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燎原 張國有 禹亞萍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教學;“3S”課堂模
型;本土化;理論依據(jù);建構
【中圖分類號】 G63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06—0039—02
一、研究背景及緣由
自2016年秋季部編本教材《道德與法治》實施以來,各地各小學進行了新課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深度培訓,積極探索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進了學生道德水平的發(fā)展。但是在日常教學中,該課程被邊緣化、不被重視的情況也一直存在,有效性教學也很難落實與推進。具體來講,當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思想重視不夠,呈現(xiàn)“上熱下冷”局面。在國家層面,對該課程非常重視,教材由國家統(tǒng)編,并大力組織開展教師培訓,但是廣大基層一線學校或相關機構對小學該門課程的重視和關注程度不足,該課程被邊緣化的傾向嚴重,形成一頭熱一頭冷的局面。
二是師資配備薄弱,專職教師嚴重匱乏。因受小學建制、編制等因素的影響,該課程的師資配備還很薄弱,大多是由年級較大的教師或?qū)W校領導兼任,未形成專職教師隊伍,課時被擠占、被挪用的情況時有發(fā)生。
三是缺乏有效教學模式,評價機制相對滯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缺乏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建構,課堂教學的理念、策略和方法相對滯后,相對應的教育教學研討活動少,對課程、學生、教師的系統(tǒng)評價實施較少,對學生的道德評價也存在滯后性的特點。
四是教研團隊不足,影響學科研究水平。這方面的教研團隊組建不足,相關的研究相對較少,課程缺乏相應的教學指導,在本地區(qū)還很難出現(xiàn)有生氣、有影響力的高效課堂建構,有影響力的教研員及名師的引領還需不斷強化。
基于以上原因,我們充分發(fā)揮蘭州市小學思想品德白燎原名師工作室輻射引領的作用,積極探索原生態(tài)本土化小學道德與法治有效課堂模型建構。
二、“3S”課堂模型研究的理論淵源及依據(jù)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模型建構的過程中,我們基于該課程綜合性、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實踐性的學科特點,以及該課程教學的大量實踐,引入了英國教育家弗雷德·諾思·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提出的“生命·生活·生長”教育的經(jīng)典理論。懷特海先生認為,“生命: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生活:教育的唯一主題”“生長:適應學生智力發(fā)展節(jié)奏”?;凇吧薄吧睢薄吧L”的理念,我們結合該課程教學實踐,衍生構建了原生態(tài)本土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3S”課堂模型。
三、“3S”課堂模型建構
(一)基本的理念。鑒于“生命”“生活”“生長”的第一個字為“生”字,所以,我們?yōu)橹∶?S”,有關該課堂的形態(tài)叫“3S”課堂?!?S”課堂模型建構基于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懷特海先生的教育經(jīng)典著述為理論依據(jù)。聯(lián)系當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念與思想,我們構建了符合學生發(fā)展實際的新“3S”理念,即生命——尊重個性發(fā)展,引導自我發(fā)展;生活——關注精神世界,生活多姿多彩;生長——適應成長規(guī)律,促進快樂成長。
(二)“3S”課堂模型的內(nèi)容與要素(三棱錐模型)
1. 生命:基于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和課程目標的達成。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核心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歷史文化教育、生命安全教育、行為習慣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
2. 生活:基于教學策略方法的選擇與實踐。教學方法選擇:如閱讀、討論、辯論、參觀、調(diào)查、訪問、游戲、角色扮演、模擬活動,以及撰寫報告書、制作圖標等。教學方式選擇:體驗學習、探究學習、問題解決學習、小組學習等。
3. 生長:基于學生的體驗與評價。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三觀”教育;培養(yǎng)學生相應的良好的公民素質(zhì)、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學習生活習慣;形成正確的道德情感、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在實踐參與中形成探究、創(chuàng)新、質(zhì)疑、批判等精神和意識;是否達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否大量利用課程資源進行拓展延伸。
4. “3S”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生命、生活、生長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在我們的教學中,“3S”是環(huán)形封閉的,每一堂課都可以從“3S”的任何一個方面進行循環(huán)使用,終極目標指向立德樹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三)具體操作策略
1. 主題討論式課堂:生命內(nèi)容(話題內(nèi)容、話題情境)——生活實踐(參與辯論、體驗探究)——價值導向(評價引領、活動延伸)。
2. 質(zhì)疑茶館式課堂:生活情境(生活問題、生活情景)——生命內(nèi)容(話題討論、話題體驗)——價值導向(評價引領、活動延伸)。
3. 實踐考察式課堂:生活實踐(考察實踐、活動參與)——生長體驗(辨析成長、拓展延伸)——生命價值(樹立三觀、價值引領)。
當然,沒有一種固定模式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和目標來選擇可行的方式、方法。
四、“3S”課堂模型的實踐
自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以來,我們借助蘭州市小學思想品德白燎原名師工作室積極進行了“3S”課堂模型的實踐。先后承辦了甘肅省部編本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培訓、蘭州市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課堂教學競賽活動、2017年蘭州市小學《道德與法治》暨班會課“生命生活生長”主題研討活動、2017年南京·蘭州市小學《道德與法治》名師示范教學觀摩活動、蘭州市第二十八期“讓生命涂上愛的底色”名師大講堂活動、西固區(qū)“生命·生活·生長”主題教學交流等活動,參加了2017年“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沿線城市教育協(xié)作會暨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交流與競賽活動,有60余名教師獲得小學品德教學競賽、優(yōu)質(zhì)課比賽、說課競賽等各類獎項,發(fā)表論文十余篇,其中《小學品德3S教學模型建構研究》等七項相關課題立項或結題,領銜名師白燎原及工作室成員多次赴渭源縣、臨洮縣、榆中縣、永登縣、皋蘭縣及蘭州市西固區(qū)、城關區(qū)、七里河區(qū)等地進行送教下鄉(xiāng)及專題交流活動。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小學品德“3S”(生命生活生長)教學模型建構的研究》階段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7]GHB0633)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