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詠紅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情景抓住生活中的各類教育契機,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的興趣,并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體驗感悟升華,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改變課堂,自主合作
《品德與社會》教學理念是:讓學生親歷、體驗、思考、理解、討論、表達、交流、感悟、認同、運用,引導學生產(chǎn)生自己的思想,形成概念、道德判斷和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等,既是價值觀引導,也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過程,促進了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因此,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教學活動應該是相互交往的,師生交融,生生互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
例如,我在教學《記錄成長的足跡》,采用小組合作交流形式學習,引導學生在小組互評和全班交流評選中對其他同學的故事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達到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精神的目標。學生結合自己收集的資料,暢談感受,分享童年難忘的故事,每一個學生都樂于參與其中,分享成長中的趣事,從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老師、和同學的幫助,萌生感恩之情。
二、創(chuàng)設情境,熏陶感悟
兒童的天性是幼稚的、天真的,他們對外界的認識與感知往往從具體形象開始。那些具體的情景、鮮明的圖像、親身經(jīng)歷體驗的東西往往在頭腦中頻繁出現(xiàn),激活了頭腦中潛在的認知能力,從而使兒童獲得豐富的知識能力和生活能力。但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教學過程看,有些內容和經(jīng)驗是無法或難以讓學生親歷、體驗的,怎么辦呢?這就需要教師有目的的去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
例如,我在教學《記錄成長的足跡》,這一課題重要的是情感熏陶,要讓學生懂得自己的成長和學校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和老師與同學的幫助、影響不可分割,要懂得珍惜、知道感激、不斷反思,才能使自己更健康地成長。教學前,我已讓學生收集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物品,如照片、作品、獎狀等,回憶自己最難忘的事情,如最開心、難過、內疚……的事等,制作成長記錄冊。通過搜集成長中的資料,進一步學會以多種方式搜集、整理、選擇信息的能力;還要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感受自己各方面的變化,小結自己積累的成長經(jīng)驗,為自己的成長感到驕傲,為后面寫臨別祝福,表達自己對母校、老師、同學的感激之情作好鋪墊。
課堂上,我首先安排了播放學生的活動照片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看著一張張的照片,都沉浸在回憶中去,之后都談了自己的感受,達到了預設的效果。緊跟著進行“難忘的第一次”和“一年級與六年級對對碰”交流分享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準備充分,能分享自己成長中的小故事,能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送給家長、老師或同學。氣氛非常熱烈,樂于分享,認真傾聽,不時傳來陣陣的掌聲和笑聲,讓課堂進入了一個小高潮。
三、改進方法,整合資源
以往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非常的單調,就是老師單靠一本教科書教學,學生在課堂上聽聽。這種方法與現(xiàn)在學生所接觸到的各類媒體相比,信息量過少,而且枯燥無味,不能適應現(xiàn)代發(fā)展的需求,對學生的成長不利。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這門課程,我會根據(jù)課文的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去教學。如,故事性文章,讓學生閱讀表演,在表演中感悟;在講解某一個道理時,我會充分調動學生去思考,去討論,從而去理解這個道理,并消化內化;當文中介紹一些學生沒有見過的東西時,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尋找實物或上網(wǎng)搜集,展示給學生。
除了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進,我還積極去整合教學資源,為課堂所用。生活中一切與課文相關的物品我都會帶進課堂,也許是學生常見的東西,可是在課堂上的展示效果卻是那么的好。我還會在課前搜集與課文有關的圖片、音 頻、視頻資料,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如教學《記錄成長的足跡》一課中,把學生成長的圖片、學生的活動圖片、錄像、家長錄音、歌曲《童年》等制成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不管哪一門學科的教學,作為一名老師,要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要跟上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步伐,更好地去傳道授業(yè)解惑。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