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
【教學目標】
1.能夠用連貫悠長的氣息,自然圓潤的聲音,歡快活潑的情緒演唱《我的祖家是歌鄉(xiāng)》。
2.通過用不同速度演唱歌曲,讓學生感受速度變化后音樂情緒意境的變化。充分體會音樂要素:圓滑線、連音線給歌曲帶來的悠長高亢的演唱效果。
3.通過聆聽、舞蹈、演唱、伴奏等實踐活動,在交流、探究、合作的過程中唱好歌,充分感受高山族民歌特色。
【教學重點】
1.用自然圓潤的歌聲演唱《我的祖家是歌鄉(xiāng)》。
2.感受不同速度下歌曲的情緒和意境,并用飽滿的情緒演唱。
【教學難點】
1.注意演唱好歌曲中一字多音的地方,尤其第三樂句。
2.用悠長連貫的氣息,口腔充分打開的狀態(tài)唱足歌曲中的長音。
3.學生能唱好歌曲的同時,配合舞蹈動作和聲勢展現(xiàn)歌曲。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走進臺灣——高山族
1.學生在《愛我中華》的音樂聲中走進教室。
導入語: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國是一個偉大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能歌善舞,都擁有本民族創(chuàng)造和傳承下來的優(yōu)秀而獨特的音樂舞蹈。今天我們就要走近其中一個少數(shù)民族,去和她們一起載歌載舞!
2.欣賞民歌《阿里山的姑娘》視頻片段。
師:請從畫面中人們的服飾、舞蹈動作和歌詞,猜猜是哪個少數(shù)民族的?
【設計意圖】《愛我中華》,曲調(diào)熟悉且振奮人心,易激發(fā)學生心中對少數(shù)民族親如一家的情懷,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阿里山的姑娘》能讓學生充分感受高山族民歌的風味,并從畫面中了解高山族的服飾和舞蹈。
二、教授新課
1.師生交流欣賞臺灣高山族人文地理、民俗風情。
a.交流。
Q:簡單說一說臺灣高山族的民俗文化吧。
b.視頻欣賞地理風光、風土人情。
c.欣賞民間歌舞《杵舞》,簡單介紹杵樂文化。
Q:欣賞《杵舞》,他們手上拿了什么道具,做了什么動作?
【設計意圖】:課前布置學生了解臺灣及高山族,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也提高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時圖片和舞蹈視頻也幫助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更快地融入這個民族中,為學生唱好歌、跳好舞做情感鋪墊。
2.加聲勢、跳高山族舞步。
Q:舞蹈演員拿著樂杵在干什么?我們用竹竿代替樂杵體驗下,竹竿搗地,腳踏起來,咱們邊舂搗邊齊聲吶喊:“嘿嘿嘿嘿”。
【設計意圖】學生親身體驗高山族舞蹈的同時熟悉歌曲旋律,將熟悉歌曲無痕地貫穿其中,并為后面添加二聲部聲勢及邊歌邊舞做鋪墊。
3.聆聽《我的祖家是歌鄉(xiāng)》。
Q:為什么說我的祖家高山族是歌鄉(xiāng)呢?歌曲由幾個樂句組成?聽一聽。
4.用“u”哼唱并畫旋律線,找相似樂句對比演唱。
師:畫旋律線用“l(fā)a”哼旋律。
師:這4句正是我們民歌曲式結(jié)構(gòu)“起、承、轉(zhuǎn)、合”的寫照。哪兩個樂句比較相似?起句和承句從哪個音開始發(fā)生變化的?
師:民歌中承句往往是對起句主題的變化重復。
【設計意圖】由聽覺熟悉旋律轉(zhuǎn)變?yōu)楹叱煜ば?,分析歌曲結(jié)構(gòu),并運用對比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感知民歌起句與承句的關(guān)系,用師生接龍的方法加深學生對不同處的印象。
5.唱3、4兩句,解決難點樂句。
A.唱第三樂句
師:轉(zhuǎn)句音很密集,變化頻繁,它往往是對起句主題的發(fā)展。
B.師生唱第四句
師:合句有沒有結(jié)束感?
師:合句和第三樂句銜接緊湊,換氣要迅速。
C.師生齊唱三四兩句
【設計意圖】用示范、帶唱、講解等方式幫助學生在聆聽、模仿中唱會難點樂句。
6.再聽歌曲,加詞連唱。
師:一字多音是我國民歌的一大特色。歌曲4個樂句都有出現(xiàn)。打開牙關(guān),咱們唱一唱。
師:第二句“陽”對了好多音,唱一唱。
師:“上山”用附點的感覺唱。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重在讓學生聆聽、默唱后,找出歌曲的難點,重視學生是主體,在運用了師引導、小組合作的方法解決難點,讓學習過程豐富多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7.跟伴奏唱全曲。
(1)慢速唱。
Q:圓滑線和長音為歌曲增添了什么效果?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guān)注音樂要素,如連音、圓滑線的作用,知識與情感結(jié)合,從氣息、發(fā)聲時口腔的狀態(tài)對學生提出要求,用科學的聲音準確表達情感。
(2)原唱速度。
Q:改變速度后情緒有什么變化?
(3)跟音響伴奏演唱。
【設計意圖】每一遍的演唱都有明確目的,第一遍慢速是第一次完整的唱,先幫助學生唱會,第二遍慢速唱好,用好的聲音狀態(tài)、準確的情感演唱,第三遍中速稍快,意在讓學生回歸歌曲原速,并對比慢速和快速帶給歌曲的不同音樂情緒,第四遍讓學生初次適應音響伴奏,為后面表現(xiàn)歌曲做準備。
8.加入二聲部演唱。
(1)師生合作。
師:讓我們再現(xiàn)邊唱歌邊勞動的場景。注意觀察我是在歌曲的哪個部分發(fā)出“嘿嘿嘿嘿”聲勢的。
(2)生生合作。
【設計意圖】前面舞蹈的“嘿嘿嘿嘿”和與高山族人合作表演的鋪墊在這里得以表現(xiàn),學生體驗成功合作的同時,也為后面邊歌邊舞開了個好頭!
三、表現(xiàn)歌曲
創(chuàng)編要求:
1.小組合作,為歌曲創(chuàng)編簡單動作,可以選用我們一開始跳的動作,也可重新創(chuàng)編。
2.重新創(chuàng)編舂搗節(jié)奏“嘿嘿嘿嘿”。
【設計意圖】:從創(chuàng)編舞蹈動作和創(chuàng)編聲勢節(jié)奏入手,給孩子與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提高協(xié)作能力。
四、總結(jié)
師:今天咱們一起領(lǐng)略了臺灣高山族歌舞的魅力,同學表現(xiàn)得非常好,高山族民歌熱情有活力,且體裁也是豐富多彩,可分為:勞動歌、生活歌、儀式歌、敘事歌。
《我的祖家是歌鄉(xiāng)》屬于生活歌。
師:高山族的人們愛唱歌,愛跳舞,他們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幸福地生活著,希望他們的這份熱忱能夠感染到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讓歌舞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好朋友,伴隨我們快樂地成長!
編輯 張珍珍