡可能優(yōu)化抗生素的用藥方案。
另外,應將臨床治療和藥學工作密切聯(lián)系起來,由臨床藥師對疾病治療中藥物應用的特征加以總結,并對不同藥物的治療效果及應用安全性展開剖析,以便對臨床用藥潛在的安全威脅準確把握。在抗生素應用中,可借助循證分析的理論對抗生素應用合理與否展開評估,盡可能為安全、合理用藥提供保障。
我院針對細菌性肺炎這一臨床常見感染性疾病,嘗試性的為部分患者展開臨床藥學指導,由經驗豐富的資深臨床藥師定期查看病房,關注患者的用藥情況,并為患者提供用藥知識講解、用藥咨詢、不良反應告知等,并讓臨床藥師參與到疾病會診之中,加強臨床藥師與臨床醫(yī)師、臨床藥師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提高用藥準確性。同時為提高用藥安全性,我們在抗生素應用中展開過程監(jiān)控,以便及時處理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
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經相應治療,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64.7%,耐藥率14.7%;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8.9%,耐藥率2.8%;經比較兩組治療總有效率、耐藥率組間差異顯著(P<0.05)。由此可見,臨床藥學指導的實施能夠確保所用藥物更加具有針對性,可提升治療效果,同時能夠減少致病菌耐藥性的發(fā)生,這對醫(yī)院感染的控制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蒲清剛,蒲陽.細菌性肺炎癥狀及治療[J].大家健康,2010,26(12):25-26.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J].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5.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第12版)[J].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675.
趙瑩,李欣欣.不同抗菌素治療細菌性肺炎的藥物經濟學評價[J].現(xiàn)代儀器與醫(yī)療,2016,22(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