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到中國高校進行學習,他們與中國學生一同上課,形成了中外混合課堂,這給教師同時帶來了機遇與挑戰(zhàn)。本文基于中外混合課堂,通過小組合作教學策略進行跨文化互動課堂建設,使用凡蒂尼跨文化能力測量表,測試中國本土學生和留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并通過調查訪問分析學生跨文化能力變化的原因。
關鍵詞:中外混合課堂;跨文化能力;凡蒂尼跨文化能力測量表
一、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山東交通學院2015級英語專業(yè)中外混合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共85人,其中30人為非洲留學生,所學課程為電子商務英語。整個學期的課堂活動包括課堂討論、團隊課堂展示、團隊論文。
筆者利用凡蒂尼(2006)設計的跨文化能力測量表測試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在學期初,對該班學生進行一次跨文化能力測試;之后,對這個班的學生進行一個學期的跨文化互動課堂教學;期末時,對該班學生進行一次跨文化能力測試。通過SPSS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檢驗小組合作教學對于跨文化能力的五個因素(跨文化知識、跨文化態(tài)度、跨文化技能、跨文化意識以及語言能力)分別具有怎樣的影響;針對測試結果,對學生進行訪問調查,分別對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就混合小組論文以及混合小組課堂展示表現(xiàn)進行觀察訪問。探討雙方學生遇到的跨文化障礙以及他們的解決方式。
二、調查問卷內容(凡蒂尼跨文化能力測量表)
1.跨文化知識。(1)能將某個國家文化和自己國家文化進行對比;(2)能給出“文化”的定義并且說出“文化”這一概念的組成部分;(3)能將漢語和某一門外語的差異進行對比;(4)知道某一個國家的重要文化習俗和禁忌;(5)知道一些技巧,幫助自己更好地學習某一國家的語言和文化。
2.跨文化態(tài)度。(1)愿意去和外國人交流;(2)愿意學習外國語言和文化;(3)愿意用外語和他們交流,并盡量做出一些對方文化認為得體的行為;(4)與具有文化差異的人進行交流,產(chǎn)生沮喪等不良情緒時,會努力克服。
3.跨文化技能。(1)在與外國人交流時,能運用一些策略幫助自己適應并減輕交流壓力;(2)和外國人交流時,能靈活處理;(3)能表現(xiàn)得體,不因自己的行為、著裝等觸怒具有別國文化的人;(4)在學習外語和外國文化時,能自主研究一些策略;(5)能辨認出因文化而產(chǎn)生的壓力感,并知道如何克服。
4.跨文化意識。(1)能意識到語言和文化差異;(2)能意識到因這些差異所表現(xiàn)出的一些負面情緒;(3)能意識到自己與他人交流時,會受到當時情境的影響;(4)能意識到學校里的留學生或外籍教師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三、研究結果
1.中國本土學生跨文化能力的變化。(1)跨文化知識沒有顯著變化。中外留學生除了在課堂討論、準備小組作業(yè)時有交流,課下只有少數(shù)中國學生和留學生有交集。因此,對對方的文化了解甚少。(2)跨文化態(tài)度沒有顯著變化。有很多中國學生反映,由于留學生經(jīng)常遲到,擾亂課堂紀律,引起中國學生的反感。此外,在小組合作中,留學生英語比中國學生流利,性格相對外向,因此中國學生對與之交流比較畏懼,不愛說話。(3)跨文化技能有顯著變化,平均數(shù)值有所上升。中國學生認為,盡管課下交流不多,但是在課上,通過課堂小組活動,能夠提升自己的交流溝通技能。(4)跨文化意識以及語言能力有顯著變化。小組合作時,中國學生口語不如留學生流利,且非洲留學生口音比較重,因此學生都能意識到他們之間的差異和溝通障礙。
2.留學生跨文化能力的變化。(1)跨文化知識有顯著變化。留學生表示,周圍多數(shù)同學和教師都是中國人,使他們更容易吸收跨文化知識。同時,也開設了漢語及中國文化等相關課程。(2)跨文化態(tài)度有顯著變化。周圍環(huán)境的刺激,使留學生充滿好奇,愿意與中國學生交流。(3)跨文化技能有顯著變化。在課堂活動中,尤其是課堂展示,鍛煉了溝通協(xié)調能力。留學生和中國學生通過新媒體平臺如微信進行交流。(4)跨文化意識以及語言能力有顯著變化。留學生與中國學生溝通時,有語言上的優(yōu)越感,因為中國學生表達較少,而他們往往說得更多一些。
四、結論
中國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在跨文化技能和跨文化意識上有顯著提高,留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在各個方面都有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葉少紅,林春大,梁蔚璇,等.新媒體與跨文化:留學生漢語國際教育聽說課堂適應性過程研究——以湛江高校留學生為例[J].高教學刊,2017(16).
基金項目:本文是作者主持的2017年度山東交通學院人文社科基金課題:“小組合作教學對中外混合課堂學生跨文化能力及文化身份影響的實證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萬寅佳(1986— ),女,山東濟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商務英語、跨文化商務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