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玲
【摘要】“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表現(xiàn)、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表現(xiàn)?!北疚膹恼Z感的培養(yǎng)角度,擬以調(diào)動學生已有經(jīng)驗,正確的語言診斷,精彩的語言示范,厚實的語言積累,這四方面加以探討。
【關鍵詞】習作 語感 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082-02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表現(xiàn)、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表現(xiàn)?!盵1]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對習作教學的性質與地位的闡述。但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我們恰恰忽略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與錘煉”的要求,往往把“學生是獨特的自由的人,習作是學生的生命的獨白和靈魂的對話”作為習作的重點。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闭Z文就是要“學習語文”,語感的培養(yǎng)是提高學生整體語文素養(yǎng)的要領。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是如此的重要,作為課堂教學組織者的我們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呢?
一、調(diào)動學生已有經(jīng)驗,促動語感的生成
語感,就是人們對語言的直覺感知的能力,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敏銳的感受力。葉老曾說過:“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去揣摩推敲,而要把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中去?!边@就是說,要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并把學生的社會語言實踐經(jīng)歷,作為語文教學的“源頭泉水”。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關鍵詞,營造學生可以充分地調(diào)動生活經(jīng)驗和生命體驗的空間,從而形成創(chuàng)作空間。如在進行《難忘的一件事》習作指導教學時,教師就是抓住三個關鍵詞“手機、保險柜、爸爸”,進行了以下的練習:先聽寫“夏天來了,我們?nèi)襾淼搅撕_吢眯?。爸爸是個‘工作狂,生活上的事兒都是媽媽料理的。我們和爸爸一起尋找手機,卻找不到。因為要游泳,爸爸去海邊前,將貴重物品放進酒店保險柜里的時候,把手機也一起放進去了。當我知道手機是開著的時候,我拔通了手機號,結果在保險柜里找到了手機。來到了海邊,我們決定照一張合照,爸爸發(fā)現(xiàn)手機不見了,急得不得了?!边@幾個句子,然后讓學生數(shù)數(shù)句子后朗讀,最后把句子排序。教師設置了這樣的作文要求:趙小晨把這六個句子的“文章”投到了《鄉(xiāng)村語文報》,《鄉(xiāng)村語文報》的編輯寫了這么一封信給他:如果你能把下面的問題寫清楚,我們是會把你的文章發(fā)表的:(1)爸爸怎么會發(fā)現(xiàn)手機不見的?他怎么著急?(2)“我們?nèi)摇敝甘裁慈??怎么找?說了什么話?(3)“我”怎樣知道手機是開的?(4)“我們”是怎樣笑話爸爸的?讓學生按“編輯給趙小晨的寫作建議”分組練筆,從而引導學生再造想象,六個句子變成了一篇文章。
“生活即教學”,生活是學生學習的泉源,語文是生活的提煉,習作是語文素養(yǎng)的表現(xiàn)。當學生把手機跟爸爸跟保險柜連接的時候,學生們寫的已經(jīng)都是他們自己的生活歷練和生命體驗。在練筆中,學生的語感自然而然地生成了。
二、正確的語言診斷,促進語感的培養(yǎng)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拆分、組合、理解、品味、吸收全過程的高度精髓。如果語感的能力具備了相當高的程度,在實際應用中就顯現(xiàn)為一觸碰到語言文字,就立即生發(fā)出正確的、多方位的、多層次的、豐富的直接感受、感悟、感觸,在閱讀時,不僅能敏捷地抓住語言文字所闡述的真實有用的信息,感知語義,體會感情,領會意蘊,品味境界,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語感能力低的,接觸語言文字時,在運用常用的剖析領會技能之前,只能理會其所蘊含內(nèi)在的只言片語,甚至曲解其意,難能理解言辭的要領。
在習作教學中,“修改作文”和“習作指導”的地位一樣,都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靶薷淖魑摹睍r,我們既可以進行“小組互改”,讓身為小組成員的學生在互相修改中,汲取同組同學的優(yōu)秀之處,改正自己不足之處;也可以進行“范文批改”,通過老師即時對學生的話語作出正確診斷,并指導如何修改,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促進了語感的培養(yǎng)。如在習作教學《難忘的一件事》的“學生匯報練筆”環(huán)節(jié)時,有這么一個片斷:
生:出門時,爸爸熟悉地掏出手機。
師:是“熟練”地掏出手機。
生:我和爸爸、媽媽、姐姐一起找。
師:“爸爸、媽媽、姐姐”的年紀比“我”大
生:爸爸、媽媽、姐姐和我一起找。
生:爸爸一邊找,一邊用嘴巴咕噥……
師:“咕噥”是口字旁,還用嘴巴嗎?
生:爸爸一邊找,一邊咕噥……
師:“咕噥”是兩個字,“找”是一個字,這就不平衡了,要講究對稱。
生:爸爸一邊尋找,一邊咕噥……
生:媽媽在找手提包……
師:是在手提包找……
生:……我在廁所找……
師:廁所不文明,改為洗手間。
生:……我嘆氣說:“手機在哪里呢?”
師:我嘆著氣說……
師:手機究竟放在哪里呢?“究竟”說明大家已經(jīng)找來找去也找不到。要讀出“我”無奈的語氣。
生:……我就打爸爸的手機號碼……
師:要注意循序漸進,加上“于是”……
生:于是,我就拔通爸爸的手機號。
生:因為要游泳,爸爸去海邊前,將貴重物品放進酒店保險柜里的時候,不小心把手機也一起放進去了。
師:不是“不小心”,是“一時糊涂”或“一時沒注意”。
……
又如在評講《難忘的暑假》時,有一位學生寫的是跟媽媽到佛山探親的事情,其中有這樣一個句子:“暑假里,我和媽媽很高興到佛山來?!碑斀處煱堰@個句子投影出示后,學生們在討論時都覺得這個句子把記敘文的四要素都交代清楚了,而且能運用“很高興”,寫出了心情,這是一個沒問題的句子。可當教師分析時,學生們才發(fā)現(xiàn)就這么一個十來個字的句子竟然有四個毛?。旱谝?,“‘我和媽媽”這個“和”用的不當,媽媽是成年人,“我”是未成年人,應該是“我隨媽媽”;第二,“我”在廣州,不能說“到佛山來”,應是“到佛山去”;第三,“很高興”不當,“我”到佛山去可能是第一次,會“很高興”,但媽媽是成年人,廣州到佛山并不遠,媽媽應該已來過佛山,所以應是“我很高興隨媽媽”:第四,到佛山去干什么?探親是因為什么原因呢?如果是因為親人生病而來,那可不能說“很高興”。
根據(jù)小學生形象記憶強于抽象記憶的特點,在“習作修改”中,一邊聽學生匯報,一邊進行糾正,還要求學生把正確的語句再朗讀一遍,讓學生正確、敏銳、強烈地去感覺、感知、感悟語言,從而達到在教師語言的指導下和學生自己的朗讀下,雙管齊下,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精彩的語言示范,促成語感的提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教師本身的語感就應該是超群絕倫的。模擬效法是人類學習、掌握技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對于剛學寫作的學生來講,我們應大力倡導模仿和借鑒范文,學習其寫作方法與技巧。如在進行《節(jié)約用水,從自己做起》習作指導教學時,教師一邊口述“范文”,一邊讓學生進行評議。
師:人們都說:“水是寶貴的自然資源?!?/p>
生:文章以俗語的引用為開頭,既點明了水的重要性,又吸引讀者。
師:可我不這么認為。每次用水的時候,我總是把水龍頭擰到最大,隨著“嘩嘩”的流水聲,水花四濺。
生:文中“我”的做法與常人不一樣,這樣寫能吸引讀者閱讀的興趣。
生:從“‘嘩嘩流水聲”中,可以看出“我”真的“把水龍頭擰到最大”。
師:媽媽看見了,總是嘆著氣說:“你這孩子!難道你不知道節(jié)約用水嗎?”我總是滿不在乎地說:“媽,您別擔心!水多著呢!您看,一打開抽水電閘,水就源源不斷地從井里抽出來了,這說明井里的水滿滿的,任我們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而且水到處都有,哪用節(jié)約?”聽了我這話,媽媽總是一邊搖頭嘆氣,一邊走過來把水龍頭擰緊一點。
生:文中運用了語言描寫,寫出了“我”對浪費水資源的錯誤認識。
生:“而且水到處都有,哪用節(jié)約?”是一個反問句,寫出了“我”不節(jié)約用水。
師:在寫作時,同學們最擔憂的是字數(shù)不夠。(學生紛紛點頭)把句子寫具體寫生動,不但妙趣橫生、吸引讀者,還多了不少的字呢!
師:夏天是我們南方的雨季??墒牵衲甑奶鞖夂芄殴?,都已經(jīng)是六月了,還沒有看見雨兒的身影。田里的地都裂開了,像老奶奶那龜裂的手似的,赤著腳踩下去,泥土像石頭那么硬,硌得痛極了。
生:“六月的天,孩子的臉”,六月了,卻不見雨兒的身影,的確古怪。
生:田里的地“像老奶奶那龜裂的手似的”,這比喻很生動。
生:“泥土像石頭那么硬”,這說明多么干旱啊!
……
在“范文”展示中,如果教師以其精彩的語言示范,將文章娓娓道來,學生不但獲得了指導,也促成了語感的提升。
四、厚實的語言積累,促發(fā)語感的內(nèi)化
葉圣陶先生也說過:“寫東西靠平時的積累……小學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xiàn)他今天以前的知識、語言、思想等方面的積累?!盵2]《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了“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盵1]可以說,積累是習作教學的源頭。豐厚的詞匯積累,才能在習作時得心應手,揮灑自如?!耙探o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成為自來水”。教師本人厚實的知識累積和杰出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就如自來水一樣,綿延不絕地流向學生,潤澤學生知識的沃土,培育學生茁壯成長。因此,教師要堅持努力學習,堅持用豐富的知識來充盈自己的口頭語言詞匯,讓自己的口頭語言靈動鮮活,讓學生油然欣賞,愉快接受。如在進行《“愛”的話題》習作教學時,《游子吟》《背影》等名篇隨口而出;在進行“民風民俗”習作教學時,王安石的《元日》、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jié)》等名作佳段侃侃而談;在進行《我和書的故事》習作教學時,劉向、朱熹、莎士比亞、高爾基等中外名人讀書名言娓娓道來……讓學生在佩服、對寫作有所感悟之余,也品嘗到語言本身固有的魅力,懂得了積累的好處,語感也油然而生。
在教學中,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要以強大的語感修養(yǎng)和幽默的浪漫情懷,引領學生在遨游祖國語言藝術殿堂中感受中華民族川流不息的生命,磨練對語言的直覺感知能力和捕捉民族語言固有的靈氣和神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教師嚴謹?shù)恼Z感熏陶下,隨著學生的語感的提升,寫作水平自然就提高,而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表現(xiàn),那么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yǎng)就能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2012:200.
[2]劉濟遠.小學語文教學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