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愉
摘 要:金元災害詞數(shù)量可觀,作家身份各異,反映的災害種類眾多。為我們展現(xiàn)了從華北到西南等地域的災情及應對情況,還原考實了多次災害的具體細節(jié),是兩宋災害詞的承續(xù)與發(fā)展。將災害書寫與道家文化相結合也讓讀者耳目一新。這些作品克服了唐宋以來詞體表現(xiàn)題材單一的不足,擴展了詞的表現(xiàn)功能。在詞的演進發(fā)展和災害文學本身的書寫上都是難能可貴的重要一環(huán)。
關鍵詞:金元 災害詞 詞體演進 題材擴展
中圖分類號:I20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8)02-60-66
中國文學史上的災害書寫自先秦的神話傳說,至后世的詩賦小說,可謂是不絕如縷。對于風霜雨雪、干旱洪澇、地震揚沙等各種災種書寫備矣。而細美幽微、含蓄內(nèi)蘊的詞有沒有反映災害的作品呢?唐五代的文人詞多是寫歌筵酒女、閨房思婦相思怨別的小詞,時有《花間集序》云:“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即使是李后主后期的“士大夫之詞”也未得見直接反映災情與賑災救災的作品。極盛時期的兩宋詞對災害的書寫已經(jīng)初露端倪,據(jù)統(tǒng)計,反映災害災情、賑災消退的有一百余篇,“在《全宋詞》中,整篇以現(xiàn)實災害事件為表現(xiàn)主題的詞作計有二十余首”。2不論就其數(shù)量還是題材本身而言,對于我們印象中“文小、質(zhì)輕、徑狹、境隱”3的詞都是一種突破。承繼兩宋的金元災害詞在災情種類、災害地域等多方面都有所擴展。據(jù)此來探討詞之演進發(fā)展與災害書寫的流變,無疑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由于金元詞的分野歷來眾說紛紜,難以擇其一說。故現(xiàn)以唐圭璋的《全金元詞》為底本,將金元詞合而觀之,考察兩代災害詞作的相關情況。翻閱《全金元詞》,直接正面書寫災情以及側面表現(xiàn)災害的詞共有18首,涉及風雪寒潮、干旱饑荒、蠻煙瘴氣等多種災害。筆者擬就以災種為主線,進而解析金元災害詞的藝術手法、承續(xù)創(chuàng)新、地域特色。
一、干旱渴雨
承襲了兩宋災害詞的表現(xiàn)主題,水旱災害也是金元時期此類詞作的常見題材,尤以丘處機、許有壬的旱災詞和喜雨詞為代表,直接刻畫了大旱之下的農(nóng)事農(nóng)民以及統(tǒng)治階層賑災救災的情景。作為一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國家,旱澇災害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農(nóng)作物收成和正常生活,水旱無情,自古而然。金元的旱災詞較為典型的是長春真人丘處機的幾首詞作,充分表現(xiàn)受災狀況以及應對措施。
《報師恩·夏旱》描摹了盛夏時節(jié)干旱少雨,萬物凋敝之狀。其詞云:“時當正熱,正值天高時雨闕。萬里晴暉,云欲生來風旋吹。如爐天地,盡日炎炎镕暑氣。物困人疲,憶得前春嫌雨時。”1烈日炎炎,晴空少雨。以爐為喻,尤見其熱。“物困人?!倍潭趟淖?,簡潔準確地表現(xiàn)出萬物凋敝、毫無生機之態(tài)。最后一句今昔對比,春日還嫌淫雨多,而今正值缺雨時。寥寥幾句把少雨炎熱的天氣,自然萬物與人們的困頓,還有春夏兩季的對比都涵蓋其中。作為道士,丘處機的災害詞還記錄了他在旱災以后齋醮祈禱的宗教儀式?!锻h行·因旱贈渭南王坦公醮上諸道友》:“九夏疲天旱,萬物傷時熱。算都為人心,分外生枝節(jié)。斗衣鮮馬,壯社火班行引拽。小兄弟虛耗村村結。 下士無邪正,上帝分優(yōu)劣。咱心不同,彼志胡漂撇。啟虔誠修齋念善,因循歲月。望賢圣,空里相提挈。”2據(jù)郭武整理的《丘處機年譜》,從大定十四年起,一直到大定二十年,丘處機都隱居在磻溪修煉3。從詞的題目可知這首作品應作于他在磻溪修煉期間。上闋寫遭逢大旱后他和其他道友帶動鄉(xiāng)民齋醮祈福消災的場面,下闋期盼大家虔誠修善感動上天,以求幫扶的愿望。這首詞顯示了丘處機悲天憫人的情懷,忠實記錄了他在陜西進行宗教儀式的場景。在替百姓王公做道場的同時,這也是他向大眾積極傳教布道的表現(xiàn)。
丘處機在苦行修煉期間一直和社會底層的農(nóng)民走得很近,對氣象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傷害感同身受。喜雨詞《忍辱仙人·春澤二首》凸顯了他與民同喜、與民同憂的情懷。其一:“數(shù)載田苗長亢旱,今春雨雪何滋漫。嘉兆分明知過半。將來看,掀天大熟歌謳滿。 二月花開成片段,千株柳發(fā)排堤岸。又待教人裝好漢。相呼喚,提壺挈榼爭跳竄?!?大旱之后春雨滋潤,祥瑞之兆讓作者忍不住暢想未來豐收之景。詞尾寫人們奔走相告,載歌載舞的欣喜。從以往的亢旱到天降甘露,從詞人自己的期許到人們的喜悅,從多個角度刻畫了這場及時雨的可貴和人們的快樂。第二首詞延續(xù)了喜悅興奮之感,“一澤天恩齊慶賀,群生地著無饑餓。愁態(tài)眉間都蹴破。還真?zhèn)€,盈街堆畝收田課。 醖酒邀賓時唱和,排筵看食重堆棰。醉飽腥膻心不挫。嬌矜過,卻憂福里潛生禍?!?除了豐收之喜,還有文人間的宴飲唱和。這一類作品在宋詞中就屢有見得,比如李之儀的《浣溪沙·和人喜雨》,“一番甘雨報佳時。聞道醉鄉(xiāng)新占斷,更開詩社互排巇?!?亦為甘雨之后的文人集會。而丘詞的描寫更為細膩,除了降雨和文人唱和,更多的筆墨留給了民眾的表現(xiàn),由愁到喜,情緒刻畫到位。丘處機素來掛念民事,《元史·丘處機傳》記載:“丁亥,又為旱禱,期以三日雨,當名瑞應,已而亦驗?!?這也是他能與民同樂書寫民生疾苦的緣由。
元代文學家、中書左丞許有壬的《水調(diào)歌頭·和鄭彥章韻》也是一篇反映久旱喜雨的典型作品,其中體現(xiàn)了天人感應,祈福于天的思想?!按簛砭脽o雨,都作艷陽天。天公素念民事,其忍穢良田。鞭起九淵濃睡,散作兩間膏澤,生意發(fā)天然。聽得老農(nóng)語,大有是今年。 玉堂深,金闕近,亂云煙。乾坤放眼無際,何物不鮮妍。休把圣功收斂,要使人心滿慰,萬事此為先。我老歸農(nóng)好,宜買潞河船。”8長期無雨,以天不忍民受苦而詰問于天,膏澤降至,生機煥發(fā)。借老農(nóng)之語,展望豐收盛況。下闋轉為對蒼天圣功的贊頌,希望延續(xù)良好勢頭。這一篇作品相較而言稱頌意味更為濃厚,對具體受災情況描述較少。
通過對以上詞作的分析,金代的旱災詞要略多于元代。但它們從災情的具體情況、持續(xù)時間、賑災應對、人物語言、內(nèi)心刻畫等都有所表現(xiàn),基本涵蓋了災害文學書寫應有的要素。也突破了傳統(tǒng)柔美艷麗的花間傳統(tǒng),是詞這一文體走向生活化,刻寫身邊事的重要表現(xiàn)。
二、嚴寒饑荒
風雪嚴寒是金元詞中著重關注的又一災害,其中還包括了由嚴寒或其它原因造成的減收饑荒,一并納入此類災害進行探討,涉及馬鈺、王處一、丘處機以及無名氏的共四首詞,前兩位道士的作品同樣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而后兩位作者涉及的災害發(fā)生時間或地域更為具體,具有證史補史之用。
(一)寒潮
丹陽子馬鈺的《戰(zhàn)掉丑奴兒》即是一篇直接表現(xiàn)貧民饑苦的佳作。“風刀雪箭三冬苦,當恤貧兒。身上無衣??诶餆o餐常抱饑。忒孤恓。 人人正好修功德,當起慈悲。拯溺扶危。設粥都來百日期。立仙梯。”1風雪交加,寒冷困苦,貧困之人衣著單薄,饑腸轆轆。詞人期盼喚起人們的慈悲心,修德濟貧,施粥幫扶。對受災人群的悲苦情狀寫得更加細致,饑寒交迫,孤獨奔忙。此前幾首旱災喜雨之詞對人物的刻畫基本還是以語言感受和??嗟臓顟B(tài)為主,還未涉及到貧苦外形的呈現(xiàn)。王處一的《謝師恩·答皇親見召》:“三冬凜冽彤云布。六出飄飛絮。地凍天寒難進步。滿途冰雪,喚回童稚,且向茅庵住。 貴州大醮無推訴。必要功圓聚。遠逝新亡皆濟度。加持妙道,展舒云宴,一會朝元去。”2上闋鋪敘了寒風凜冽,天寒地凍,積雪深厚的嚴寒之貌,下闋提到了這是災后的齋醮禱告。
從王處一、丘處機的相關詞作中,我們都看到了道士齋醮,這樣一種道家的宗教儀式在元金代受災之后是經(jīng)常采用的,并且這種儀式具有祈禱減災和布道傳教的雙重作用,這本身也提升了道教在民間與官方的影響力。
(二)饑荒
由于多種災害的影響所造成的饑荒往往比單一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大得多,丘處機的小令《無夢令·皇統(tǒng)年》就展現(xiàn)了受災后饑餓愁苦的慘狀:“皇統(tǒng)年時饑餓。萬戶愁生眉鎖。有口卻無餐,滴淚謾成珠顆。災禍。災禍。災禍臨頭怎躲?”3語言平易淺白,直接敘述了饑餓少糧的困境和對災禍難以應對的無奈,反復出現(xiàn)“災禍”一語,可見災難深重,破壞力強。查閱史料,筆者發(fā)現(xiàn)皇統(tǒng)年間的各種自然災害可謂接連不斷,不可勝數(shù)?!督鹗贰じ瞪魑鳌罚骸懊髂辏ɑ式y(tǒng)元年),陜西大旱,餓死者十七八。”4“(皇統(tǒng)四年)甲辰,以河朔諸郡地震,詔復百姓一年,其壓死無人收葬者,官為斂藏之。陜西、蒲、解、汝、蔡等處因歲饑,流民典雇為奴婢者,官給捐贖為良,放還其鄉(xiāng)?!?(《金史·本紀·熙宗》)此時的丘處機正是在陜西,僅僅是陜西這一地區(qū)就有旱災、地震,死傷慘重。另據(jù)《金史·五行志》:“皇統(tǒng)元年秋,蝗?!甓拢鹾勇佛?。三月辛丑,大雪?!?,陜西旱……十月甲辰,地震。 ……九年四月壬申夜,大風雨,雷電震寢殿鴟尾壞。……丁丑,有龍娛于利州榆林河上。大風壞民居官舍十六七,木瓦人畜皆飄揚十余里,死傷者數(shù)百,同知州事石抹里壓死。”6皇統(tǒng)年間,在全國范圍內(nèi)災害頻發(fā),地震大旱、大雪秋蝗、壞屋死傷……另《大金國志》也有關于蝗災和旱災的記錄,可和《金史》參證比對:“(皇統(tǒng)五年)秋七月,國中大旱,飛蝗蔽日。是月,詔蠲民租?!?
由此觀之,《無夢令·皇統(tǒng)年》可視作皇統(tǒng)年間災禍的縮影。雖然沒有具體的災害種類以及發(fā)生地域,但緊鎖的眉頭,饑渴難耐的災民已能說明一切。以一小令,統(tǒng)攝皇統(tǒng)年間的受災情形,見微知著,一葉知秋。
《無夢令·皇統(tǒng)年》是從熙宗皇統(tǒng)年間這一時間段來書寫災情,而無名氏的《減字木蘭花》則是反映并州一地的受災產(chǎn)情況?!安⒅菟纾淌螂x離成腐草。馬困人疲,惟有郊原雀鼠肥。分明有路,好逐衡陽征雁去。鼓角聲中,全晉山河一半空?!?并州霜凍使多種糧食作物造成凍害,麥苗枯萎死亡。人馬疲困,這些腐草倒是喂肥了麻雀老鼠。下闋則寫山西大地兵禍橫行,蒼茫四顧。這首詞查無作者,根據(jù)周密《浩然齋雅談》對此詞的評述可大致推定寫作的時間與背景?!敖鹭懹又校咽鼙?,人情洶洶,忽有書一詞于府治宣詔亭壁間云:(引原詞文本從略)蓋鬼詞也?!?“貞佑”這個年號金宣宗共使用了五年,而太原就是詞中的并州。貞佑年間正值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zhàn)之際,“(成吉思汗八年,金至寧元年,1213年)是秋,分兵三道:命皇子術赤、察合臺、窩闊臺為右軍,循太行而南,取保、遂、安肅、安、定、邢、洺、磁、相、衛(wèi)、輝、懷、孟,掠澤、潞、遼、沁、平陽、太原、吉、隰,拔汾、石、嵐、忻、代、武等州而還。”2山西大部分地區(qū)俱已被蒙軍攻占,包括太原。詞中的“霜”也和《元史》中的“秋”相合。此次戰(zhàn)役一直持續(xù)到1214年(貞祐二年,蒙古成吉思汗九年),三路軍隊共破90余郡,沿途所占之處人民盡遭涂炭??梢姟稖p字木蘭花》描述的就是秋日的太原城在遭受霜凍之后又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以后的情景。
綜上,鉤沉《減字木蘭花》的創(chuàng)作背景,我們發(fā)現(xiàn)這首佚名詞大致的創(chuàng)作時間就在貞祐二年蒙元軍隊攻破并州以后,它是這場戰(zhàn)爭創(chuàng)痛的一個縮影,是對三路攻金之戰(zhàn)的具象化表現(xiàn),以補正史之粗疏。另一方面,通過相關災害描寫進行詩史互證,使這首《減字木蘭花》的系年進一步細化,明確了詞中的人事物。
三、蠻煙瘴氣
除了以上全篇以災害或喜雨祈禱為表現(xiàn)主題的災害詞外,還有一部分涉及瘴癘瘴疫的詞作。這些詞大多是詞人出使、貶謫、赴任、行軍途中記錄下的極具地域特色的作品,它們都部分表現(xiàn)了兩廣、福建、交趾等地的南方地區(qū)偏僻險惡的地理環(huán)境。它們雖不以直接反映瘴氣所帶來的病痛為主題,但從中可洞見中原人對這些“蠻荒之地”的地域偏見和內(nèi)心惶恐。
“傳統(tǒng)醫(yī)學中所講的‘瘴氣,是指南方山林中濕熱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氣體,多指是熱帶原始森林里動植物腐爛后生成的毒氣?!?而瘴癘多是指由瘴氣而引起的多種疾病的總稱。時人可以說是談瘴色變,《元史·本紀第十五》:“湖廣省言:‘左、右江口溪洞蠻獠,置四總管府,統(tǒng)州、縣、洞百六十,而所調(diào)官畏憚瘴癘,多不敢赴,請以漢人為達魯花赤,軍官為民職,雜土人用之?!?官員們多不敢赴任,官職需要任用當?shù)厝?。王惲的《摸魚子·送雷彥正西還,時授恩州倅》就將瘴氣之地看作龍?zhí)痘⒀?,“當時漢將征西幕,氣壓瘴江煙雨。還自許。盡虎穴雄深,萬里班超舉?!?兩廣地區(qū)濕熱多雨,也是瘴氣的多發(fā)地。張子正將去廣西赴任,姚燧贈《滿江紅·送張子正廣西宣慰司都事》,開篇即云:“瘴海盲風,更誰避,樓船檣折?!睒O言瘴氣之重,下闋有“踰嶺嶠,皆炎熱。獨梅花萬里,桂林冰雪”6,嶺嶠即五嶺地區(qū),除了炎熱,還提到了冬日里桂林梅花綻放,這也為濕熱的瘴癘增添了一抹亮色。除此而外,將秀美的地域風光與瘴雨蠻煙結合書寫的要數(shù)張野的《沁園春·泉南作》?!白匀腴}關,形勢山川,天開兩邊。見長溪漱玉,千瓴倒建,群峰潑黛,萬馬回旋。石磴盤空,天梯架壑,驛騎蹣跚鞭不前。心無那,恰鷓鴣聲里,又聽啼鵑。 區(qū)區(qū)仕宦誰憐。道有志,從來鐵石堅。但長存一片,忠肝義膽,何愁半點,瘴雨蠻煙。盡卷南溟,不供杯構,得逐斯游豈偶然。天公意,要淋漓醉墨,海外流傳?!?泉南大致相當于今天福建的泉州地區(qū),上闋摹寫了福建地區(qū)山勢丘陵,河流溝壑。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置身其間,鬼斧神工巍巍壯麗。下闋轉而抒發(fā)自己忠義持守,不畏險惡之感。即使是瘴雨煙塵,毫無愁緒。
元朝曾經(jīng)三征安南,忽必烈、鎮(zhèn)南王脫歡等人都帶兵深入交趾,卻均以失敗告終,且死傷慘重,其中很多將士就是沾染了瘴癘。僅《元史》記載就有多人染此病癥,甚至因此而亡?!盎首渔?zhèn)南王征交趾……將士多北人,春夏之交瘴癘作,賊弗就擒,吾不能持久矣。(《元史·來阿八赤傳》)”1“占城之役,恒奉旨給其糧餉器械、海艦百艘,久留瘴鄉(xiāng),冒疾而還。(《元史·李恒傳附李惟忠傳》)”2“二十四年,進右丞。朝廷立尚書省,復改行尚書右丞。鎮(zhèn)南王征交趾,詔愛魯將兵六千人從之……二十五年,感瘴癘卒。贈平章政事,謚毅敏。(《元史·昔里鈐部傳附愛魯傳》)”3這樣的記載還有很多,上至將軍將領,下到士卒百姓,大面積的遭受瘴癘之害,這里的氣候較兩廣而言更為濕熱,地勢崎嶇,山區(qū)濕滑,元軍久戰(zhàn)疲,補給難以保證。故瘴氣給元軍制造了極大的困難。張弘范的《木蘭花慢·征南》(其一)即是反映南征安南時的盛況,縱馬奔騰,毫無懼色?!盎祠~龍人海,快一夕,起鯤鵬。駕萬里長風,高掀北海,直入南溟。生平許身報國,等人閑、生死一毫輕。落日旌旗萬馬,秋風鼓角連營。 炎方灰冷已如冰。馀燼澹孤星。愛銅柱新功,玉關奇節(jié),特請高纓。胸中凜然冰雪,任蠻煙瘴霧不須驚。整頓乾坤事了,歸來虎拜龍庭。”4“任蠻煙瘴霧不須驚”,詞人充滿了建功立業(yè)之心,以身報國,大義凜然,蠻煙瘴霧反襯了他戰(zhàn)勝破敵的信念,環(huán)境愈是險惡,內(nèi)心愈是堅韌。同題詞其四:“乾坤秋更老,聽鼓角,壯邊聲??v馬蹙重山,舟橫滄海,戮虎誅鯨。笑入蠻煙瘴霧,看旌麾、一舉要澄清。仰報九重圣德,俯憐四海蒼生。 一尊別后短長亭。寒日促行程。甚翠袖停杯,紅裙住舞,有語君聽。鵬翼豈從高舉,卷天南地北日升平。記取歸來時候,海棠風里相迎?!?這首作品除了表現(xiàn)自己戰(zhàn)場殺敵的決心外,也沒有忘記歌功頌德,謝主隆恩。上述兩首作品的共性是蠻煙瘴霧已不再是實寫之景,演繹成為了自己抒情言志的符號化表現(xiàn)。不幸的是詞人張弘范最終并沒有“笑入蠻煙瘴霧般”的灑脫,他還是死于瘴癘。“十月,入朝,賜宴內(nèi)殿,慰勞甚厚。未幾,瘴癘疾作……病甚,沐浴易衣冠,扶掖至中庭,面闕再拜。退坐,命酒作樂,與親故言別。出所賜劍甲,命付嗣子珪曰:‘汝父以是立功,汝佩服勿忘也。語竟,端坐而卒。”6一代名將終究難以避免瘴癘之痛。姚燧送別友人李景山出使交趾寫有《滿江紅·送李景山使交趾》,同樣表現(xiàn)歌功頌德殺敵報國之志?!傲t江山,十年厭、拏舟還轍。但只有、日南遐域,未嘗持節(jié)。八月秋風來朔漠,燕然已沒鞍韉雪。料此時、銅柱瘴云收,無炎熱。 銜尺一、行宜決。煩重為,雕題說。道皇元威德,萬方臣妾。直以越裳聲教阻,干金裝匭渠誰屑。要降王、明日共輶軒,來金闕?!?和前面張野的《沁園春·泉南作》類似,上闋也寫六詔之地(洱海地區(qū))的景觀氣候,下闋還是感謝皇恩,兵不血刃的決心。
縱觀以上的金元瘴癘詞,它們并不以直接反映瘴氣瘴癘帶給人們創(chuàng)痛為目的,“蠻煙瘴氣”更多的是南蠻遙遠之地的一種蠻荒落后的符號化象征。如張文所說:“所謂瘴氣與瘴病不過是中原漢文化對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qū)的地域偏見與族群歧視之反映,換言之,從心理學角度看,瘴氣與瘴病是中原漢文化對異域與異族進行心理貶低的集體無意識行為?!?細考這些作者的籍貫,張弘范是易州(河北)人,姚燧原籍營州柳城(遼寧朝陽),王惲是衛(wèi)州汲縣(河南)人,張野是邯鄲人??梢娝麄兌际沁h離瘴疫地區(qū)的北方人,距離兩廣福建,西南交趾都是群山阻隔,相去萬里,瘴氣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遙遠的邊塞意象,蒼涼凄苦。而且這里面像張弘范還留下了頑疾,所以瘴氣還滲透著地域偏見與軍事戰(zhàn)斗受阻的不好回憶。這是一種北方人以中原為本位對瘴氣的特殊體驗,就此而言兩宋的瘴癘詞并無此種意味。
四、藝術特色
在上文筆者已就涉及瘴癘疾疫的詞作的南方地域特色有所論述,而由于金元災害詞所表現(xiàn)災種的擴展與作者身份的多元化顯示出了其獨特的藝術特質(zhì)。通過前文的爬梳,我們發(fā)現(xiàn)它對相關災害發(fā)生的如實記錄具有證史與補史的作用,對災害發(fā)生期間的民生疾苦也體現(xiàn)得非常到位。除此而外金元詞的災害書寫還有兩方面的特點:一為以道士為代表的宗教人士創(chuàng)作帶來的神靈禱告與災情相結合的全新視角,二為金元災害詞的受災細節(jié)展現(xiàn)得更為細膩。
(一)災害與宗教相結合
《全金元詞》中收錄了大量以全真七子為代表的道士創(chuàng)作的詞,他們創(chuàng)作的災害詞將道教文化與災害結合,獨樹一幟。這其中丘處機、王處一、馬鈺等將災害與禱告活動相結合,前敘的《戰(zhàn)掉丑奴兒》《望遠行·因旱贈渭南王坦公醮上諸道友》即是此類作品。
此外,還有謝應芳的《江城子·五月十二壽萬拙齋》這樣頗具道家仙話色彩的詞作。詞云:“去年今日瀉天瓢。水滔滔,斷藍橋。阻我群仙,鸞鶴赴蟠桃。獨有商羊偏喜雨,跳且舞,上山椒。今年南極見丹霄。射金蕉,瑞光搖。澆去胸中,磊塊盡酕醄。莫厭琵琶彈舊曲,長聽取,郁輪袍?!?去年今日天降瓢潑大雨,水浪滔天,沖毀藍橋。使群仙不得趕赴蟠桃盛會,唯有商羊載歌載舞。下闕轉而描寫今年壽辰之日歌舞升平,把酒言歡的場景。今昔對比,反差明顯。商羊是傳說中的神鳥,《孔子家語·辯政》:“齊有一足之鳥,飛集于宮朝,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齊侯大怪之,使使聘魯問孔子??鬃釉唬骸锁B名曰商羊,水祥也。昔童兒有屈其一腳,振訊兩眉而跳,且謠曰:天將大雨,商羊鼓舞。今齊有之,其應至矣。急告民趨治溝渠,修堤防,將有大水為災。頃之大霖雨,水溢泛諸國……”2王充《論衡·變動》:“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屈其一足起舞矣?!?天降大雨之前,它會單足起舞,指示雨患。而久旱無雨之時,人們又渴望商羊帶來甘霖。東坡詩《次韻章傳道喜雨》云:“去年夏旱秋不雨,海畔居民飲咸苦……山中歸時風色變,中路已覺商羊舞?!?可見,商羊與降雨的關聯(lián)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jīng)存在,并且在后世引申出求雨祈雨和大水之災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境。
《江城子·五月十二壽萬拙齋》將傳說中的商羊喚雨造成的破壞和道家蟠桃盛會的宴飲相對比,使單純的災害書寫融入了神話元素,展現(xiàn)了中華大地上先民們祈雨求雨的傳統(tǒng),也是我們進一步研究商羊及商羊舞的有力旁證。同時,它和齋醮儀式一樣都是道教文化在人們生產(chǎn)生活中的體現(xiàn)。
(二)受災細節(jié)的細膩刻畫
不同于以往對災情的宏觀鳥瞰,無名氏的《失調(diào)名·大雨》從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視角向我們傳達了連日大雨后城鄉(xiāng)的受災情況和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俺侵泻诹?,村中黃潦,人都道天瓢翻了。出門濺我一身泥,這污穢如何可掃?東家壁倒,西家壁倒,窺見室家之好。問天工還有幾時晴,天也道陰晴難保?!?整首詞平白如話,卻道盡了災后慘狀。城中村中的積水污穢不堪,降雨不停,出門濺泥。房舍院墻皆倒塌,室內(nèi)敞露。可貴的是作者并未僅僅停留在對大雨帶來的災害的描述上,末二句:“問天公還有幾時晴?天也道陰晴難保”,蘊含頗深。司管天地的天公也無法預見天的陰晴變化,毫無作為,荒誕不經(jīng),極具諷刺意味。百姓毫無辦法,只能祈禱天氣早日放晴。
這首詞作先描寫傾盆大雨下過后積水、房舍、院墻以及出行困難等生活瑣事,但對老百姓來說這無疑造成了諸多不便。從句式修辭來看,一首小令運用了兩個問句,表達了人們對天公的不滿。其中“窺見室家之好”還用了《詩經(jīng)》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典故表達反諷意味。此詞不僅僅從生活細節(jié)上反映了連日降雨給大家?guī)淼纳罾щy及財產(chǎn)損失,同時也潛在說明了地方官員救災不力的現(xiàn)狀,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與社會普遍性。
通觀金元災害詞,僧道作者的介入使部分作品帶有濃郁的宗教意味,我們也了解了祈雨禱告的諸多過程。受災過程中豐富細膩的細節(jié)也讓人為之動容,馬鈺《戰(zhàn)掉丑奴兒》中受寒受凍的貧兒,王處一《謝師恩·答皇親見召》中地凍天寒時的童稚,《無夢令·皇統(tǒng)年》中饑腸轆轆的災民……他們飽受折磨,艱苦生存。在這些小人物上體現(xiàn)的是中華民族忍辱負重、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諷諫配合反問、疑問的運用加強了問責的語氣,暴露了官員與地方政府的碌碌無為。這些詞作為我們展開了一幅災后眾生像,凸顯不同階層的人性美丑。
五、結語
張惠言的《詞選序》于詞這一文體曾言:“其緣情造端,興于微言,以相感動,極命風謠,里巷男女哀樂,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1詞肇始于情,由細小精致的語言給予人豐富深廣的聯(lián)想。這些民謠小調(diào),言說賢德君子隱約憂思蓄積而不能直言的感情。深微柔美,流連回味。而以上所舉之災害詞早已超脫了里巷男女之情,轉為紀實言志,具有實錄的功能,極大地擴展了唐五代以來的小詞之功能。
葉嘉瑩在論述詞的演進之時曾把唐五代至南宋的詞分為歌辭之詞、詩化之詞與賦化之詞2。其中以蘇辛為代表的詩化之詞就擺脫了書寫美女愛情與宴飲之作的小詞文風,抒懷言志,鋪敘記事,詞開始部分承擔了詩的功能。這也能有力地說明唐五代詞幾乎無正面書寫災害之作,而到了兩宋金元此種題材漸增的原因。從詞之演進與發(fā)展上審視金元災害詞,它是詞寫作題材生活化、寫實化的表現(xiàn),干旱禱告、豐收喜雨、行軍遭遇等題材已經(jīng)讓詞這一文體走出了歌筵酒亭、高樓閨房的狹窄表現(xiàn)領域。從和兩宋災害詞之比較而言,此一時期的災害詞在表現(xiàn)地域特色與詩史互證上更為典型。因而金元災害詞即是詞的詩化傾向之一佐證,也是兩宋災害詞的接續(xù)與發(fā)展,在詞體演進發(fā)展與災害文學書寫上都是不可忽視的一類作品。
The Discussion on the Disasters Ci Poetries of Jin and Yuan Dynasty
Chen Jiayu
Abstract:Disaster Ci poetries of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absolute number is considerable, the writer's identity is quite different, and the types of disasters are all available. It was shown to us disaster situation and response in a wide areas from North to the southwest China. These works confirm the specific details of the disasters, and they are the success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disaster Ci poetries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combination of disaster writing and Taoist culture also leaves readers fresh and new.These works have overcome the lack of the single theme of Ci poetry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expanded the expressive function of Ci poetry.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 poetry and the writing of the disaster literature itself.
Key words: Jin and Yuan dynasty;disaster Ci poetry;change of literary style;theme expa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