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多因素影響下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wěn)定,發(fā)生碎裂或脫落,并促使血栓形成,阻塞大動脈及其分支血管,引起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心肌嚴重缺血壞死而發(fā)病。AMI具有發(fā)病急、進展快、病情危急等特點,臨床上常伴有劇烈而持久的胸后骨疼痛及進行性心電圖改變,嚴重時可引發(f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因此尋求快速、有效的診斷措施指導臨床治療,對降低病死率,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義[1]。ECG具有診斷速度快、敏感度高、安全等特點,可定位梗死相關(guān)動脈(IRA),并評估病情嚴重程度,在臨床上已成為AMI常規(guī)檢查診斷手段之一[2]。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shù)(PCI)是搶救AMI患者最有效手段之一,但為保障手術(shù)順利實施,術(shù)前需行冠狀動脈造影(CAG)明確動脈梗死部位。本研究選取STEMI患者144例,研究急性前壁及合并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時心電圖特點與冠狀動脈血管造影(CAG)所示病變對比情況,報告如下。
選取河南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14年3月~2017年7月診治的STEMI患者144例,女56例,男88例,年齡43~78歲,平均(60.82±10.42)歲。所有患者均行ECG、CAG檢查。
納入標準:a)符合《診斷學》中STEMI診斷標準[3];b)胸痛持續(xù)發(fā)作時間≥30 min,且休息或使用硝酸酯類藥物后無法緩解;c)心肌損傷標志物,如心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水平明顯上升;d)心電圖檢查結(jié)果顯示J點存在ST段抬高或(和)T波高尖。e)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a)陳舊性心肌梗死者;b)以往存在冠狀動脈搭橋手術(shù)史者;c)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d)主動脈夾層、束支傳導阻滯、先天性心臟病者。
1.3.1 心電圖(ECG) 采用ECG-9130P光電十二導聯(lián)全自動分析心電圖機(廣州市艾迪科遜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進行檢查,疾病發(fā)作時,設(shè)置電壓為1 mv,走紙速度為25 mm/s。12導聯(lián)下以TP段為基線、J點0.08 s后開始記錄ST段偏移程度,獲取多個心動周期的心電圖數(shù)據(jù)取平均值。心電圖定位如下,廣泛前壁:V1~V5;前間壁:V1~V3;前壁:V3~V5;前側(cè)壁:V5~V6、I、avL;高側(cè)壁:I、avL;下壁:Ⅱ、Ⅲ、avF、后壁:V7~V9。
1.3.2 冠狀動脈造影(CAG) 采用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儀(廣州愛穗科技有限公司,ASI-1000)檢查,選取股動脈或橈動脈進行多體位投照,冠狀動脈注入造影劑進行造影檢查。
統(tǒng)計比較ECG、CAG檢查結(jié)果及前壁心肌梗死、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不同病變血管部位ECG情況。
運用SPSS22.0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144例STEMI患者ECG檢查顯示:下壁心肌梗死65例(45.14%)、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9例(6.25%),前間壁心肌梗死5例(3.47%),廣泛前壁心肌梗死5例(3.47%),前壁心肌梗死30例(20.84%)。CAG檢查結(jié)果:前降支近段病變35例(24.31%)、前降支中段病變3例(2.08%)、前降支遠段病變13例(9.03%)、第一對角支病變1例(0.69%)、第二對角支病變1例(0.69%)、右冠狀動脈近段病變36例(25.00%)、右冠狀動脈中段病變7例(4.86%)、右冠狀動脈遠段病變13例(9.03%)、回旋支近段病變2例(1.38%)、回旋支遠段病變3例(2.08%)。見表1。
表1 ECG、CAG檢查結(jié)果比較 %
前降支近段病變患者心電圖Ⅱ、Ⅲ、 avF(ST段)下移占比8.33%、avR抬高伴Ⅱ、Ⅲ、 avF(ST段)下移占比50.00%、Ⅲ(ST段)下移>avL(ST段)抬高占比41.67%,與前降支遠段75.00%、12.50%、12.50%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89,3.49,3.23;P<0.05)。
右冠狀動脈近段病變患者心電圖V3下移/Ⅲ抬高<0.5占比90.32%、0.5<Ⅲ抬高/Ⅱ抬高<1.2占比9.68%與右冠狀動脈遠段病變患者6.45%、81.82%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66,17.32;P<0.05)。
通常情況下,冠狀動脈前降支為心臟前壁提供血液,以滿足該部位心肌細胞生存所需,若前降支發(fā)生狹窄或閉塞,則可造成心臟前壁缺血變性,甚至壞死。冠狀動脈前降支、回旋支或右冠狀動脈支撐著前側(cè)壁、下壁血液供應,此部位血管發(fā)生病變,可引發(fā)前側(cè)壁、下壁心肌細胞缺血缺氧,臨床心電圖特征表現(xiàn)為ST段抬高,因此認為AMI預后效果不僅與心肌梗死部位、面積大小相關(guān),還與梗死相關(guān)動脈有關(guān)[4]。長期以來,心電圖(ECG)被廣泛應用于心肌梗死疾病診斷中,在臨床上已突顯出較高應用價值。然而,冠狀動脈分支結(jié)構(gòu)較為復雜,心電圖判定心肌梗死部位與實際梗死相關(guān)動脈并非是簡單的一一對應的關(guān)系,因此導致心電圖診斷梗死相關(guān)動脈時有一定難度[5]。冠狀動脈造影(CAG)通過在左冠狀動脈或右冠狀動脈口注入造影劑,可清晰直觀的觀察到冠狀動脈及分支血管腔分布情況,雖然屬于一種有創(chuàng)檢查措施,但對病變部位、范圍、嚴重程度等可作出準確判斷。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144例STEMI患者前壁心肌梗死占30例,下壁心肌梗死占65例,前降支近段心電圖均以avR抬高伴Ⅱ、Ⅲ、avF下移及Ⅲ下移>avL抬高為主,可能和前降支越過前室間溝并折回下壁區(qū)域相關(guān)。右冠狀動脈近段心電圖以V3下移/Ⅲ抬高<0.5為主,其下壁導聯(lián)和梗死區(qū)域呈鏡相變化有關(guān)。由此可知,ECG對于AMI患者定位梗死相關(guān)動脈有一定價值,但受多因素影響,臨床診斷仍有一定難度,因此對于無CAG檢查相關(guān)禁忌證患者來說,應盡量行CAG檢查。
綜上所述,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時,可依據(jù)心電圖異常分布狀況推測出患者病變部位,且具有無創(chuàng)、快速等特點,可作為明確急性心肌梗死病變部位輔助診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