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昭瑩/文 顏開/畫 張焯生/書
“鏟刀磨鉸剪,冇利冇使錢”“收買雞毛、鴨毛、鵝毛……雞腎皮、牙膏殼……舊書紙、舊報紙、爛膠鞋!”如今,這些吆喝聲對于年輕的梧州人來說已然陌生。隨著時代的變遷,梧州老城的一些老傳統(tǒng)、老習俗已逐漸退出長洲島百姓的生活。
梧州市的長洲島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桂江河畔綠水青山,三洲兩岸老街古巷,都蘊藏著別具一格的地方民俗風情。為此,長洲區(qū)民俗風情采集工作室征集、整理了一批較能反映本土民俗風情的主題內容,將其用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其中包括“風味小吃”“傳統(tǒng)節(jié)慶”“兒童游戲”“古今行業(yè)”“農耕文化”“下俚傳說”“發(fā)大水”“長洲菜農”“疍家生活”九個系列。
這近百幅民俗畫質樸天然,極具濃郁鄉(xiāng)土氣息,展現(xiàn)出長洲古村落、梧州老城的往事和舊貌。以下是部分民俗畫的簡介:
腌酸肉
酸肉是長洲區(qū)倒水鎮(zhèn)美食之一,舊時交通不便,物資匱乏,所以村民均喜愛用“酸壇”制作和儲藏酸肉。
水浸糍
逢年過節(jié),長洲人喜歡做水浸糍。制作水浸糍時,要將粉漿煮熟脫水,再把粉團高高舉起,使勁摔打成鞋底的形狀,故又稱之為“鞋底糍”。
石磨豆?jié){
石磨豆?jié){是用石磨通過細工慢磨制作出來的豆類食品,其口感細滑,豆香濃郁,保留了黃豆中所富含的多種微量元素。石磨豆?jié){在長洲沿襲千年,長盛不衰,是老少皆宜的一種健康飲品。
春節(jié)
長洲的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燈籠、貼春聯(lián),人們不僅在大門前貼“新春納?!钡茸謽?,在后房門也會貼上“后來更好”等楹聯(lián)。春節(jié)前夕,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即使輾轉千里、跋山涉水,也會趕回家中,與親人吃上一頓熱氣騰騰的團圓飯。屆時,鄉(xiāng)村街市一片歡樂祥和。
端午節(jié)
自古以來,長洲民間習慣于端午節(jié)時在門前插艾葉、菖蒲、香茅等芳草,以驅除瘴氣、祛病辟邪,還會賽龍舟和包粽子,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中秋節(jié)
中秋之夜,一家人圍坐在朗朗明月下,沐浴著涼爽秋風,孩童聆聽著大人講述“嫦娥奔月”“吳剛砍桂”的古老故事,老人享受著兒孫繞膝的親情,可謂其樂融融。
跳橡皮筋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跳橡皮筋是女孩們最喜愛的課間游戲。下課后,操場上到處是跳橡皮筋的女孩?!?234567,馬蘭開花21,256、257、28、29、31……”女孩們邊跳邊唱著歌謠,快樂極了。
滾珠車
能夠飛快滑動的滾珠車是孩子們喜愛的玩具。滾珠車主要由一塊木板和三個滾珠輪子構成。孩子們喜歡選擇陡峭而平坦的斜坡,坐著滾珠車從坡頂上呼嘯而下。
彈棋子
彈棋子是男孩們喜歡的游戲之一,他們一下課便趴在地上玩彈棋子,指法了得的“常勝將軍”往往成為孩子們的偶像。
撲雞朦(捉迷藏)
舊時孩童常玩“撲雞朦”(捉迷藏)游戲 。游戲當中,由一個孩子扮演“黃蜂”,“撲”(趴)在山體或者墻根處蒙著雙眼,并高聲叫喊:“躲雞躲密實,冇俾(不給)黃蜂蜇屎弗(屁股)。”于是,所有扮演“雞仔”的孩子都在叫喊聲中躲到樹下、草堆、床底、衣柜、水缸等隱蔽處,等待“黃蜂”將他們一一找出來。
換煲底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普通人家的鐵鍋或銻煲,即使用到穿孔漏水也舍不得更換,每逢門外傳來“補銻煲——補鑊頭——換煲底”的吆喝聲,家家戶戶就會把穿孔的鐵鑊、銻煲拿出來,讓人修補。
閹豬佬
閹豬佬是一種特殊的行當。他們干活前,要用粗麻繩綁住小公豬的四腳,把小豬四腳朝天固定在一塊門板上,然后施行閹割手術。被閹割后的小豬沒有性激素,不再想入非非,吃了睡,醒了吃,全心全意長肉。
媒婆
舊時,梧州農村交通條件和通訊設備相當落后,很多適婚女孩生活在很小的圈子里,極少與外界接觸,婚姻大事成了難題。因此,專門為適齡未婚男女青年穿針引線的媒婆就成為了一種職業(yè)。只要雙方生辰八字匹配,她便使出“樹上雀仔扼(騙)落樹”的嘴上功夫,上門撮合一番。
剃頭佬
走街串巷的剃頭佬很受老百姓歡迎,他們會為客人修理蓬亂、過長的頭發(fā),順便把客人的胡子也剃掉,讓客人們容光煥發(fā)。
收買佬
收買佬通常肩挑籮筐、手搖銅鈴,在街巷里一路高喊:“收買雞毛、鴨毛、鵝毛……雞腎皮、牙膏殼……舊書紙、舊報紙、爛膠鞋!”家家戶戶聞聲而動,把家里的廢舊物品賣給收買佬以補貼家用。
拔牙
過去,鄉(xiāng)村衛(wèi)生條件差,街邊游醫(yī)在沒有任何消毒措施的情況下,在路邊或者集市擺出一張小凳,就幫人拔牙。隨著科學的進步,這種游醫(yī)已經(jīng)銷聲匿跡。
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是將低水位的水往高水位運送的一種抽水用具,一般用于農業(yè)灌溉,在兩廣地區(qū)多見。
蹚碓
人們在使用“蹚碓”時,用腳踏碓尾來控制碓頭的升降,一上一下,一起一落,碓臼里的谷物就會慢慢被砸開谷殼,甚至被砸成粉末。
賣魚花
長洲人善養(yǎng)魚花,聲名遠播,20世紀中葉曾經(jīng)創(chuàng)下全國產量之最。在塘邊賣魚苗是長洲的一道風景,賣者一邊與客人討價還價,一邊手拿“魚花碟”拍打水面給魚充氧。
水上婚禮
漁民婚嫁與岸上婚嫁一樣,都要遵照傳統(tǒng)的禮節(jié),而漁民舉辦婚禮的特別之處是要“搭船棚”?;槎Y過程是第一天敬神,第二天祭祖,第三天“拜堂成親”。新娘在夫家舉行過祭祖儀式后,才算是夫家的正式成員。
曬魚干
撒網(wǎng)捕魚后,漁民會迅速將鮮魚送到街市出售,掙錢養(yǎng)家。而在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漁民會在河邊支起竹架,將一些肉質較好的河魚曬成魚干,儲存起來過冬時食用。這就是長洲人常說的俗語“好天揾好落雨柴”的最好寫照。
長洲屎艇
長洲人的運糞船一般??吭诤訓|的牛屎碼頭,滿載的糞船返航時,由于貨沉又逆水,需要船工有相當?shù)捏w力和技術才能確保不翻船。久而久之,船工練就一身過硬的駕船本領,用“老梧州”的一句俗話來形容就是:“長洲屎艇快過龍船”。
有糞罱無
以前,長洲島人種菜需要大量農家肥,所以他們在天還沒有亮時,就擔著糞桶挨家挨戶上居民家收糞。而居民出門倒屎尿時一般睡眼惺忪、頭發(fā)蓬亂、羞于見人,因此也要趁著夜色未盡做好這件事,這就是梧州人常說的俗語“倒尿咁早”的來歷。
淡定應對
洪水一來,居于高水位的家庭紛紛呼朋喚友“睇大水”;低水位的家庭對于這種周期性的輪回早已司空見慣,平靜地看著洪水緩緩進屋、節(jié)節(jié)攀升。大家不慌不忙,水高一寸搬一寸,甚至水浸到腳踝,一些人還在悠閑地打麻將。一場洪水,見證了城市的淡定。
西水借用
在汛期,洪水如猛獸來勢洶洶,水到之處,人們紛紛停工、停市、停學,動員一切力量“搬大水”。幾乎一夜之間,高水位店鋪和民宅的墻上,被貼滿“西水借用”的字樣,門前擺滿了各家各戶的被鋪蚊帳、鍋碗瓢盆,那是低水位家庭匆匆搬來的家當。城市秩序與生活節(jié)奏被洪水打亂,但是在非常時期大家能夠互相體諒、幫助。一場洪水,見證了城市的包容。
空中購物
洪水上街,商販則抓住商機紛紛租來板艇,載著油、米、面等食品,游走于被洪水浸泡著的大街小巷一路售賣??罩匈徫?,讓災民有飯吃,不挨餓。一場洪水,見證了城市的智慧。
漁歌唱晚
泗洲自古美女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清末“疍家西施”鐘一晚。每逢夕陽西下,漁舟逐浪,洲頭到處是“漁歌唱晚”的美景。鐘一晚最喜歡唱“日落西山醉云霞,波光水影照漁家。打漁撒網(wǎng)心歡暢,漁歌唱晚樂開花”的歌詞。歌聲一響,村里的后生仔便走出家門,欣賞美景麗人靚歌,梁炳賢便是其中之一,他常與晚妹以歌傳情,最后終成眷屬。據(jù)族譜記載,梁炳賢(1908~2004年)享壽97歲,其妻鐘一晚(1908~2008年)享壽101歲。
唱下俚歌
明代嘉靖年間,泗洲島鄉(xiāng)紳李法現(xiàn)大擺宴席做壽,席間,主人舉杯建議同唱下俚歌,眾人齊聲叫好,于是“下——俚”的悅耳聲韻在泗洲上空回蕩……此后,泗洲人每年元宵節(jié)都舉辦青山廟會,下俚歌也就成為洲人喜聞樂見的曲調。耕夫、撐船郎、學生哥、教書先生、蠶花姑娘等,閑時總喜歡唱下俚歌來抒發(fā)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