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珺
苦瓜有好多別名,比如涼瓜、錦荔枝、紅羊,在我老家則稱之為“癩葡萄”。我小時候,爺爺家的菜園里就種著癩葡萄,奶奶有時會摘一個給我當(dāng)零食吃。我一直以為它只是一種水果,記不得家里用這東西做過菜。當(dāng)時所見的癩葡萄是長圓形的,宛如小瓜,外表疙疙瘩瘩,里面的果瓤夾雜著圓溜溜的瓜子,呈猩紅色,只有很淡的一點甜味,并沒什么吃頭。在小孩子的心中,很詫異為什么大人們要種這樣既不好看也不好吃的無聊水果,長大后才知道,原來癩葡萄就是大名鼎鼎的苦瓜,其果肉可以入菜,在嶺南、閩臺等地區(qū)很受歡迎。北京的菜市上也有苦瓜賣,都是長條形,與我小時候所見略有不同,外皮則是同樣的疙疙瘩瘩。
苦瓜帶一個“苦”字,味道確實是苦中帶澀,可又包含著一種特殊的清香,而且很有回味。好像所有味道發(fā)苦的東西都有清火的功能,苦瓜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本草綱目》明確記載苦瓜味苦性寒,有“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的大效。據(jù)說苦瓜另有一個綽號叫“君子菜”,意思是雖然本身清苦,但絕不把苦味傳給與之同燒的其他食材,相反還能襯托出他物的鮮美,宛如良師益友,令人擊節(jié)贊賞。
苦瓜去掉內(nèi)囊,剩下的青色皮肉適宜切成片炒肉片吃,也可以切塊燉湯。有人怕苦,炒前先將苦瓜片用開水燙幾次。這樣雖能濾掉一大半苦味,但清香之氣也減弱不少,而且苦瓜被燙得半熟后再加油炒,便失去了其鮮嫩的口感。廣東人和福建人擅做苦瓜,最簡單的一種方法是用開水略煮,直接蘸生抽吃。如果將苦瓜與豬的大棒骨一起用小火慢慢燉煮,便成為一道“涼瓜龍骨湯”,味道微苦而大甘,清補降火,最宜在燥熱之季食用。
苦瓜其實也是一種重要的藥材,除了清火外,對中暑、腹瀉、胃疼都有治療作用,而且還能減肥?,F(xiàn)在市面上有不少苦瓜茶和苦瓜所制的營養(yǎng)藥劑,很受歡迎。在我看來,與其花高價喝這些茶、吃這些藥,還不如直接多吃些苦瓜做成的菜和湯,說不定更有用些。
苦瓜不但味道獨特,形象也頗為奇崛,似丑而實美,與“瘦皺漏透”的太湖石有異曲同工之妙,古人常將其置于案頭,充當(dāng)清供。清初的著名畫僧石濤很喜歡吃苦瓜,也喜歡苦瓜的模樣,因此給自己起了個別號“苦瓜和尚”。這個別號里,隱隱藏著一種宗匠的氣度,難怪古龍的武俠小說《陸小鳳》中有一個武功絕頂?shù)纳艘步小翱喙虾蜕小?。畫家張大千一生以模仿石濤見長,也喜歡以苦瓜入畫,還刻了一方“苦瓜滋味”的印章。他還是美食家,擅長烹調(diào),但我并沒有見到他愛吃苦瓜的記載,所謂“苦瓜滋味”,大概只是指石濤的畫風(fēng)吧。
江浙人和北方人喜歡吃苦瓜的不多。我大舅平時最注重養(yǎng)生,認(rèn)為苦瓜能祛病延年,時常勸人多吃苦瓜,可惜后輩大多不習(xí)慣這股苦味,乏人響應(yīng)。在大家看來,苦瓜雖好,卻和嚴(yán)肅端謹(jǐn)?shù)拈L輩一樣令人敬畏,以至于難以親近。而我對苦瓜的格調(diào)頗為欣賞,但也沒到嗜食的地步,偶爾會買兩根清炒,還是覺得很開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