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
wèiyǔ chóumóu
【出處】
出自《詩經(jīng)·豳風(fēng)·鴟铦》。
【原文】
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釋義】
趁著天沒下雨,先修繕房屋門窗。比喻事先做好準(zhǔn)備工作,預(yù)防意外的發(fā)生。綢繆:纏綿,密密纏繞的樣子。
【典故】
西周時候,在豳(bīn,地名,在今陜西旬邑和彬縣之間)這個地方流傳著一個寓言故事,敘說一只善良而勤勞的雌鳥,辛勤地哺育著幼雛,趁著天還沒有下雨,及早地取來桑根,把窩補得牢牢的,以防災(zāi)備患。后來,有人把這個寓言故事以雌鳥自述的形式寫成了 《鴟鶚》這首詩。全詩四章共二十句。詩的第一章寫雌鳥對迫害它們的鴟鶚的警告;第二章寫雌鳥趁天晴加固窩巢;第三章寫雌鳥建窩的勞累;第四章寫窩未建成,雌鳥終日為之憂懼。
這首詩的第一、二章是:
鴟鶚鴟鶚,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詩的大意是:鴟鶚啊鴟鶚,你已經(jīng)抓走了我的小雛,就不要再毀我的窩。我辛苦操勞地為哺育兒女,累得肉減骨銷。
趁著天還沒有布云降雨,我早早地剝?nèi)⌒涞母?,把窩修補得牢牢的。從今以后,住在樹下的人們,有誰還敢來欺侮我?
后來,人們便把“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這幾句詩,簡化為“未雨綢繆”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干事之前及早做好準(zhǔn)備。
【養(yǎng)生聯(lián)想】
我國古代養(yǎng)生家一直認(rèn)為,預(yù)防重于治療。生活中要順應(yīng)四時變化,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的氣候特點,調(diào)整飲食、起居等,使人體與自然和諧共處,才能夠少生病或不生病。這就是防患于未然,也叫“未雨綢繆”。所謂“治未病”,說的也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