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靜 尹美英
摘 要:現(xiàn)代科技的進步使得繪本也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從原始的手工繪本轉(zhuǎn)型變成了電子繪本。豐富有趣的數(shù)字繪本內(nèi)容也是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與飲食有關(guān)的繪本則更貼近人們的生活,而剪紙風格更是別具一格。但是市面上有關(guān)飲食的電子繪本很少見,電子繪本的表現(xiàn)形式更是引人入勝,電子繪本《庖廚記》由此誕生。
關(guān)鍵詞:電子繪本;剪紙風格;飲食文化
1 創(chuàng)意的主題構(gòu)想
電子繪本《庖廚記》的主題是以中華美食為主。飲食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不論是現(xiàn)代人還是古代人,皆離不開“吃”,“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庇纱丝梢婏嬍澄幕闹匾?。
《庖廚記》的主要故事梗概如下,主角是一位漢朝的御廚(庖廚——太官令),熱愛美食,負責服侍皇家膳食已久。有一晚夢到一處氣派大宅,殿上是食神所居。廚子被一股無形的力量迎進宅中,與食神對面而禮,緊張又好奇。食神慈眉善目,笑意盈盈,親切地對他說話,挨個兒介紹自己的藏品。兩人面前旋轉(zhuǎn)飛舞的碟子上擺滿誘人佳肴,是古往今來各種意義非凡的美食,大都是廚子沒有見過的食材。介紹完之后,食神道:“卯時將至,你我可就此別過。方才所展示的食材,并非你的所在能得到的東西。因此我也不能夠破壞人世間的規(guī)矩贈予你什么。粒粒如琥珀的胡椒,光亮如紅玉的番茄,這些美麗的事物如今都散落在天涯各處,而后將不僅有填飽肚腹的滋味,也會去我們未曾去到的地方,翻山越嶺,窮盡海洋,取回這些珍貴的寶物。而我等只需為他們鋪平道路,并不去阻擋他們的腳步?!睆N子下拜:“謝上仙教導(dǎo)!”廚子臨行時,乞求食神教給他制作美食的訣竅。食神笑瞇瞇地在他額頭上一點一推,南柯夢醒。以上是整部繪本的劇情介紹。那么在此解釋一下為什么起名為《庖廚記》。
2 電子繪本《庖廚記》藝術(shù)風格
電子繪本《庖廚記》通過剪紙風格展示中華飲食文化故事;飲食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是大眾都愿意探討的一個話題。
《庖廚記》適用于全年齡段讀者,而市面上大多數(shù)繪本皆是以圖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所以剪紙風格的繪本一定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飲食類繪本通過書名一眼就能看出繪本的主題,所以也幾乎都是供孩子們欣賞的讀物。
3 電子繪本《庖廚記》中的部分食材
本文主要以追溯到源頭為主,不僅要追溯到剪紙的源頭,還要探究一下“吃”的源頭,“吃”當然是源于生活中最常見的蔬菜水果等。現(xiàn)代生活中的許多常見的蔬菜和水果等最初的來源地被“傳言”傳得天花亂墜,但最終都有研究事實表明其本源的真實出處。就以《庖廚記》中出現(xiàn)的食材為例。
土豆,又稱馬鈴薯。土豆最早起源于秘魯南部地區(qū),時間大約在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土豆引種到我國的時間大約在16世紀。再來看看胡椒,在唐代,胡椒主要用作珍貴藥物,只在“胡盤肉食”中才會用作調(diào)料。到了宋代,胡椒依舊是珍稀之物。直到明朝中后期,胡椒開始逐漸變成尋常百姓的家常調(diào)料,而這與鄭和下西洋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緊接著跟隨筆者一起再來看看茉莉花,原產(chǎn)印度,在中國南方和世界各地廣泛栽培。大約在晉代引入中國,現(xiàn)廣泛植栽于亞熱帶地區(qū)。主要分布在伊朗、埃及、土耳其以及西班牙、法國等地中海沿岸國家,東南亞各國均有栽培。
電子繪本《庖廚記》中出現(xiàn)的菜品有5道。第一道是“洋芋攪團”外輪廓以洋芋(又稱土豆、馬鈴薯)為基礎(chǔ),上半部分是洋芋開出的花,下半部分是洋芋。以海浪和船、云紋以及碗來裝飾。第二道“茄盒釀豆腐”外輪廓以茄子為基礎(chǔ),內(nèi)部以拉磨的驢、黃豆的花和葉子以及抽打驢的鞭子組成。第三道“菠蘿拼火鵝”外輪廓以菠蘿為基礎(chǔ),上半部分是菠蘿的葉子,下半部分中的圖案取自菠蘿的表皮上的形狀以及中間部分仿倒著的“?!?,還有四片羽毛來自鵝的身上。第四道“胡炮肉”外輪廓的靈感來自羊,羊的臀部和大腿處為胡椒、花椒作為裝飾物出現(xiàn)。第五道“茉莉花茶”外輪廓為普通的紫砂壺,壺身圖案借鑒了蘇州園林庭院的窗戶,壺蓋上則是表示采茶人的手中拿著一朵搖曳的茉莉花。
4 結(jié)語
電子繪本《庖廚記》是以電子屏幕的方式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最初是點擊屏幕,進入關(guān)于主角的介紹這一界面,之后點擊右下角的“下一頁”或者是滑動屏幕,營造出翻書的感覺進入下一頁,接下來幾張都是通過這種方式轉(zhuǎn)換到下一頁。繪本中共出現(xiàn)七道不斷圍繞并飛舞的菜品,這些菜品沒有具體的形態(tài),但是可以通過發(fā)出的不同顏色的光來區(qū)分,而這些不同顏色的光芒即代表本篇進行著重介紹的各式菜肴,都是可以進行點擊的,讀者通過點擊自己喜歡的顏色對這些菜品進行深入了解。當其中一個菜品被點擊后,便會有簡單而生動的過場小動畫,顯示出這個菜品的剪紙全貌。菜品的不同紋樣也可供讀者點擊,點擊紋樣后會顯示出對不同紋樣所代表的食材的科普知識,從而讓人們不僅對該食材有一定了解,同時也對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定的認知。
參考文獻:
[1] 劉佳君.《淺析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中國“吃貨”的進步歷史[DB/OL].四川音樂學院,2016-09-20.
[2] 中國民間剪紙的起源與簡史[DB/OL].海藍藍195,https://wenku.baidu.com/view/000ac940f242336c1eb95e50.html,2013-12-09.
[3] 王仁湘.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ML].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通訊作者:尹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