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輝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083-02
觀照近年來初中生的記敘文寫作現(xiàn)狀,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選材構思大同小異,除游于親情、友情的淺水區(qū)之外,幾乎很少涉足社會生活的深厚內(nèi)容;不能很好掌握描寫的方法,通過繪其聲、描其形、現(xiàn)其神,以具體形象表達對生活的感悟;不善于從生活的真實出發(fā)來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對美的體驗和對生活的體驗與深刻思考。因此,文中無我,生硬編造,流水敘事的“薄情之文”泛濫成災。
學生不會寫作文,也不愿寫作文,走不出寫作的困境,也成為語文教師關注的熱點問題。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從根本上講,就是要解決積累和表達的問題,陶行知先生指出:“作文這事兒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边@要求我們必須走生活化的道路,因為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在生活中學會積累,在觀察積累生活的過程中學會表達,才是寫作的正道。同時,掌握恰當?shù)氖闱榉椒ㄒ彩欠浅1匾摹?/p>
一、學會積累有情感內(nèi)涵的生活材料
及時地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記下來,這就叫積累。要指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學會記錄自己的生活、情感,經(jīng)常寫日記、雜感;積累還包括學生在語文學習生活中所獲得的知識,如妙詞佳句、詩詞警句、格言對聯(lián)、文學形象、影視媒體中獲得的信息以及寫作的基本方法等。只有積累豐厚了,才能厚積而薄發(fā)。反之,寫作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老舍先生說過:“小說是情感的記錄,而不是事實的重述。”寫作也是如此。事件、線索等僅僅是作文的表層結構,其深層結構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內(nèi)涵,那些沒有情感內(nèi)涵的材料不是作文的好材料。如何積累有情感內(nèi)涵的生活材料呢?主要有這樣幾種方法:
一要寫那些人人都能感知、體會的人之常情。情感雖然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內(nèi)在感覺,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就是情感具有可體驗性的生理、心理基礎。有許多情感內(nèi)容是人們共有的,共通的,傳達這樣的情感,就會激起別人的共鳴,就會使人感動。
二要寫那種超出常規(guī)的,但又合理合道的情感。有時候,人物的所作所為與一般的人不一樣,似乎不大正常,但這種反常的行為中往往包含著強烈的情感。這種情感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往往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當情理沖突,必須舍理取情的時候;當正確與正確之戰(zhàn),必然要舍棄一方,形成悲劇沖突的時候;當人物對某種事物癡迷、執(zhí)著到難舍難分而與常規(guī)的做法不一樣的時候;情感就開始動人了。
二、學會發(fā)現(xiàn)、感悟生活中的動人之處
1.感知社會脈動、呼應時代節(jié)拍,在理性的思考中表達對生活的真情
如一位學生寫的《不曾離開》,從一個皮鞋廠工人的勞作聲中,體驗“生活自身的呼吸”,表達對生活的依戀之情:
我以為它會離我而去的,埋在深深的廢墟中和機器嗡嗡的響聲里。但是我終于意識到,它是從街頭巷尾的瑣碎平凡中提煉出來的聲音,是永久的暗示,具有永恒的激發(fā)力量。即使商業(yè)是那樣出乎意料地自信,莊重,靈敏,進取并且不知疲倦,我也還是那樣地渴望,能再回到那個安靜而平凡的年代,傾聽皮鞋廠里的叮叮咚咚。
很多年后我再一次憶起他的眼睛,莊重而平靜。他讓我不需要理由地去相信,有些東西它從未離開也不會離去。即使只有一點點的堅守,它也還是會雕刻在生活自身的呼吸中,安靜而乖巧地微笑。
我們像頑劣的孩童,害怕孤獨,又那樣渴望能一個人去看破世間的種種。直到我們兒時的信仰一點點潰敗,久到世界上的紛繁都成為牽絆,才會驚覺,有些感情不曾離開,有的人,一直都在。
時代在前進,帶走了很多東西,又留下了許多思考,這篇文章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樣,在哲理反思中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
2.理解和掌握場景描寫的方法,學會繪聲、描形,以具體形象抒發(fā)細膩情感
如一位同學表現(xiàn)自己和外婆生活中的幸福體驗。他選擇了一個典型的生活場景,作者筆下“打桂花”的畫面充滿了詩情畫意,“碎金般”的桂花表現(xiàn)了生活詩意的芳香,也細膩地表現(xiàn)了小作者心頭甜蜜、悠長的幸福體驗:
與外婆一根長桿,祖孫二人的身影就在樹下立著。長桿有節(jié)奏地抖動,那顆顆桂花如碎金般灑落,不時有幾朵落在了外婆黑中帶白的發(fā)間,給她別樣的光彩。
粒粒精美小巧的桂花就這樣被外婆細心地平鋪在園中的竹席上,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我忍不住捧起一把桂花,湊近了鼻子使勁聞。這香不同于玫瑰的濃烈,百合的淡雅,卻以一種獨特的氣息沖擊著我的鼻腔,讓人怎么都聞不膩?!暗饶氵M城了,我包好了給你寄來,好嗎?”外婆一臉寵溺地看著我。“好!”兩人的笑聲在小小的院子上空回蕩。這時天空中似乎哪都是云,哪兒又都是天,陽光透過云層暖暖地照向院子,靜謐而溫暖。小小的幸福在我和外婆心中蕩漾。
3.讓“物”成為寄情、染情、傳情的推動器
文學作品中的物常常成為情感生發(fā)、寄托的對象,而“物”通常又是點染情感,傳達情感不可缺少的媒介。
看一位考生描寫荷花的作文片段:
白荷如此嬌弱柔軟,怎禁得起這狂風暴雨的吹打與折磨,心中不禁為之擔憂,彷徨。
殊不知,擔憂卻是不必的,那白荷毫不受風雨的任何影響,就這樣伸展著自己嬌柔的姿態(tài),雨水打落在花瓣上,形成一個個小水珠,滑落在綠葉上,在空中留下了一道美麗的弧線,雨仍下著,荷仍挺立著,思緒卻已飄到遠方,這種洗盡鉛華,除凈塵土的美,正是在大雨過后才能展現(xiàn)出的,畫面與記憶重疊了,記憶中的荷也是美的,卻又有些不同……
恍悟,兒時的我單純,童真,感受不到更深藏的美,只是沉醉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那種淡雅與純潔。而如今,成長中的我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靈魂之美,荷的清高與沖破塵埃的空明是靈魂的高貴,它面對風雨傲然挺立,面對阻礙奮勇抵抗的精神,無疑更美。
在這里,荷花不僅僅表達著對高潔情操的贊美,也是不屈抗爭精神的寄托。
三、“一瞬傳情,一目傳神”的細節(jié)顯情
細節(jié)最能顯情,惟其至小,感人乃深。下面這篇文章中的細節(jié)描寫很有特點:
回家后,母親坐在沙發(fā)上,定時在等我回來,她看我臉色微白,兩眼中的生機退卻的差不多了,她好像明白了什么,于是拖著疲憊的身子走到廚房,帶上口罩,從冰箱里拿出餃子(餃子是母親一個一個親手包的,因為我并不愛吃速凍餃子),將它們放入鍋中,我看著她嫻熟的動作,不知為何,眼淚止不住的往外流,淚眼朦朧中,我看到她大概快煮完餃子時,急忙用衣袖將眼淚擦干,因為我并不想讓她看到我哭泣的樣子,看著母親將餃子盛到碗里,再小心翼翼地端到我面前,然后將勺子不斷地轉(zhuǎn)動,她大概是想驅(qū)熱,怕我燙著,我忍著眼淚,催促她快去休息,因為我已經(jīng)在淚點崩潰的邊緣了,看著母親走進房間后,我壓抑很久的眼淚順著臉頰流了下來,淚水流入湯中,我卻毫不在意,就這樣,我吃著美味的餃子,喝著暖暖的湯,卻早已分不清是湯還是淚水,餃子吃完后,我笑了,因為我明白,這一次,我是帶著滿滿的幸福感吃完了這碗餃子,我也明白,我丟失了很久的小幸福又被我找回來了。那一刻,心暖暖的,也滿滿的,充實極了。
這個片段寫母女真情,不僅選取了母親的幾個細節(jié),如:“帶上口罩”“將勺子不斷地轉(zhuǎn)動”,更精巧的是小作者通過反復描寫自己流淚的細節(jié)來表達雙方的情感波動,而且寫出了細節(jié)變化的過程。從“急忙用衣袖將眼淚擦干”到“淚點崩潰的邊緣”到最后無法抑制“眼淚順著臉頰流了下來,淚水流入湯中”,情感的堤壩完全決裂。多么打動人心。
再如一位同學寫了一篇題為《看病》的作文,文中刻畫了一位認真負責的女醫(yī)生。在描寫她細心呵護病人之后,小作者點染了一筆:“她的白大褂上一個小小的紅十字格外顯眼,仿佛是盛開在雪地里的一朵紅蓮花,那么美麗,那么圣潔……”。
一位同學的母親去世了,他寫了一篇《母親》作為紀念。文中他寫母親下葬后的那個傍晚,他欲哭無淚,感情無以抒發(fā),遂以景代之:“傍晚時分,一輪清冷的月亮掛在有風的天空?!?/p>
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小景,雖不能驚天地泣鬼神,從選材新穎這個角度來看,并沒有什么優(yōu)勢,但如果學生能夠?qū)ζ溥M行情感化的處理,渲染出濃郁的情感氣氛,也可以收到感動人心的效果。
四、制造反差,在對比中顯示真情
對比,是把具有很大差異性,甚至矛盾和對立的雙方放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運用這種手法,既能夠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也能加強文章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有時在表達情感上能造成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有一篇《我和你》的文章,作者起先寫自己和父親的“對立”:
我,沉醉于朝暾夕月,落崖驚風的傳奇。
你,卻不懂得楊柳拂岸,曉風殘月的浪漫。
我,熱衷于大美無言的國畫;
你,卻只會好奇于庸俗的紙牌。
一次考試失利后作者感覺父親的心就是“那可望不可及的藍天,永遠不會觸到我那份傷痕累累的心的大地”,但“我”并不知道,自己的煩悶已化作巨石,擱在父親柔軟的心上。文章后半部分作者寫了一件對比性極強的事,寫父親來學校為自己洗衣服的場面:
我看見你端了一大盆衣服,兀自蹲在地上,左腳向前,右腳靠后,用力搓洗時濺出的泡沫,像不諳事的孩子,濺到你的褲管上、膝蓋上、頭發(fā)上。我望著你那微微傾斜的背影,那微微顫動的背影,感情的堤壩再一次猝不及防地決堤。
此時,作者寫到:
我哭了,你笑了。
我用力拭去眼角的淚,你用冰冷的大手握住我的手,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怎么莫名其妙地就哭了?”
我打開心扉,你笑臉相迎。
那已結冰的河流漸漸消失,化作理解的土壤,春暖花香。
眼,流過淚水而愈益清明,
心,經(jīng)過憂患而更加溫厚。
作者始終在“我”和“你”的對比中寫自己和父親由對立到理解,到彌合的情感轉(zhuǎn)變過程,使得愛在對比中愈顯動人,情在轉(zhuǎn)化中更顯綿長。
當然,除了以上介紹的幾種方法外。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立足于生活的真實情感表達,強化自我表答的能力。也要善于抓住事件本身的豐富性與曲折性,學會運用伏筆照應和設置情節(jié)波瀾,再現(xiàn)動人的生活。
記敘文寫作要有真情實感,應該把重點放在“有我”上,要著重落實記敘文的“有我之情”和“有我之境”;也要以四個“味”來引領學生感悟生活、表達情感,那就是:鮮明的時代味,深厚的文化味,優(yōu)美的文學味,濃郁的生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