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菲菲
硯臺作為文房四寶之一,深受古代文人的喜愛,除了其實用價值外,一些硯臺做工精致,雕刻紋樣別致,還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堪稱工藝美術佳品。筆、墨、紙都屬于消耗品,而硯臺取材一般經久耐用,正如古人所說,“可終身與俱者,唯硯而已”。自古至今,我國流傳下來不少硯臺,有考古發(fā)掘出土的,也有世代相傳至今的,這些硯臺散落于各地博物館、收藏機構或個體藏硯愛好者之中。洛陽博物館也收藏有少量硯臺。本文擬對其中的兩方清代石硯略作評鑒,淺議其銘文與裝飾紋樣,并進一步探討清代題銘硯的內容含意,以就正于方家。
長方形石硯 平面呈長方形,底部四角各有一方形短足。硯面周邊陰線淺刻雙線紋,中部靠前以雙線將硯池與硯堂分開。硯池位于硯首,有墨跡殘留,池兩側雕琢成連弧形。硯尾置一近圓形淺硯堂。硯身四側面裝飾不一:硯首側,周邊以陰線淺刻變形雙線連云紋;中央隸書兩行,每行三字,由右及左,字句為“人生之一樂也”。足呈素面,雙足間雕刻成連弧形。硯尾側,周邊以陰刻淺刻兩周細線,中間花邊形括弧內飾以幾簇盛開的菊花,上部略偏左有一小方戳,內部似有一字,可惜模糊不清。方足面飾以米花紋,足間以連弧裝飾。硯身右側,以淺直線將之分為四部分:上部由右及左楷書“筆鋒殺盡中山兔”;下部飾以身姿搖曳的雪松;右部自上而下楷書“春之蒼”;左部從上而下楷書“秋之月”。方形足面淺刻一圓形“壽”紋圖案,足間以連弧相接。硯身左側,亦以陰線將之分為四部分:上部由右及左楷書“墨池飛出北溟魚”;下部中間偏右飾有一簇飄逸的蘭花,花左側偏上淺刻一小方戳,戳內文字略有磨損,似為“圖”;右部自上而下楷書“夏之木”;左部由上至下楷書“冬之雪”。方形足面淺刻渦輪紋,足間以連弧相接。硯池長9厘米、寬4.6厘米、深2.6厘米。硯足高2.5厘米。硯通體長19.7厘米、寬12.4厘米、高9.5厘米。(圖1)
荷花石硯 硯體略呈水滴狀。硯首置一淺硯池,池邊緣伸出三朵荷葉,葉面或伸展或卷曲,荷葉旁飾有蓮蕾。靠近硯首邊緣處有一只小老鼠,雕刻精細,眉眼畢現,姿態(tài)生動形象,做偷食蓮蕾狀。硯中心至硯尾處挖一圓形淺硯堂,略低于硯池,面平坦,殘留有大量墨跡。硯堂周有子口以承蓋。硯蓋面浮雕三株搖曳于水中的荷花:一株含苞欲放;一株含蕾盛開;另一株花蕾凋落,僅余荷葉。荷花、荷葉、蓮心、蓮莖刻畫纖毫畢現,栩栩如生。荷花右側偏上與左側偏下處分別刻有楷書銘文,右側刻文“岐山弟雅屬”,左側題銘“兄趙德明敬贈”。硯底平,中心略內凹。硯堂直徑12.3厘米、深0.6厘米。硯通體長22厘米、寬15厘米、厚3厘米。(圖2)
這兩方清代石硯造型自然且有銘文,修飾紋樣也比較雅致,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與工藝價值。其中,長方形石硯上的銘文尤為奇特,其左側上部的銘文“墨池飛出北溟魚”與右側上部的銘文“筆鋒殺盡中山兔”,出自李白的《草書歌行》:“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氣涼,酒徒詞客滿高堂。箋麻素絹排數廂,宣州石硯墨色光……”墨池,即王羲之洗硯池。中山兔亦有典故:用兔毛做筆頭的毛筆稱為“紫毫”,中山草竹茂,泉澗清,兔美毫長,“中山紫白毫”曾名冠一時。《元和郡縣圖志》載:“中山,在縣東南一十五里。出兔毫,為筆精妙?!盵1]王羲之也曾提及,制筆唯“中山兔肥毫長,故可用”[2]。方形石硯磨損較為嚴重,應是經常使用之故,墨池有王右軍的“洗硯池”之意。“墨池飛出北溟魚”,或暗指硯臺擁有者喜愛書法,用墨海量,他的墨池能養(yǎng)北冰洋的鯨魚?!肮P鋒殺盡中山兔”,或喻指書寫者用了那么多的兔毫筆,幾乎把中山的兔子都殺光了。這兩句詩幽默諧趣,暗含深意,皆寓意硯臺所有者酷愛書法,把書法作為人生的一大樂趣,正如硯身前側題文“人生之一樂也”。此外,硯臺側面邊緣的刻銘 “春之蒼”,指春天的盎然綠意;“夏之木”,指夏天的繁茂樹木;“秋之月”,指秋天的皎潔月亮;“冬之雪”,指冬天的皚皚白雪。這些都是一個季節(jié)里最美好的景物,或意指硯臺擁有者的書法造詣很深,是其一生中值得驕傲的成就之一。荷花石硯上的銘文“岐山弟雅屬”“兄趙德明敬贈”,表明這方硯臺是兄弟友愛的贈予之物,且有名可查,“岐山”可能為被贈予者的名或字。
圖1 清代長方形石硯
在修飾紋樣上,長方形石硯主要刻畫了菊花、雪松與蘭花,都象征著高雅、圣潔。荷花石硯雕刻的荷花,更有濯清漣而不妖之美譽。這些取材于花草的紋飾均有高潔的寓意。硯臺作為文人墨客的文房四寶之一,其上刻畫的紋飾正是其人品的表征。長方形石硯上的花卉紋配合上暗含深意的詩句,在抒發(fā)硯臺所有者的高尚情操與志向之余,給人以幽默風趣之感。荷花石硯上,硯池邊雕刻著偷食蓮蕾的老鼠,詼諧幽默,讓人看后不禁莞爾一笑。硯蓋上雕琢的三株出水芙蓉,恰好是花出、花開與花落三個階段,或借指人的出生、成長與衰老三個時期,以荷花寓指人生,贊美硯臺擁有者的高風亮節(jié)。
這兩方硯臺,以靜態(tài)的紋飾融入暗含動態(tài)的詩句或意境,動靜結合,妙趣橫生,給人一種輕松愉悅之感。在雕刻藝術上,長方形石硯的裝飾以陰線淺刻來表達,而荷花石硯則以淺浮雕為主,輔以局部的鏤空雕,彰顯出生動、精致的雕琢風格。其構思巧妙,雕刻精細,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硯臺作為文人隨身相伴之物,特別的選材、獨特的硯型、別致的紋樣修飾以及其上鐫刻的銘文,均是文人意趣的展現。其中,題銘硯上的銘文言簡意賅,以最直接的方式體現了文人墨客的思想情趣。
圖2 清代荷花石硯
題銘硯早在漢代就已出現,如現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漢云龍紋圓石硯。硯蓋六龍首匯聚獻一寶珠,寶珠上銘“五銖”二字。還有河北地區(qū)出土的盤龍石硯蓋,邊緣有一周長達40余字的銘文,內容有紀年 (漢延熹三年)、硯值與墓主人身份等[3]。經過漫長歷史時期的發(fā)展,“文人題銘硯在清代發(fā)展到極致,題銘內容涉及硯的制作者或擁有者,硯的來源,硯的開采,材質與形制的描寫和贊頌以及表達文人的認知、感悟、志向等思想情感方面”[4]。上述洛陽博物館館藏的兩方題銘硯,銘文內就表達了硯的制作者或擁有者,硯的來源,文人的感悟、志向等思想方面。關于硯的開采、材質、形制描寫與贊頌的銘文也較為常見。如:河北博物院藏清魏環(huán)溪銘云鳳紋隨形端硯,硯背銘為:“圓而不方吾甚怪,摩而不粼吾甚快,舍短取長名端介。環(huán)溪。”[5]銘文表現了硯的形制,并借其抒發(fā)感悟。清孫致彌銘神魚出水長方形端硯,銘文的內容為:“黃龍見神魚出,天貺嘉祥昭圣德。臣治此研備載筆??滴醣缢脑?,翰林院侍讀學士入直武英殿臣孫致彌拜手制銘?!盵6]“黃龍”是端硯的一種石品,銘文內容表明了硯的材質、開采與來源,并借此贊頌皇帝“圣德”。華慈祥先生根據上海博物館館藏題銘硯,對明清時期硯臺銘文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將之歸納為四種,除上述提及的部分內容外,據館藏嘉慶甲戌年高晟刻翁方綱臨蘭亭序端硯、嘉慶辛酉年(1801年)張燕昌摹刻西晉太康瓦券端硯,又總結出摹寫前人留于金文、石鼓、漢碑、法帖等上的文字這一題銘內容[7]。
筆者搜集了一些清代題銘硯的銘文,除以上提及的內容外,或可增加以下三種:
一是展現文人才識的文字游戲。如南通博物苑藏清月卿款八字回文硯。硯背陰刻行書五行:“仿六朝鏡銘,八字回環(huán)遞讀,得四言十六韻。改圓為方,亦寓規(guī)于矩之意也。戊午秋月卿銘?!背巶让棵娓麝幙套瓡郑烧碌囊幻骓樞?,分別為“石壽”“田良”“日久”“年長”[8]。 硯背題銘明確指出了硯側銘文仿照六朝回文銅鏡而作,屬于回文詩類的文字游戲,順讀可得四言八韻:“石壽田良,日久年長。壽田良日,久年長石。田良日久,年長石壽。良日久年,長石壽田。日久年長,石壽田良。久年長石,壽田良日。年長石壽,田良日久。長石壽田,良日久年?!蹦孀x也得四言八韻:“壽石長年,久日良田。石長年久,日良田壽。長年久日,良田壽石。年久日良,田壽石長。久日良田,壽石長年。日良田壽,石長年久。良田壽石,長年久日。田壽石長,年久日良?!闭娼Y合,正好成四言十六韻。這種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文字游戲,展示了文人的敏捷才思,表現了其灑脫不羈的藝術情調,至今讀來,仍朗朗上口,妙不可言,可謂別出機杼。
二是表達贊美、祝福之意。如抱樸齋藏清貴州硯。硯背以行楷鐫詩一首:“溫潤似玉堅似鐵,一片黔西廋山骨。三千里外買歸來,要與高人比高節(jié)。高人堂上頌南山,花甲重開非等閑。以此壽公公更壽,長如此石在人間?!甭淇睿骸瓣糖洳复笕肆畨鄢剑家郧兴镁蕹庣澗錇橘R,侄啟宇再拜并識。”[9]此硯銘簡單明了卻暗藏玄機,借對硯石的贊美來贊頌“伯父”的高風亮節(jié)。把此硯作為壽禮,暗合康熙皇帝御銘“以靜為用,是以永年”的意境,以硯石存在的天長日久祝?!安复笕恕眽郾饶仙健4顺庛懣芍^別出心裁、雅俗共賞。
三是記述古代的文化精粹。如抱樸齋藏清石渠式綠端硯。硯底沿兩圈內刻“道光壬辰歲秋八月上浣之二日作于星垣旅舍廣記”,外刻“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10]。外側硯銘為二十八星宿名稱,內側銘“作于星垣旅舍”,可見作銘者酷愛術數并有一定的研究。二十八星宿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刻于硯上,可時時觀摩思量,或可激發(fā)靈感也未可知。這樣的硯銘可謂深奧玄妙、獨樹一幟。
清代題銘硯的銘文形式不拘,內容豐富多彩,或簡或繁,有長有短,亦詩亦文。其感情抒發(fā)有的自硯而生,也有借硯而發(fā),有的直抒胸臆,亦有暗含乾坤??傊瑥乃枷肭楦械谋磉_,到簡單直白的記述,不一而足。透過各種銘文的書法與內涵,我們看到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悟的是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魅力。觀賞硯銘,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文化汲取,亦是一種心靈雞湯的深入品味。
在我國硯史上,石硯出現最早,之后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技術的進步,瓷硯或陶硯逐漸占據主流,也出現了漆、澄泥、銅、鐵、木及玉等其他材質的硯臺,但各個時期基本仍有石硯的使用。及至宋代以后,石硯又逐漸成為最受文人喜愛的硯臺。到清代,硯臺的制作達到了巔峰,“硯材取用、造型、紋飾,雕琢工藝、題銘硯等方面,多超越了前代,達到了新的高峰”[11]。洛陽博物館收藏的這兩方清代石硯,石質細膩,滑而不滲,石材雖不名貴,但使用效果極佳,且硯臺上的銘文與紋飾構思奇妙、刻畫精美,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與藝術價值,也是難得一見的精品。此外,通過清代題銘硯銘文內容的探討,我們對這一時期的硯銘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它保存了古人的書法藝術與人生智慧,為研究硯的源流、材質、形制、價值以及文人的才識、思想情感、價值觀等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