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寶志
摘 要:品德教學重視、鼓勵教師有效地開發(fā)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qū)及其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延展;評價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chuàng)意與表現。
關鍵詞:拓展教學 品德社會 課堂留白
品德教材在編寫中,留有大量的“延展式留白”。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課中,有這樣的留白“在哪些情況下,你會說‘我能行,并付諸實際行動呢?”《日新月異的交通》一課讓學生感受現代交通的四通八達以及交通工具的日新月異后,再讓學生暢想未來的交通會有怎樣的變化。教材中類似這樣的“延展式留白”多處出現?!把诱故搅舭住笔切抡n程理念的直接體現,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并將道德教育的內容落實在學生的行動中。
那教師在品德教學時究竟如何有效地開發(fā)和利用各種資源填補“留白”,以延展課堂充實教學呢?這就需要教師把握延展的“度”。
一、拓展選材寬度,避免“寧濫勿缺”
品德課程內容的開放,它不僅限于教科書所反映的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問題,在課程內容標準中扼要的要求背后,蘊藏著豐富的內容,提倡把社會發(fā)展中新的信息、科技及新成果……吸收到課程內容中來。
于是乎,在品德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家常課還是公開課,都無一例外地會有“拓展”這一環(huán)節(jié)。一位教師執(zhí)教《節(jié)日大觀》時,教學內容大多來自課外,跟教材有關的,僅僅是兩個小小的片段,也是在課件上呈現,學生在整節(jié)課中沒有使用過教材,教材成了可有可無的附屬品。品德教材資源的開發(fā)、處理和利用,目的在于提高教師準確處理教材,收集相關資料,合理使用資源的能力,使課堂教學目標準確、內容貼切、環(huán)節(jié)合理,而絕不是將他束之高閣,另外來一套。
教學內容的拓展要精當,偏多、冗長、堆砌是不可取的。拓展內容必須圍繞教學目標去選擇、設計,沒有實際價值的內容和容易帶來歧義的內容堅決不用。同時,要合理處理教材內容和拓展內容,不能主次不分、詳略不當、關鍵點不突出,更不能體系混亂。
二、延伸時空長度,避免“按部就班”
延展,從某種角度講,就是由課內向課外擴展延伸,它實質上是一種遷移教學。新課程理念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能運用課堂所學知識解決課外的問題。的確,品德課堂教學不能簡單地局限于教材與課堂之中,應該適當地從時間和空間上向課外延伸,但同時不能離得太遠,避免按部就班。
但一些老師認為,要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就必須每堂課都進行擴展延伸,有擴展延伸,課堂才有亮點。更為巧合的是,這個環(huán)節(jié)往往都是設置在最后。殊不知,他們都不自覺地走進了擴展延伸的誤區(qū)。不可否認,有相當多的課堂都應該有擴展延伸,讓學生把學到的死知識轉化為能力。但是,有些課堂不太適合擴展延伸。例如,一些帶有理論概念的課,本來學生就難懂,再延伸,學生根本就沒法學了。
“延展式留白”是新課程理念的直接體現,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并將道德教育的內容落實在學生的行動中。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這些空白,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去行動、去體驗。
三、挖掘主題深度,避免“蜻蜓點水”
在品德課堂上,老師們精心地設計準備不少延展環(huán)節(jié),但常常猶如蜻蜓點水,學生剛剛興濃,馬上轉入了下一活動,延展內容多,但沒有深度,殊不知只要再往下挖一點點,教學目標會在精彩的活動中達成。
[案例]《品德與生活》——《我的爸爸媽媽》
1.同學們,我們的家庭生活是多么快樂呀!在家里,我們總能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呵護。請看這幾幅圖片(屏幕顯示幾幅父母關心子女的圖片)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圖上的內容?
2.你能不能給大家講一講你的爸爸媽媽關愛你的故事?(學生自由發(fā)言)
3.教師小結:是?。“职謰寢寣ξ覀兊膼凼菬o價的,是無法回報的,而我們作為家庭成員之一,也應當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培養(yǎng)家庭責任感。
學生靜靜聆聽、品味著,感受到了父母的用心,此次活動并沒有就此戛然而止而是繼續(xù)深入地活動。
4.今天,老師這里有一份特殊的禮物——爸爸媽媽的視頻錄像。
這是課堂中最感人的一幕。學生們看到了家長動情地回憶著與自己相處的一幕幕,教師里安靜下來了。許多學生的眼眶濕潤了,眼睛紅了。就在這一瞬間,學生們有點讀懂了自己的父母,有點理解自己的父母……
教師要巧妙尋找延展活動和教學目標的關系,以教學目標為中心,圍繞它不斷地設計有益的延展活動,不斷地挖掘主題深度,使得同心圓向外圍和周邊擴散影響,逐步實現整體進步,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讓學生的生命更顯靈動。
四、增加課堂亮度,避免“舍本求末”
過去有人說:德育課就像一潭死水,充滿空洞的說教。但新課改實施的今天,品德課堂比前幾年活躍了許多——教學可以超越時空,教材可以為我所用,課程資源不斷豐富?,F在,品德教學又興起了一股延展之風,使延展教學成了課堂教學的主要亮點。
在對品德延展教學理解上,有些教師走進了一些誤區(qū),開始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誤以為只要進行了課堂延展就能夠體現課程新理念。這樣往往會忽視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而過多過早補充內容,導致一堂課下來,學生連教學預期目標都沒有達成,卻任意拓展延伸。舍本求末,長此以往,品德教學的基礎就會動搖。
那么,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該怎樣進行教學呢?首先,延展性教學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延伸,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靈活的安排在教學的不同時段。其次,教師對教材內容的延展要心中有數,不要盲目,處理好延展的角度和落點的問題,掌握好延展的基本方法,才能使延展成為促進品德教學的有效途徑。
延展有“度”。深入考慮活動效果、立足現狀巧妙引導、把握動態(tài)生成契機、注重形式簡約有效的“體驗式學習”,以及有寬度、有長度、有深度、有亮度的“延展式教學”,必將引導學生度向有效品德學習的“彼岸”,抵達一個簡約、豐贍、敞亮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